•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档案自信与地方档案文化传播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2:40:05 点击:

    摘 要 档案自信源于丰富的档案资源,地方档案文化开发与传播关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文首先阐述何为档案自信,概括其与地方文化传播互为促进的关系;其次以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为例,介绍其文化传播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再次分析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因子,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愿景;最后从传播环境、资源、媒介、合作、反馈等角度提出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的传播策略,旨在打造地方档案文化品牌,提升档案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 档案自信 地方档案文化 景德镇陶瓷档案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7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03-04

    Abstract The archives self-confidence originates from abundant archiv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local archival culture is relat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splendid national culture. Firstly,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meaning of the archival self-confidence and summarizes the mutual pro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econdly, based on Jingdezhen ceramic archival communication, i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Jingdezhen ceramic archiv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uts forwards the vi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Finally, it suggests som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Jingdezhen ceramic archival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resources, media, cooperation and feedback, aiming at building a local archival culture brand, enhancing archives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 archives self-confidence; local archival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 archives; communic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对树立档案自信、弘扬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档案的文化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档案部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态度,强化文化担当,不断增强档案自信。地方档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璀璨的明珠,以其“遗世独立,与世无双”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具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打造世界品牌的力量。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留下丰富的陶瓷档案资源,涵盖陶瓷文物、陶瓷制作工艺、陶瓷作家、陶瓷贸易等一系列档案资源。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无疑促进了陶瓷文化发展,打造了地方特色品牌,更是说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表现。

    一、档案自信

    档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2];埃思先生指出,档案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遗产,档案提供了有关人、地理位置、事物和事件的信息[3]。档案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建设的高地;而丰富的地方档案资源需要一代代档案人去发掘,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1.档案自信释义。档案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组成元素,而文化自信是档案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4]。档案自信源远流长。早在2500年前,就有“仲尼厄而作春秋”,使孔子成为最早通过收集整理档案资料而修史的典范;其后更有司马迁编撰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5]。圣人对档案的整理与编研正是档案自信的表现。

    笔者认为,档案自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1)档案自信的主体构成。档案自信的主体包括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在国家宏观层面,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构建百姓走进档案、档案走向社会新格局”[6],不断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重视档案在当代社会的软实力构筑作用;在档案馆中观层面,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始终把“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档案资源,不断诠释档案自信的力量,增强档案职业的认同感;在个人微观层面,公众不断提高着自身的档案素养,不断享受着档案利用的便利,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一定需求,推动档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2)档案自信的承载方式。近年来,档案文化的展现形式缤纷多样,有档案展览,如云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江西的“红色革命文化展览”、福建的“侨批档案展览”等,它们诠释着地方档案特色,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宣传标签;有档案社交媒体,它们借助信息时代的东风,突破时空限制,把档案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在家通过档案网络展厅,体验立体直观的视觉效果,自由地感知、获取多元化的档案知识;除此之外,档案自信还承载于一次次档案讲座、一部部档案微电影、一件件档案文化创意礼品、一场场走向世界的档案论坛中。(3)档案自信的文化功能。档案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值得骄傲的文化“母资源”。档案与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特殊本质夯实了档案自信的基础。首先,档案自信源于独特的凭证价值,是维系历史的真凭实据。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略中国的历史之时,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一批日军战犯的侵华犯罪事实口供[7]。其次,档案自信植根于稀缺的档案资源,档案“孤本”随着历史纪录产生,不像图书可以复本印刷,其珍贵之处可见一斑。最后,档案自信助力于文化服务。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传播的载体,不仅体现在应急性的利用查询,更是研究学术的第一手资料“宝库”,是公民把档案资源作为高级文化休闲的原因所在。

