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古汉语“百姓”类词词义演变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7:30:02 点击:

    摘  要:古汉语是我国历史文化当中的宝贵资源,在古汉语中,很多词汇同现今的称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本文中,将就古汉语“百姓”类词词义演变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古汉语;“百姓”;词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

    1、引言

    “百姓”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词汇,就是指普通的平民大众。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中百姓都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群体,也是对社会进步发展进行推动的主要力量。而从古代开始,对于“百姓”含义的词汇一直在演变,在本研究中,对“百姓”的词义演变进行一定的研究。

    2、词义演变规律

    在古汉语发展中,“百姓”类词义的演变规律体现在:第一,修辞生义。对于该规律来说,即是在修辞作用方面变化而使词义传宣的演变。在“百姓”类词汇演变当中,修辞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发挥除了较大的作用,尤其是借代修辞更是如此。如“百姓”之所以称之为“草民”,则同“其德如草”具有关联,并因此代指其人。“布衣”则是同百姓当时的穿着有关,因为当时社会当中的普通百姓穿的都是粗布衣服,并因此应用其指代百姓。“黔首”也是同穿着有关的一种称呼方式,同当时百姓戴黑头巾有关。“白衣”则是因为百姓所穿的衣服颜色大部分为灰白色,并使用这个词对那些无官无爵的平民進行指代,以此同显贵们所穿的“锦衣”进行对比。对于这部分词汇来说,都可以说是是在修辞方式变化当中所发生的词义演变;第二,组合同化。在“百姓”类词义演变中,组合关系因素的存在也将使词义因此发生演变。以“黎民”为例,单纯从这个词汇中的“黎”来说,其的本意是“众多”,并不能够引申出“百姓”的含义。而正是因该词固化特征的存在,以及在较长时间内人们所使用,并因此使其逐渐具有了“民”的含义,并因此使“黎民”成为了体现“百姓”含义的词汇。同其所对应的,“庶民”也正是同“庶”的长时间使用具有关联;第三,同状引申。对于不同的事物来说,当其具有相似的外部性状时,所进行的同含义应用即是同状引申。而对于“百姓”类词汇来说,同状引申情况则更为明显。如“民”,即是从最初所具有的努力含义实现对“平民”含义的演变,该种情况的存在,则同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具有关联,当时,平民的地位不断降低,并逐渐下降到了等同于奴隶的级别,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两者共名的情况。又如百姓之所以从“贵族”的含义逐步引申到了“平民”,也同当时贵族地位下降具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正是同状引申结果的一种体现。

    3、词义分析

    在我国语言发展中,对“百姓”含义进行表达的词汇数量较多,共有20多种。其中,所体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百姓”类词汇有:

    3.1民

    这是一种象形字,即如同是使用锋利的工具刺左眼。在远古时期,在战争中获得俘虏后,就需要刺伤其左目作为奴隶使用。之后,将其隶变后写作“民”,其含义是奴隶。在奴隶社会中,其主要有两类来源,除了战俘以外,即是破产的平民,而在奴隶社会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当中该种贫富分化情况进一步加剧,平民所具有的身份逐渐降低,具有更多的人破产成为奴隶。在该种情况下,“民”的含义也将逐渐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平民。在《说文》中,即体现出了“民,众萌也。” 而正是因萌同民两者间所具有的读音较为相近,则互相作为通假字进行应用。在古代中,民也同目前一样占据中社会人口当中的较大比例,在该种情况下,“民”所具有的含义逐渐扩大,并逐渐指整个人类族群。

    3.2氓

    这是一个形声字,该字最早出现在《诗·卫风·氓 》当中。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战乱频发,具有较多的民众在战乱当中破产,并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流民”,即是代表无业、流亡的人民。而在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流民数量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这部分数量众多的流民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当中的不安定因素,并因此从该基础上形成“流氓”词,且在含义上也具有了一定的变化,即是为非作歹以及不务正业的人。当然,在古代,“氓”这个词更多的含义还是“民”,如清朝所提的“招徕远氓,不遗余力。 从此也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古代,平民生活所具有的艰辛特点,同时当时古代的统治阶层也对下层普通平皿具有一定的贬损以及轻视特点。

    3.3百姓

    在西周时期,当时仅仅有贵族、奴隶主才有姓氏,而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则是没有姓的。在左传中,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之说。其中,“百”是泛指,对此,“百姓”这个词汇最开始也正是指贵族奴隶主所得的。到了春秋之后,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建立了封建社会,奴隶主贵族在该过程中逐渐衰落,当时兴起的是封建庶族地主阶层,此时,“百姓”这个词汇才是指的一般的平民。从此开始,“百姓”则成为了下层平民的专用词,并在之后词义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如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当中,则可以了解到“百姓”这个词汇在社会阶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在词义方面具有了转移,后起义同本义间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3.4平民

