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历史进步意识的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7:50:02 点击: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明的发展趋势,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中国古代史教学应该注意历史进程的“文明化过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应注重文明史观的引导。在实际的中学历史教育中,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过来的历史。

    关键词:课程标准;进步意识;文明化过程;文明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55-02

    中学历史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作出展望:“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一线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标签化、脸谱化,甚至极端化的误区,尤其是动辄妄下结论:××失败了,××是历史的倒退,××不彻底……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明的发展趋势,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从而使他们对一些历史“充满温情与敬意”。

    一、中国古代史教学应该注意历史进程的“文明化过程”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古代史板块再现了古代中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历程,每一次社会转型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比如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导致权力由某些家族垄断、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带来奴隶的悲惨境遇、封建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导致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等,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历史变革的进步意义。北大袁行霈等学者认为,国家的出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无论是在社会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的复杂化发展,还是社会生活分层化所引起的种种问题矛盾,都将导致一种具有权威的强制力量的出现,这便是在今天称之为国家机器的东西。对于这个国家的形成过程,我们也叫作社会的文明化过程。”因此,笔者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根据原始人采集狩猎为生,据此认为原始人“天天吃水果、天天吃肉”的想法是欠考虑的,表面上原始社会是一个共同劳动、毫无贫富贵贱之分的理想社会。但实际上,原始社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在生产得到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原始社会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具有历史进步性。同样,其他社会转型也是生产力得到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从微观层面看,具体到某一种社会形态,甚至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朝代,都会有很多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或是重大历史变革,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制度创新的历史进步性。诚然,很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最终都走向了衰亡,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制度在创设之初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比如说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等制度,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也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制度开始走向衰亡,预示着最终将会为一种新的更先进的制度所取代。另外,很多历史变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时代的命运,如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等,但我们不能超越时代条件,用今天的标准去低估这些改革的复杂性和历史进步性。

    不过,在肯定历史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转型、制度创设、社会分裂带来的种种不合理的地方。笔者也试图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养成爱憎分明的认知态度,关注社会进步大趋势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关注小人物在大的历史长河中的命运浮沉,从而对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有一种悲悯情怀,缅怀一种敬意。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既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中华民族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一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寻梦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作出了他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因为一些探索的失败而忽视改革探索的客观历史进步意义,应该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看待近代史上的人和事。

    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晚清社会。很多人以“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来界定晚清社会的阶段特征,对清政府探索近代化过程的努力视而不见。比如洋务运动,将洋务运动界定为“失败的运动”,是否恰当?徐中约教授的评述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他充分肯定洋务运动在近代工业化史上的开创性贡献,洋务运动虽“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但它“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了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而且,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在湖北地区进行的改革使得洋务运动更加让人不断回味。

    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绕不开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提到辛亥革命,很多学生认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标志着辛亥革命失败了。马勇教授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画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道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时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而且,武昌起义的成功几乎使清朝统治瞬间土崩瓦解,难怪有学者高呼,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则是这种进步意识的集中体现。除了赞扬民众力量的革命性、彻底性,我们不应该忘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精彩表现。徐国琦教授指出,“在和会上正因为中国代表团的据理力争,并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他们的行动不仅把所谓‘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且赢得了道义的胜利。也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结束后的迅速解决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并非完全失败。某种程度上,甚至大获全胜”。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多关注学术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郭富斌老师的一段话对我们的近代史教学有一定启发:“在侵略与反侵略中,我们不仅要体会中国人民英勇的斗争精神,还要感受中国人民追赶世界文明的勇气,理解中国人民在艰难曲折中取得成果的不易。”

    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应注重文明史观的引导

    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比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崛起的历史。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辩证看待历史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因为,“任何时代的历史进步都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那种把历史进步视为一个“直线式”的过程,不是陷入神秘主义,就是不切实际,盲目乐观主义的空想。历史进步的实现,总是在无数的牺牲和斗争中,在数不尽的代价付出中,在历史的徘徊和迂回中进行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殖民扩张、贩卖黑奴、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社会阶层不平等问题,还应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待历史发展的进步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长河中,结合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现象的历史进步,而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事件就事论事地予以评价。对此,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历史上文明进步带来的种种不合理之处,“显然,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尽管如此,作者指出,“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而且,正是数千年中积累的这些进步最终让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战胜自然,获得了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使多数人和少数人一起受益。”最后,作者对自己的问题给予了回答,“在过去它两者都是;而至于将来怎样则取决于从过去文明中积累的知识是被用于毁坏的目的还是被用于建设的目的。” 我们不仅要学会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历史的进步,也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横向联系的角度看待历史的进步进程,关注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关注国家之间的交往带来的进步,如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物质文化交流、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普及传播等历史事件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

    即便是对战争的评价问题,我们也应该全面地看待。传统上,我们眼中的战争就是人类文明的浩劫。对于战争史,除了关注人性的正义外,还应该发挥战争史的价值引领作用。关注战后的战争反思,关注战后的反战思潮、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普通人社会地位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等。如世界近现代史上一个引起世人重新关注的历史现象是对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对抗的重新评价,尽管冷战多次将世界带向世界末日的边缘,特别是当时美苏两国旷日持久的核军备竞赛,更是使得全世界笼罩在核毁灭的边缘。但是不可否认,冷战毕竟没有发展成大规模的热战,冷战长时段的和平更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等在《新全球史》中指出:“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1991年9月9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也指出,“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四、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标特别关注历史教育的时序性,要求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史教学应该注意历史进程的“文明化过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应注重文明史观的引导。因此,在实际的中学历史教育中,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过来的历史,不以今天的眼光苛求历史人物,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马勇.重寻近代中国[M].北京:线装书局,2014.

    [4]周铁农.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N].人民日报,2011-09-06.

    [5]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A].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一战百年[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万斌,王学川.论历史进步[J].浙江学刊,2008(01).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意识 中学历史 研究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