    2.档案自信与地方档案文化传播:互为促进。档案自信与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是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档案自信需要地方档案文化传播的支撑。对每个地域而言,其档案自信倚仗于地方档案文化的发掘与流传。在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13项遗产中,有6项“冠名”地方档案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如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见证了中国现代工业成长与一个多世纪的东方贸易交流;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为研究澳门历史以至中外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可见,地方文化档案在留住社会记忆、守护中华文化根基中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地方档案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档案自信的推动。档案自信提升地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张美芳认为载体是档案之“本”,载体上承载的记忆符号是档案之“魂”,二者组成了档案,档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量关系,档案信息的编码与转换是对承载记忆的符号“文化”价值的一种考察[8]。档案自信内化于对地方档案的再认识,重视个体的发展环境分析,敏锐地探索地方档案的特色所在。胡鸿杰提出“文化是一些规则的描述和体现”(如风俗、习惯、法律、道德等),档案是在特定规则的影响下产生的,档案的管理过程也产生着特定的规则——即档案的文化[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档案自信将增进民族认同感、地域归属感,唤醒地方档案保护意识;各具特色的地方档案文化传播将提升地方知名度,进而产生“辐射效应”,推动地方产业全方位发展。

    二、地方档案文化传播与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是以优秀的地方档案信息资源为着力点,景德镇陶瓷档案文化的研究可以作为地方档案文化发展的范例,能更好地指导树立档案自信意识,加强地方档案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1.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是明珠。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始终不变的是景德镇瓷业发展。随着元代、明代、清代相继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元代的青花,明代永乐、宣德、成化瓷,清代的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各种颜色釉瓷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出中国陶瓷的辉煌[10]。经过1700年的历史积淀,陶瓷文化已经成为景德镇的文化基因,陶瓷档案信息不仅表现为地面遗存的陶瓷古迹,还蕴藏于地下琳琅满目的陶瓷,它们记载着每个朝代的文字与图案,是档案原始性的记录;由陶瓷产业发展而留下的官府文书档案与陶瓷艺人档案等都是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的见证。

    景德鎮陶瓷工艺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档案文化信息,诸如陶瓷文物、陶瓷制作工艺史料、陶瓷习俗记载、陶瓷名家个人档案、官府关于陶瓷往来文书和陶瓷对外贸易产生的档案资料等等,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陶瓷档案信息一直是景德镇人的情感寄托与宝贵资源,近年来各种形式陶瓷档案展览也不断诠释陶瓷档案信息的力量。在历史记忆建构方面,除了有景德镇档案馆、博物馆,还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类艺术高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因陶瓷艺术为其办学特色,形成了独有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档案[11]。当下,景德镇陶瓷档案资源,已经成为景德镇档案信息开发的明珠。毋庸置疑,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的广泛传播将进一步夯实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美名,进一步丰富景德镇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助力景德镇人民幸福感指数的提升,进而又将推进景德镇档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当地形成良好的档案信息生态环境。

    2.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直是景德镇市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1)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一,陶瓷档案开发主体多元化。当前,景德镇档案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地方方志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都已参与到陶瓷档案信息的保护与开发,各单位在开展民间陶瓷艺术保护的同时,着手对不同时期的陶瓷文书档案展开编研工作,不断构建属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景德镇陶瓷档案文化[12]。第二,陶瓷档案资源经济效益凸显。除了可以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以外,还可以利用档案进行经济建设,产生经济效益[13]。根据陶瓷实物档案的特点,融合国人审美情趣和西方艺术风格开发的“陶瓷档案文化创意礼品”,诸如微型青花陶瓷深受市场的青睐,直销点遍布全球,成为装点书房和馈赠好友的理想选择。陶瓷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让景德镇这座古老的城市华丽地转身为现代艺术之城。第三,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现代化。传统陶瓷档案资源囿于传播载体形式,档案实体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很多陶瓷档案沉睡在档案库房里,使得陶瓷档案一度保持着神秘色彩。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和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众多陶瓷档案在抢救性修复之后,档案载体材料耐久性大大加强。在延长档案载体物理寿命的同时,景德镇陶瓷档案还经过了档案数字化处理,或借助全息技术、虚拟影像等多种现代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办了3D展厅,或基于陶瓷档案文化拍摄纪录片在各大电视台、网络媒体中播放。多种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全方位报道,让这些珍贵的陶瓷档案资源得以“重见天日”,也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魅力。

