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6:35:03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魏家范老师,一个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在中学美术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一辈子,在三尺讲台上,在课后兴趣班中,殷殷不倦地教书育人。将美的种子播撒在一代代少年学生的心田,为高等艺术教育院校输送了一批批的专业苗子,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幽默风趣而且多才多艺的他,就是美神“维纳斯”的化身。

    然而,他又是一个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除了上好自己的美术课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他更将眼光扩及到整个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上,将全部心思扑到这样一个在高考应试教育的体系下不为人所重视的领域,主抓从小学到中学各级义务教育系列教材《美术》科目的编撰,组织培训中学美术教师队伍,为整个湖南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杰出的力量。

    教师的身分和工作职责也就决定了魏老师的艺术生涯有着鲜明的服务乃至服从于教学的目的,有着鲜明的职业特色:比如强调严谨规范的造型基础,因此作品多为写实主义;比如并不局限或专攻某一个画种,而强调拥有多元的创作手段……看似没自己的风格,看似没有自己的专业,然而这才真正是一个美术教师应有的风格和专业。否则,只专注于自我风格的表达和狭隘专业的精益求精,并不一定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和学生的需求。

    所以,翻开这本即将出版的反映魏老师一生艺术创作历程的画册,就会发现其丰富的创作题材:风景、静物、人像……其多样的艺术造型能力:油画、水彩、素描、速写、木刻……其所呈现的广泛的体裁,既有自由创作,又有严谨的规范作业……真实地体现出一个中学美术教师多元的创作能力,并不局限于某一艺术表现形式,也不拘泥于某一创作题材。何以如此,我想就在于魏老师在完成这些作品的时候,并不只是考虑自己个性的表达,还出于为学生进行教学示范的动机。

    在物质条件还比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的当时,正是这些体裁不限、风格不限的作品,这些由教师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作为课堂范画,让懵懂但又萌动的少年体验和认识到多样性的艺术美;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亲历的心得乃至故事,又有助于魏老师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来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述解说,使他的美术课上得轻松活泼也具有可信度。这种来自生活实践的第一经验,显然比只会对着书本照本宣科更容易抓住还处于儿童心理期的学生。也更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

    久而久之,受教学目的影响下的艺术创作,也就逐渐会与那些自由随性的艺术家基于个体冲动的创作而有明显的区别,进而形成了魏老师的个人风格:“扎实的造型能力、细致的刻画功夫、内涵深意的创意构思”。这三点。都可以在他的画作中又所体现,而且也是魏老师本人在课堂上讲艺术鉴赏时最常提及的原则,其中包涵了所有艺术语言脱离不开的根本命题,即如何处理“立意”和“表现”、“整体”和“局部”等多重既矛盾又统一的内在关系。笔者以为。一定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分析多了名作,魏老师也会自然地按照这样的思路去经营自己的作品。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辈子将心思花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上的魏老师,也将其大多数的作品和创作无私地奉献出来作为教具或范画运用在教学之中。因此,于笔者看来,这本《魏家范画集》的出版,可算是一个在美术教育阵线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的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因为这些作品充分地展现出作者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创作能力,而非专精在某一种具体的画面表现技术;也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因为这些作品都曾给多少年少如我的学生以美的启迪,带有那个时代的审美印象,并或多或少地成为成长中的集体记忆。再看到这些作品,既是对魏老师这一生艺术活动的归类,也令人重温过去的那段时光,朝花夕拾,如今品尝起来,别有一番意味:

    《童年小屋》,这是魏老师的水彩画代表作,以干画法于实地写生,于1972年发表于杂志。据魏老师回忆,画面中心位置打开窗户的小阁楼,正是自己童年时候练习画画的小世界,虽然简陋不堪但却充满对艺术的向往。而路口那株正在发芽的树和伸向阁楼的枝条,还有从左上角透过来的阳光,以及一大一小牵手而行的人物,种种意象,也就有了丰富的隐喻联想。内含着对希望和美的召唤。整幅画和谐中不失细腻之处,虽然是水彩的绘画形式,却依然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光感;画面构图均衡而有聚焦吸引力,原景或许不过是一个零乱破旧的普通街巷,但在作者笔下却有着亲切而自然的秩序感。

