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经济学角度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0:55:04 点击:

    摘 要: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呈现出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的现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困扰。中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长久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因此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上述发展中所面临的特有的矛盾,以及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系统化、针对性地方案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寻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呈现飞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比如:以资源开发为主要形式的不持续经济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中西部地区不均衡发展等等问题,倘若政府不出台相关的政策以解决上述问题,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为了解决上述风险,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大计,而我国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严峻,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仍有待探究,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导西部民族地区未来科学发展。

    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现状呈现出总体恶化、局部改善,其治理远不及破坏的现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严重,大自然也带来了残酷的惩罚如:水土流失、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困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解决生态问题也迫在眉睫。而我国西部民族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西南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发展相对落后。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施行,西南民族地区凭借着自身良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得以快速地发展,但是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表现得相对滞后,总体而言,西南民族地区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较为低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环境资源的现状,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究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民族地区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崭新地思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生态危机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观点表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主张。人类生存与自然之中,破坏自然就是迫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毁灭人类自身,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之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问题。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对人具有优先存在地位,自然界的运动和演进是人类产生的历史前提,自然条件规定和制约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多次直观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由于工业城市的扩张,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散发臭味来污染周围的空气。同时指出,在恶劣生态条件下生活的人们,是人类生存的最低阶段。通过对生态危机现象的调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态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要把生态危机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考察,要把人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重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同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密不可分。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环境、资源和人口为工作重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和产业结构”,十八大报告中,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党的十九大也着重强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任何的一种理论都是思维方式下的产物,生态思维方式较为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它不仅将生态系统看做是有机的整体,还将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也看作有机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三、从经济学角度看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刘永佶老师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从个体思想到总体的概括,通过专题与系统化的研究使其理论不断深化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斯密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为起点的,认为每个“经济人”都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刘老师认为这是理想来掩盖现实经济矛盾。以往的研究中并不能很好的找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刘永佶老师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应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中特定的矛盾来解决。通过以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为基础,提出能够解决我国矛盾的政策,而对方法的运用来自理论。在方法论上不仅要强调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而且要把它贯彻于全部思维过程,即从系统抽象法的一般规定到概念运动、论述体系、理论发展都要体现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只有充分把握各个层次及整个系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才能对经济社会矛盾做出辩证的系统的揭示。社会形态中五形态论认为,形态不同则主义不同,奴隶社会主要以上帝主义作为支持和寄托,资本雇佣时期出现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冲突产生了公有制和集权官僚的矛盾。我们应认识到从个体矛盾到社会矛盾,个体利益到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构建应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在政治层面上,西部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明确自身的生态责任,在进行经济开发的同时,可以采取法律等手段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的保护,约束人们的责任;其次,在经济层面上,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旅游等绿色经济发展的活动,保障地区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道路;最后,在文化层面上,西南民族地区的居民应该树立科学合理地生态观念,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文化作为社會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力,能够驱使人们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居民自发的行为提升人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进而减少我国环境保护的成本。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意味着,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与价值,进而实现发展。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的结合,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不可分割。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优势作为代价的,而目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经济发展面临着瓶颈期。而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着经济发展,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崭新地绿色发展的眼光看待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应在发展的同时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包括出台政策吸引高薪技术企业投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等;其次,通过鼓励当地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节能环保技术能够保障地区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排放更安全、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气体,进而使西部地区在保障经济发展同时保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最后提倡科学合理地消费方式,当今社会存在过度消费以及铺张浪费的现象,而适度可持续性的消费将为当代人以及后代人提供更宽广地发展需求。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地生态环境是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深刻地意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更为发展性地眼光看待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素关系,个体的活动与整体生态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构建和落实要结合历史以及逻辑的角度。此外,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依赖于全民参与,提升西南地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不仅要从行为上对居民进行约束更要从思想上防止居民为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资源的行为,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推荐访问:角度看 文明建设 经济学 民族地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