    (2)存在的不足。景德镇陶瓷档案资源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传播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景德镇陶瓷档案资源建设现状看,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陶瓷档案工作相对滞后。景德镇旅游业与现代陶瓷产业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陶瓷档案信息的开发与传播,不论是利用档案史料修复古冶陶制陶建筑、开发陶瓷旅游资源、宣传悠久陶瓷文化、提升景观景点的文化层次,还是直接利用档案原件或复制件进行展览,都体现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档案馆开发利用陶瓷档案资源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与大胆尝试。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或陶瓷产业相比,景德镇陶瓷档案工作却严重滞后,如馆藏陶瓷档案资源保存分散、保管条件欠佳、档案利用率不高。二是陶瓷档案馆藏资源和开发利用程度不足。景德镇档案馆馆藏资源大多以陶瓷产业(工业)产生的档案为主,大都是纸质档案,声像档案资源相对较少。虽然景德镇利用陶瓷档案资源已开发出种类繁多的文化产品或旅游产品,如青瓷花盆、陶印软抄本、陶瓷挂坠,但现有已开发的陶瓷档案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还未彰显,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深挖。三是陶瓷档案信息化进程稍显落后。景德镇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档案信息网,这成了该地陶瓷档案文化传播的“软肋”。在现有馆藏陶瓷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陶瓷档案数字化率也相对较低,亟待提质增速。四是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生态未形成。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的开发主要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传播队伍相对单一且力量薄弱,其传播模式大多根据陶瓷产业发展需求而开展,带有一定的商业气息,没有形成陶瓷档案文化传播的特有氛围和生态链。从学术传播影响层面看,当前对陶瓷档案信息进行研究的学者相对不足。在CNKI数据库上检索“景德镇陶瓷档案”,有效信息仅为五条(截至2017年12月6日),笔者认为陶瓷档案资源作为中国特色档案资源和景德镇地方档案名片,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挖掘潜力有待进一步被发现和再认识。

    三、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影响因子与发展愿景

    鉴于上述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笔者以陶瓷档案的传播行为、传播渠道、传播效度等方面为分析视角,探讨了影响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

    1.影响因子。从景德镇陶瓷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宣传、“社会记忆”塑造和维护等多个角度看,影响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因素主要有:第一,陶瓷档案资源建设力度。目前,对景德镇陶瓷档案资源的开发,各单位研究侧重点不同,档案收集分散,有“多头管理”之态,发展层次各有千秋,没有建立档案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就景德镇市档案馆而言,其馆藏资源较为单一,档案数字化与保护技术配置亟待优化,陶瓷档案资源开发品牌效应亟待突破。此外,景德镇市对于陶瓷档案资源偏重经济效益的开发,对于陶瓷档案资源文化层面的开发力度相对欠缺,而陶瓷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档案政策法规建设情况。目前,景德镇陶瓷档案保管工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等,对于专门的陶瓷档案管理,景德镇陶瓷大学结合陶瓷艺术档案工作实际,制定了《陶瓷艺术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陶瓷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和规范[14],对景德镇陶瓷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陶瓷档案保护立法方面、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方面,还有待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三,陶瓷档案宣传推广效应。宣传是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酒香也怕巷子深”,档案信息走出库房面向公众,离不开档案部门的大力宣传。良好的宣传效应是档案信息价值传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借助网络环境下文化事业的发展浪潮,目前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运营较好,其中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均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该网站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成功举办了瓷器对比展和考古新成果展,让公众对大遗址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而陶溪川项目也借此掀开了战略合作发展的新篇章[15]。相比之下,景德镇陶瓷档案在宣传方面缺乏文化标杆,地方合作或战略联盟也少有实践,严重影响到陶瓷档案文化传播的整体效应。

