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如何理解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7:05:02 点击: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它的出现是由于铁农具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成的。这种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各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社会 变革

    自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为止,共五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得名于鲁国的编年史《春秋》一书,“战国”这一名称来自西汉时期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中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并设有“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必然性”的问答题。我们同意教科书的这一基本观点。但教科书由于受篇章条块的分割,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显得松散凌乱,学生难以理解和概括。本人不揣浅陋,试对这个问题作个分析归纳。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铁制农具代替了石木工具 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仍是石木工具。到西周晚期出现铁农器的使用。春秋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代替人犁 奴隶社会时代牛马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或载重、拉车。春秋时期,人们开始用牛拉犁翻耕土地,即所谓的“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私田代替公田 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王有)的“井田制”,奴隶在“井”字形的土地上集体劳动,土地收成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占有。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粮食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一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实物地租代替了劳役地租 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奴隶为主人提供劳役地租,即所谓的“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土地由国有变为私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也实行按亩收税。劳役地租于是也向实物地租转变。

    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体现在地方政权上就是郡县制。早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由于郡县制便于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所以进入战国后,魏、赵、韩、燕、秦等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使各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等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由中央委派,国君直接掌握着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步兵和骑兵代替战车 奴隶社会时代主要的兵种是战车部队,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战车部队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步兵独立作战,是从春秋时郑、晋两国为对付戎翟开始的。战国时代,各国军队的成员逐渐变成“徒步匹夫”的农民,步兵成为最主要的兵种。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我们古代的军队中,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在古代史籍里记录的中原地区最早组建骑兵的实例,应该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实行的胡服骑射。骑兵与车兵相比较,不但轻快灵活,而且也节省军费。

    由于新兵种的出现,作战方式也发生变化。春秋时代用车兵作战,双方都选择平坦的地方,排列成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这种整齐的车阵,一经交战,战败的车阵一乱,就很难整顿队伍、重新编排车阵继续作战,所以胜负很快就决定了。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都是在一天之内就分出胜负。但到战国时代,由于兵种的变化,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便逐渐代替了车阵作战。随着军队数量的日益扩大,补充兵力比较容易,战争也就带有持久的、长期的性质,打起仗来往往是“旷日持久数岁”。由于骑兵和步兵都比较轻捷灵活,适宜于攻击,险要之地往往成为防御战和争夺战的中心地点。例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阏与之战、长平之战等,都是在险要地区进行的。

    旧的统治秩序遭破坏,变法运动的兴起 由于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发展,春秋前期出现了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形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所代替。由于诸侯国内一些卿、大夫势力的进一步发展,春秋后期一些国家的卿、大夫控制了各国的政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被“大夫专权”的局面所代替。由于有些卿、大夫手下原来身份为士的家臣控制了卿、大夫封邑的权力,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西周时期的宗法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周天子的王冠从宝塔顶上跌落在地,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失去了作用,贵族下层的士以及庶人的地位有了提高,出现了上下相克、天下大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时期,各新兴的封建国家通过变法改革,以军功爵定德才等级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官世禄制度,西周时代宗法贵族世代占有封土、享有高官厚禄、掌握经济政治军事大权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纷纷要求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这样,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变法,其主要内容有: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这些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学在官府”制度遭破坏,私人讲学兴起 在奴隶社会时代,“学在官府”,学校是官府开办,贵族人家子弟才能进校读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旧制度的崩溃,“学在官府”制度也被破坏了。孔子、孟子、荀子等私人讲学开门授徒。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打破了阶级等级界限,招收学生三千人,把贵族垄断的文化知识传播到社会基层,让贫苦农民子弟也有机会读书。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工商食官”制度遭破坏,私营工商业兴起 春秋以前,商品经济十分微弱,工商业主要是由官府垄断经营的,产品归奴隶主贵族享用,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当时私营工商业者极少。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国家政权转移到地主手里,一部分工商业也就逐渐离开官家的控制,传统的“工商食官”制度遭到破坏,私营工商业兴旺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春秋后期的范蠡,在陶邑家富巨万,世称“陶朱公”。陶朱公后来成为富商的代名词。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争得了王位,后来做了秦国相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也发生变化。在奴隶社会时代,人们使用的货币是贝币,由于贝币质地形状大小不一,影响了商品流通。春秋晚期,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即铸币。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的流通量逐渐增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春秋前期,城市的规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各诸侯国的国都方圆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城大的也不过三百丈,小的才有百多丈。一般城市中的居民最多不过千家,有的是百家,最少的只有十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发达,各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了许多人口。据统计,临淄城里有7万户,仅成年男子就有21万人之多。春秋后期,各国共约450万人,到战国后期,达到2000万人,人口大约增加4倍。

    民族逐渐融合 西周时期,华夏族居于中原的平原地区,直到春秋前期,华夏族实际上也只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展的点上。在点与点之间的广大的面上,有戎、狄等少数族聚居。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华夏族和四周的兄弟民族逐渐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思想战线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空前的经济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诸家。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道家其次,也是对抗儒墨的实力派。各派人物著书立说,游说宣传,互相辩驳,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散文的形成 在春秋和春秋之前基本上无散文,战国时期诸子的散文写得都很出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的文章各有特色。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新体诗楚辞的出现 诗歌在战国时代也有重大的成就。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豆腐干式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及其《离骚》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品。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明显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可以得到印证和体现。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是一个旧时代走向瓦解、崩溃和灭亡,一个新时代的产生、发展和确立的过渡时期。这样明显的社会变化,只有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近代史才能与之相比,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责编 庞丹丹)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概括 春秋 战国时期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