    如果说《童年小屋》展现的是比较严谨、写实的水彩画风,那么《荒原》则体现了水彩另一种轻松活泼如泼墨般写意的风格:这幅郊外写生作品,除了天就是地,视野开阔无边,尤其是虚无一物的天空占了画面最大比例。对于这片天。如果就是用常态的画法似乎不足以描绘出其多端变化,于是创作者激发灵感,利用吸水性比较强的厕纸,吸附淋漓铺陈于画面纸张上的水汽,浸润出天空斑驳的视觉效果,层层叠叠,虽是阴云密布但依然有天光透出,特殊手法营造出来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而地平面的处理也一气呵成,极富广袤深远的空间感。中间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同天光一样为在这荒原之上的人带来希望,富有禅意的联想。此画曾刊于《中国美术报》,并被美术教材采用。

    还有这张水彩《静物》,则充分体现了魏老师水彩技法的纯熟和很强的塑造刻画能力:水彩画的本体语言灵动活跃洗练。不长于光色的细致经营,但魏老师这张静物水彩,利用干湿画法相结合的技巧,刻画得很细致入微,木纹的提琴、陶瓷的笔筒、柔软的衬布,造型准确,质感强烈,高光明亮,环境色协调,因呈现了从起稿到着色的完整步骤,也曾作为教学范画被编入教材。而静物中的画笔和提琴,是魏老师挚爱的两样,于他眼中这并不是一般的静物道具,而是朝夕相伴的“宝贝”,创作者倾注了感情,自然画出来也特别细腻生动。

    而对艺术的爱,还可以从魏老师更早的一幅木刻作品中找到呼应。《自画像》是魏老师在美院附中求学时期的木刻创作。下刀奔放洒脱,犹如音乐旋律激烈回旋,又如生命火焰热烈升腾,让人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当时那样一股力透纸背的创作激情;而黑白分明的明暗交界轮廓线,既是画面造型的语言,也反映出一个青年艺术家血气方刚的个性形象;画面中着意刻画的提琴,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非常肯定地体现出作者本人心中掩饰不住的对音乐的热爱。整幅作品,洋溢着一个人青春少年时期特有的冲动和奔放四溢的感情,这时候再去苛究其木刻表现的形式技巧是否成熟老练与是否细致准确,已然无趣。

    除水彩和木刻,魏老师亦对绘画艺术之冠的油画也多有涉猎,比如这张题为《湘江远眺》的风景油画写生,用笔豪放洒脱,利用油彩的厚画法,让画面有了浅浮雕的效果,活跃生动的笔触,真切地刻画出涌动的江面;而通过近暖远冷的色彩刻画,在并不大的画幅上营造出深远的画面空间感。另一幅油画《麓山红枫》,层次丰富而不显凌乱,颜色斑斓而不失沉着,刻画出秋天的独特气质;以轻快的点彩画法,恰如其分地描绘出那在秋风中绽放的红叶,仿佛能让人听到飒飒作响的声音;而林间小道上那斑驳的光影也是那样清亮透明,最能体现出秋天那具有穿透力的阳光。魏老师扎实的

    绘画基本功,从这两幅油画写生习作中可见一斑,足以说明当年艺术教育基础训练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仅仅附中阶段的学习,就已经让魏老师具有了如此强的造型能力,并滋养其艺术工作的一生。

    在魏老师的画作中,素描占相当分量,充分体现了一位一辈子从事中学基础美术教育教师的工作特点。素描,本是绘画训练的基础课和基本功,通过严谨规范的训练而提高造型能力;但当绘画技术被熟练掌握,素描往往容易被创作者忽视,毕竟其只是起稿的画前步骤而非绘画的成品,强调严谨的写实造型而非自由想象。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素描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范画,不仅应注重作品最后的完成效果,还需强调作画过程中的清晰步骤演示。但当时能满足如此需求的教学材料并不多(不像现在艺考规模扩张,应试的素描指导充斥),多需教师自备;而且素描是美术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地进行示范……因此。素描是魏老师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且具有特色的部分。

    魏老师的素描作品的题材,反映了中学教学的需要,主要是静物、头像。再如这张《鸟标本》的静物写生素描作品,充分体现出上个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绘画艺术观念和训练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造型严谨,步骤规范,笔触细腻,特别讲究对型的塑造,适合教学,曾作为《素描入门》专辑的封面及湖南省中学美术教材范画,广为青少年所喜爱。而这幅画也是魏老师在附中二年级学生时期的课堂作业,体现出扎实的基本功。比如这张《自画素描像》,造型严谨,用笔一丝不苟,典型的苏派画法。另一张《少女头像》,同样作为素描范画收入教材,作画步骤清晰准确,为学生课堂作业临摹提供指引,作品刻画了一个甜美端庄的初中女生,有着上个世纪80年代琼瑶文学的青春印记,深受当时的中学生欢迎。于笔者看来,这不仅是一张符合教学要求的短期素描作业,同时也是对时代美的一个生动记录。