    2.发展愿景。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效应的综合体现有两重含义:一指档案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二指档案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16]。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当前景德镇档案部门和关心陶瓷档案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正不断寻找契机,结合新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目标和文化传播新要求,开发特色陶瓷档案,打造品牌档案资源。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的新的六大经济走廊策略。历史上,陶瓷经“丝绸之路”风靡欧亚大陆[17];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陶瓷档案信息传播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借助陶瓷产业或者陶瓷艺术展演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实现景德镇百姓“陶瓷梦”的愿望,把家乡文化推向世界;实现档案人的“档案梦”,将档案信息蕴藏在特色载体之上;实现陶瓷档案的“世界梦”,把陶瓷档案纳入世界记忆之中,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瓷器的发展历程。唯其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四、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陶瓷档案研究者需肩负使命,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断进取。笔者以“传播源——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传播反馈”为线索,从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环境、资源、媒介、力量、反馈等方面提出了“五维一体”的传播策略。

    1.政策支持:改善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环境。政策引导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指的是规范陶瓷档案管理工作,制定陶瓷档案行业标准,从档案本身出发,在陶瓷档案的真伪鉴定、保存开发等方面进行约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出专门的《陶瓷档案管理办法》《陶瓷档案采集、鉴定工作条例》等。“外”指的是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扶持,从宏观层面上给予陶瓷档案保护、档案信息开发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环境支持;陶瓷档案在历史学、艺术学、制造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外延部分可拓展空间大,学术张力较强,因而外部环境的推动是必要的。

    2.搭台唱戏:整合陶瓷档案信息资源。当前,景德镇陶瓷档案资源保存較为分散,极大影响到陶瓷档案资源整体效能的发挥。笔者认为,在陶瓷档案管理方面,建议成立陶瓷档案管理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陶瓷档案专项业务。此前就有江西省政协委员建议,建立中国景德镇陶瓷历史档案馆[18],将陶瓷档案打造成档案馆核心馆藏、特色资源,让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针对目前馆藏存量陶瓷档案资源保存欠佳的现状,档案部门应与时间赛跑,大力开展珍贵陶瓷档案的抢救性保护与修复工作;对尚未接收进馆的陶瓷档案,应采取接收、征集、购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丰富陶瓷档案资源馆藏量。而在陶瓷档案资源归档范围层面,应包括陶瓷工艺、陶瓷名家、陶瓷冶炼场所、陶瓷对外贸易等内容。针对保存零散的陶瓷档案资源,依托新成立的陶瓷档案管理专门机构及中国景德镇陶瓷历史档案馆,整合分散保存在各地的实体陶瓷档案资源;建议景德镇市档案局(馆)申请成立国家陶瓷档案资源网络平台,让陶瓷档案资源有一个共同的“家”。同时,规划和建设陶瓷档案数字资源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让数字陶瓷档案资源在整合之余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陶瓷档案信息传播的全面化、权威化。

    3.渠道联动:多样化陶瓷档案信息传播媒介。在WEB环境下,档案展陈方式发生着改变,档案信息的交流拥有更多的载体与渠道。搭建专门的“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网”,在网站上可以开创“网络展厅”“用户对话”“陶瓷信息”“陶生活”等栏目,通过整合陶瓷档案信息,打造“声、像、视”的立体交互平台。网络媒介的多媒体性使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它可将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介进行自由组合[19]。除此之外,还可以开通陶瓷档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终端,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陶瓷档案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多样,让互联网用户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民族瑰宝。