    在金文当中,平字从于,“于”即是气在受到阻碍下依然能够穿越的情况,即是表示人在遇到不顺事情气受阻的一种状态。同时,该字也同“八”,为分解义。在该种情况下,“平”字即是指人在生活中对自身内心存在的郁闷最大程度的分解,以此使内心具有舒缓、平和状态的一种体现。之后,该词汇经过进一步的引申又具有了“平和”的含义,从这里即可以了解到,对于“平民”这个词汇来说,其在形成之初所指的是平和之人,即善良平和之人。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齐”同“平”作为近义词而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在我国战国时期,“平民”在经过不断的演变后同“齐民”具有了相同的含义,即在不具有贵贱的情况下,称之为平民,即具有了平民百姓的含义。之后,又将其逐渐作为“平善之人”的含义进行应用,在发展到此时,原有的“平民”则较少使用,并在发展中成为了专门对“百姓”含义进行表达的词汇。在该过程中,即从“平善之人”之间实现到对“百姓”的转变,在具体的词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移。具体来说,则同“平”这个词的不同用法具有关联,即在开始具有的是“平善”含义,而在后续发展中逐渐具有了“平等”的含义。

    3.5人民

    对于“人”来说,其是一种象形字,从甲骨文形象来说既是代表站立的人性,人类是该词汇所具有的本意。对于“民”来说,其所指的是人类或者平民,对此,“人民”则是分别由“人”、“民”两个词义相同词汇组成的双音词。在我国古汉语当中,该种双音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构成方式。在现有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汉语大部分双音词即是经过同意词临时组合形成的。对于“人民”来说,平民即是其本意,之后在经过引申后,该词汇也可以对“人类”进行代表。在不断发展中,到了近现代,在西方政治经济思想逐渐进入到我国后,“人民”这个词的词汇具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即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其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事业的建设者。

    3.6 黎民

    对于黎民当中的“黎”字来说,其在具体研究当中具有较多的争议。有人认為,“黎”字为黑意,因为当时的百姓头发乌黑,且带有黑色的头带,所以称之为“黎民”。除了这种解释意外,还有的解释说到其为“九黎之民”。所谓“九黎”,其是远古部落联盟的名称,在有的解释中,“黎”即是统治下的百姓,“黎”为上古高辛氏、颛顼氏的火官 。但对于这部分解释来说,都具有较为牵强附会的情况,观点当中的论据也存在难以服人的情况。在后部分研究中,认为“黎”具有“众多”的含义,而从后续的相关古籍当中,也确实可以了解到该词汇确实具有“众多”的含义。对此,即可以认为,该词汇同其余古汉语当中代表百姓的词汇“众民”、“庶民”等词汇具有相同的原理,且并不需要对其进行繁琐的考证。

    3.7黎元

    该词汇最早出现在《春秋繁露》当中,在古代中,其正是“百姓”含义的代表词汇,在该词汇从出现开始,到最终也没有发生变化。如《汉书》:“思安黎元,在于建侯,分州正惑,以美风俗。”《北史》:“今黎元之命系于守长。”《旧唐书》:“伏见陛下以大孝安宗庙,以至仁牧黎元。”等。

    3.8庶民

    “庶”字具有众多的含义,在社会当中,百姓始终占据较大的比重,具有较多的人数,对此,在古汉语中即使用“庶”体现出百姓的含义。在《元史》中,有“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 ”正是庶民百姓含义的体现。

    4、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国家,古汉语正是该种丰富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古汉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单独词义具有多种体现方式,体现出了语言的多元化特点。同时,词汇的体现也同很多种因素有关,并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上文中,我们对古汉语“百姓”类词词义演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根据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古汉语发展中,“百姓”的词汇含义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具有较多对该词义进行表达的词汇。通过这部分研究,能够较好的帮助我们掌握古汉语在发展当中特定词汇的演变方式以及表达含义的多元化特点,对未来我们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月.汉英“哭”类动词的词义及词化模式比较分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5(01).

    [2]贾燕子.{起立}概念域成员及其分布的历史演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3]丁喜霞.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杨建军.词语演变的系统性原则——以睡眠、躺卧语义场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5]姚向红.创造语文学习的崭新天地——浅谈综合性学习[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6]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方言与民俗研究结合的有益尝试——“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总序[J].语文建设.2016(04).

    推荐访问:词义 演变 百姓 古汉语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