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8:50:04 点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探析其对两汉文学、建安文学、唐代文学等的创作理念和文艺手法的深远影响。认为: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到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再到即事命篇的杜甫诗作, 以及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无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坛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影响

    《诗经》,别名《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成書于周代,是我国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的标志。《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社会现实。内容涉及政治、战争、农事、爱情、民俗等方面;从体例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方民歌;雅大多为周朝官吏和士大夫所著;颂是朝廷祭祀宗庙所用的乐歌。这305首作品,代表了周代诗歌的精华,是先秦文学的丰碑。《诗经》像一面镜子,是后人研究殷周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珍贵史料。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起。它主要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描写统治阶层内部围绕着权力和财富的斗争,以及统治阶层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种种矛盾,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皆控诉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下层民生疾苦的情怀与忧思,刻画了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下层贫苦民众的形象,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西方人当时把文学创作风格分为“朴素的”和“伤感的”两大类1,其中的“朴素的”可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缘事而发,通过描写身边事物,描写社会现实生活,抒发情感,表达立场,与充满抽象想象,不拘泥于现实细节的浪漫主义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贯穿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论上,后世文人以《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导向,提倡文学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民生,描写民情、泄民愤、吟民病,抒发作家真情实感,表达褒贬与爱憎。在实践上,两汉及以后的不少作家,受到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启示,亦以深刻的笔触,关注民生的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抒写了统治社会各阶层内部,以及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和民生疾苦,使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理念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一、《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两汉文学的影响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两汉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汉爱国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作品,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阶层矛盾,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社会进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著名的疏牍文《论积贮疏》,描写了重商轻农,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要求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此文打动了汉文帝,汉文帝说:“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重商轻农的社会流弊得以纠正。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汉乐府的民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乐府”本是政府音乐机构,后来,“乐府”里所唱的诗歌渐渐被称为“乐府”,“乐府”由机构名称演变成诗体名称。当时乐府机构对民歌的收集,上古乐府民歌才得以保存至今。乐府诗歌分为朝廷祭祀的郊庙歌辞和各地“俗乐”两类。“俗乐”是乐府诗歌中的精华。汉乐府民歌,代表了两汉文学的最高成就,深刻的反映汉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现实,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弃妇叙事诗,是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作品。如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取材于东汉的一个婚姻悲剧,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殉情的故事,控诉了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寄托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魏初(241年)的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为: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诗歌,多描写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体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光辉一页,是对《诗经》诗言志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是政治军事的领袖人物,但他非常重视文学,是建安文坛、建安风骨的引领者。曹操留下诗20多首,文140多篇,文多为政令、文告,少数为文学作品。其文学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代表了建安新诗风。曹操在化用《诗经》诗句和现实主义精神等方面,都在继承《诗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写了军阀混战,人们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曹操的《苦寒行》展现了军旅的艰难悲苦生活。《却东西门行》:“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描写了征人思人怀家,夜夜思乡不得归的残酷社会现实。

    曹丕留诗约40首,其中大约一半是乐府诗。曹丕诗作多抒写游子思妇,思妇怀人等别离之苦,贴近现实生活。《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它描写了女子思念客游它方的丈夫,秋夜独守,柔肠婉转,望断天涯的凄苦,贴近生活现实。

    曹植原先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成就,可是,天不随人意,曹丕对他的迫害,使他一生颠沛流离。政治上的失败造就了他文学上的成功。曹植留诗80首,文40多篇。曹植注重写实,作品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曹植的作品有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有描写民生疾苦,有批判汉魏时期弃妇成风,世积乱离的社会现实,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送应氏》其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描绘了董卓火烧洛阳以后的凄凉现实。

    建安文坛的另一批重要人物是“建安七子”。“七子”与“三曹”关系密切,在政治上都受曹操影响,除孔融之外,其余6人都是曹操幕僚。“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的代表作《七哀诗》(《七哀诗》共三首,这是其一):“西京乱无象,豹虎方遘患”。描写了汉末战乱动荡,人们为了保全性命,被迫离开中原,甚至母子相弃于乡野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隋代30年,文学上毫无建树。唐代文学史上百花争艳,文学全面繁荣。诗歌是唐代文坛最艳丽的奇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朝士布衣百姓,无不吟诗作。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集唐诗四万八千多首,许多佳作至今传咏诵不衰。

    杜甫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把现实主义精神推向新的高峰,历代文人学者都对此予以一致的肯定和认可。杜甫的诗篇被誉以“诗史”的美称。杜甫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疾苦连在一起。“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是杜甫忧思的写照。杜甫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风雅指的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三吏”、“三别”描写了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耳闻目睹抓壮丁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石壕吏》:“暮投石壕村,夜有吏捉人”,“天明登前途,独寓老翁别”。描写差吏抓壮丁,壮丁抓完了抓幼男,幼男抓完了,老妇也不放过,一派惨不忍睹的社会现实。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受到白居易的高度推崇。白居易存诗2800多首,数量上是唐人中的第一。他以深刻的筆触,表现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将现实主义手法进一步发扬光大。白居易提出: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学奇,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等创作主张,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卖炭人的悲惨遭遇,鞭挞统治者的强盗行径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泣如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四、结语

    总之,《诗经》是周代奴隶社会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是我国最早满载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总集。《诗经》鞭挞剥削阶级,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生众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历代进步文人所继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到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再到即事命篇的杜甫诗作,以及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2]无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坛的哺育。

    【参考文献】

    [1] 谢思为.从《诗经》《楚辞》看中国古代文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J].中国图书评论,2015(3)121-122.

    [2] 冯少飞.试论曹操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46-47.

    【作者简介】

    郑  敏(1963.4—)男,汉族,海南人,任职于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古代文学.

    推荐访问:诗经 后世 现实 影响 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