    4.力量众筹:扩大陶瓷档案信息传播合作。地方档案文化传播需要社会机构、组织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笔者认为,档案部门应负责牵头,聘请陶瓷档案专业性人才,搭建互融共生的合作模式。例如,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智力平台,形成“档案馆+高校”合作模式,依托陶大对陶瓷艺术的研究,探索陶瓷档案信息开发的价值;引进高新技术,打造陶瓷档案专题数据库,推动陶瓷档案数字化建设;与其他产业结合,探索多元传播机制(如“档案展+旅游业”),与景德镇旅游观光产业联合,把陶瓷档案展馆列入旅游景点,融入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旅游资源,或是将档案元素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档案+文化产业”模式。景德镇有众多历史遗迹,富有深厚的档案信息底蕴,如陶瓷老店、老作坊、老陶窑,应探索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如销售陶瓷档案文化小礼品,建立陶瓷文化产业创意园。在为当地民众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提升当地民众对陶瓷档案的文化认同,进而自觉参与到陶瓷档案信息传播乃至档案事业建设中。

    5.文化共识:做好陶瓷档案信息的传播反馈。信息反馈作为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自身平衡稳定机制,通过对档案信息传播各个环节的分析,形成相应的决策,以此促进传播环节及传播者与用户、媒介、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的合理有效匹配[20](如图1)。陶瓷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需要及时搜集用户评价,了解陶瓷档案传播的影响力,以便进一步调整开发方向,发掘公众喜闻乐见的陶瓷档案资源,促进陶瓷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尽早建构和完善。

    在信息传播与反馈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档案部门负责陶瓷档案正面引导,在用户反馈基础上作出调整与更新,让当地百姓乃至更大范围的民众了解陶瓷档案的深刻内涵,形成对陶瓷档案文化的共识,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扬并传承民族文化瑰宝。

    五、结语

    当下,档案文化及其传播正在全球引起关注。2017年11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ICA年会,主题就是“档案、公民身份和跨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着信任、技术、跨文化等挑战,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社会记忆”、获得“公民身份认同感”是该年会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针对传统互动方式和集体多元文化消失的现状,档案工作者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打造地方档案文化品牌,不断建构起社会记忆,实现对国家和身份的认同,以兹构建一方百姓对一方文化的自信。档案自信是对档案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地方档案文化的传播正是对地方档案自信的诠释。景德镇陶瓷档案信息传播对当地档案工作发展、档案信息传播生态环境的构建作用巨大,对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7]李宝玲.从文化自信到档案自信[N]. 中国档案报,2017-09-04(003).

    [2]王广宇.数字档案馆小众化信息服务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08(4):23-27.

    [3] 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还是一门国际学科?[C].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4]杨春涛.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档案,2013(2):18-19.

    [5]杨玉昆.充满自信的档案文化[J].北京档案,2012(6):61.

    [6]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档案,2016(5):14-17.

    [8]张美芳.基于文化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历史档案装帧工艺的传承[J].档案学通讯,2015(1):64-67.

    [9]胡鸿杰.档案与文化[J].档案学通讯,2004(5):12-14.

    [10]何静,王春平,周传艺.江西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为例[J].價格月刊,2016(1):91-94.

    [11][14]谭小萍,吴本荣.陶瓷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陶瓷艺术档案资源整合和结构转型的思考——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J]. 山西档案,2015(3):115-118.

    [12]练崇潮.中国陶瓷文化范式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12):92-95+124.

    [13]孔博.文化资本化与档案经济价值的思考[J]. 四川档案,2012(2):15-17.

    [15]景德镇市统计局.擘画瓷都发展新篇章[EB/OL].[2017-12-07]. http:///tjbg/006001/20170814/f80f1d34-2005-4a

    bc-9187-3168573eacfd.html.

    [16]卫奕.从档案利用到档案传播——变化及意义[J].档案学通讯,2004(6):32-35.

    [17]宁钢,张朝晖.“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J].陶瓷学报,2017(5):777-779.

    [18]曾勤生.江西省政协委员建议:建立中国景德镇陶瓷历史档案馆[N]. 中国档案报,2013-02-22(001).

    [19]樊如霞,徐舒柯.网络媒介对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与服务策略[J]. 档案学通讯,2011(5):68-71.

    [20]王小军.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信息生态研究[D].南昌大学,2010.

    推荐访问:档案 文化传播 自信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