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将孝道引入学校德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10:10:04 点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核心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处理人伦方面有着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有着极高的价值。将“孝”引入学校德育中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学生孝道失范的表现

    1.“孝”知识贫乏

    什么是孝?孝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学生中有几个人能说出一二?他们不知道“孝”的确切含义。如果非要他们回答什么是孝,他们绝大多数只能回答出就是孝敬父母,至于具体含义,就不甚了解。他们不知道由孝生爱,要爱父母;也不知道由孝生忠,要忠于社会,报效社会。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理解“孝”的意思。例如举出“父母在,不远游”不合时代要求。这其实是断章取义,这句话后面还有“游必在方”,难道今天的学生离开父母就不应该有正当的理由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是告诉了人们人类生生不息的规律,虽然就个体来说,“无后”并不可怕,但就整个社会而言,人类必须有正常的繁衍。正确的含义没有弄明白,错误的理解倒不少。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孝的情感和意识的培养。没有对孝的认知,哪来对父母的情感;没有对孝的正确认知,也就难以产生正确的情感了。

    2.“孝”意识淡薄

    由于没有多少孝的知识,学生中普遍存在孝意识淡薄。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孝的一种自觉意识。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行孝,如何行孝。一方面,没有行孝的自觉意识。学生不知道在家庭中、在社会上,每时每刻都应该有孝意识,都应该行孝。作为学生,在家庭里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父母高兴的事情;在社会上尊敬老年人,给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这种意识的学生太少了。现在的许多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并且将父母给予视为当然。在他们看来,父母就应该让自己吃得比别人好,穿得比别人好,玩得比别人好,用得比别人好。自己的父母做不到,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就不满,就看不起。全然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感受不到父母的劳累,更没有回报父母之心。这其实是学生心中没有孝观念、孝意识。

    3.“孝”行为失范

    缺乏孝意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孝行为失范。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照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看来,养老的问题必然落在子女的身上。然而正是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目前社会中存在种种不孝的劣行,如不奉养父母、子女互相推诿,老人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盘剥父母,不仅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现象,在全国各地仍不时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遗弃双亲”、“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数千年来始终以孝文化著称的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竟出现了这种儿女随意遗弃年老父母的与孝文化大相径庭的现象,确实让人吃惊。

    二、学生孝道失范的原因

    1.儒家孝文化自身的缺陷

    人们现在所指的传统孝文化,其实是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文化综合体。在此期间,一些儒家思想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孝文化受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污染的部分,成为孝文化中的糟粕。主要表现在:(1)融入了“三权主义”,孝文化被封建化。(2)分裂对应关系,把孝意识片面化。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为了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他们将这种对应关系分裂开来,将孝片面化,只强调子孝而不讲父慈;只强调臣子忠贞而不讲君主仁惠。(3)把孝极端化、绝对化,制造愚孝愚忠。(4)偷换孝旨,骗臣、子孝报。封建统治者偷换概念,以君代国代族,并加以圣化和绝对化,骗取臣民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以归于忠君,为之效力。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当其孝的思想在元明清发展到极至的时候,其对社会的破坏性远胜于其建设性的时候,人们自然会逐渐抛弃儒家的孝思想。随着儒家孝思想的逐渐失去作用,而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当前社会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

    2.五四以来对孝文化的否定

    儒家孝思想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道家的批驳,但这并不能动摇儒家孝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儒家孝思想的猛烈批判,并且逐渐瓦解其社会规范作用,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化派。新文化派认为孝道的危害主要体现为:其一,扼杀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其二,造成纳妾、溺女等社会陋习盛行。其三,大悖人道。新文化派对儒家孝道的抨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孝的道德权威性和规范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出于反封建文化的需要,在否定儒家思想的同时,对儒家孝思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揭批,加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儒家孝思想在中华大地上被彻底瓦解了。但我们在破坏一个旧的道德规范的时候,并没有构建起一个新的完整的道德体系,从而出现了道德失范。

    三、让学生在学校接受“孝”的熏陶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孝道教化的主阵地、主渠道。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孝意识,让他们有更多的孝行,学校要起主要作用。

    1.向学生灌输“孝”知识

    (1)做好“三进”。首先是“进教材”。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品德的课程,可是这些教材里有的根本就没有有关孝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一笔带过,很难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要“进教材”:一是教材中要将孝道阐述清楚,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产生孝道,怎样做才是行孝,人为什么要行孝,行孝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有什么重大意义。把道理讲清楚,说透彻。二是要将古今的孝子的典型故事编入教材。同时还要将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孝子的故事也选一些编者按入教材。其次是“进课堂”。一些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要么将课时减少,要么派业务差的老师,更多的是没有专业背景的领导去读一下。即使上这方面课的老师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上课时要么不负责任地读一下,要么叫学生自习。更谈不上老师会在课堂里向学生讲解孝的内容了。学校应该在保证课时的前提下,派有专业背景而且责任心强的老师讲授思想品德课。并且要求老师花一定的课时讲授孝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孝的知识“进头脑”。

    (2)利用其他渠道。其实学校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向学生灌输孝知识。首先每个任课老师,特别是语文课老师,在不冲淡主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向学生灌输一些孝知识。语文课的许多课文涉及到孝的相关知识,只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就既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孝知识,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说,向学生灌输孝知识,不仅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事,也是每个老师的事。其次是从事学生思想管理的工作者,例如书记、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这些人工作在学生思想战线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思想现状更为了解,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也最多,做学生工作的效果也最为显著。在与学生交心谈心的时候,不忘自己传布孝道之职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还可以通过歌曲、影视作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孝的内容编者按入其中,在不经意中把孝知识灌输给学生。同时,校园里可以修建一些与宣传孝有关的景物,学校也可以每年举行一次敬老仪式等。

    2.开展行孝活动

    (1)做孝敬父母之事。学校要设计一些孝敬父母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有时甚至于把它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比较好的做法有:每年的重阳节(而不是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这样做显得不伦不类,而且助长了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也可以以孟母的生日设中国的母亲节),要求学生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回想并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之心并油然而生。每学期至少为父母做几件事,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剪一次指甲等,从而知道父母养育自己之不易,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报答父母、为父母做事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2)做敬老爱老之事。学生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敬老爱老。孝敬父母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这还不够,还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学生内心充满爱意。

    (3)学敬老爱老之人。学校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学习。

    3.奖励孝行

    (1)将孝行纳入操行评定。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十分在意老师给予的操行评定。学生工作者在给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时候,要将孝行视为操行评定的重要内容。

    (2)给予奖励。学校对孝行要进行及时而适当的奖励。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学校的大会上进行口头表扬,也可以通报表扬,也可以颁发奖状。让孝行得到表扬,让孝义得到传播。

    总之,学校应该在张扬孝文化,培养学生的孝行中起主要作用。向学生灌输孝道,培养孝情,养成孝行,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刘永庆)

    推荐访问:孝道 引入 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