    如果只有扎实的造型技巧、没有美的判断和创造的美术老师,在魏老师看来,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为此他多次在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中发起并组织美术创作展览。推动中小学教师的艺术创作活动,他亦身体力行,表现出活跃的不输于职业画家的创作能力。

    如果说前述的《自画像》是魏老师年轻时期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个性张扬,那《人类需要光明》则算是魏老师对自我形象的象征性表达,采取了暗喻的手法,正符合中年阶段的思考方式。这是魏老师艺术创作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从表面上看,该幅画不过是一张宣传海报,还有用工整的美术字写就的“人类需要光明——献给首届教师节”的文案,似乎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然而其却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这是为了庆祝1985年首届教师节、湖南省教委和省美协联合举办的全省美术教师作品展上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画面选择了擦亮火柴即将点燃蜡烛的一刻,光明照亮了黑夜。在作者的构思中,光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而火柴和蜡烛则是教师的象征,手则是人类的象征,人类所以能世代薪火相传,所以能照亮黑暗享受光明,就是有教师这一群体相互守望。这样来看,这幅画的精神内涵显得要比单纯讴歌单个教师如蜡烛般的奉献精神要高远和深刻一些,也最符合教师节的立意。而且,这幅宣传画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反映出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精神。而这幅画对于在教育战线上奉献了近半个世纪的魏老师而言。也是最言简意赅的概括。所以在其退休后举办的个人作品展览上,魏老师特意将这张全幅为160cm×160cm、超长尺度的宣传画悬挂于正中,让观者由衷地感受到其一个人民教师发自内心的职业自豪与事业荣耀。

    出于工作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让魏老师的创作既是自觉更是自发地关注对教师这一群体的表达和塑造:早期作品《新教师》描绘了刚分配到学校的年轻教师第一次步入教室的情景,阳光从背后温暖地投射进来,衬托出一个装扮朴实、充满干劲朝气的老师形象,而背景的楼房和田野显然有着希望生机的寓意。这是一幅具有上个世纪70年代典型艺术风格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身体比例,还是五官细节。都符合那个年代美术作品的范式要求;其实魏老师本人也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刚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调到长沙市一中担任美术教员,这张完成于1972年并获得当时省美协创作优秀奖的作品,一定正是刚走上讲坛的年轻魏老师的心情写照。而另一幅作品《哀思》,则表现了一个教师去世学生前来悼念的场景,大幅挽联和许多花圈就已经无声而充分地交代了生前受人爱戴的教师的功绩,只以一个送花篮低沉着头的女学生来表现那一刻整个世界的哀伤,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失去恩师的悲痛更加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幅作品参加了全省美展,呼吁社会能更多地关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教师。

    如果说为老师而创作是出于职业的敏感,那么为女儿而画则是出于父亲的本能。《女儿》这幅油画,虽然是为女儿造像,但是作者却没有采用写实的技法,而是装饰性的表现手法:画面中,十分稚嫩的面庞上,黑葡萄一样闪烁的大眼睛深深地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这是一双充满童真和求知欲的心灵之窗;头发似乎有些蓬松散乱,但这不正是一个有点我行我素又懵懂又爱作白日梦的青春少女的标志性印象吗?该作品,以平面化的绘画语言、平涂的色彩、简单的勾线、概括的造型,营造了强烈的装饰味。少了成人味,而多了孩子气,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女儿天真烂漫满带幻想梦境的主观世界,以及一个作为艺术家的父亲被孩子所激发出的童真情怀和温柔爱意。此画当年曾发表于《广东油画》杂志。

    除此之外,魏老师还有一些受委托为长沙某些革命历史纪念地而作的历史题材创作,反映了其不局限于校园的艺术活力:《聆教》反映了毛泽东青年时期在其革命启蒙导师杨昌济先生家接受教育的场景,该画一直悬挂在长沙第一师范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纪念馆;另有一幅更早期的历史画创作《1938年周恩来察看长沙大火》曾展览于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旧址。

    退休之后的魏老师,终于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更自我的心态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去欧洲旅游期间所画的一批风景油画小品,可称得上是他在晚年时期迎来的一个艺术创作小高峰:

    《高地远眺》描绘了位于蒙马特高地上罕见地将伊斯兰、罗马、哥特式三种宗教风格融合为一的独特建筑——巴黎圣心教堂。整个画面,虽然画幅不大,但通过色彩、层次、光影、对比、透视效果等刻画手法,一样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远处的教堂依然是画面视觉的中心,正如其题目“远眺”的感觉,视距虽远但焦点肯定而明确。值得观者细细体味的是画面对光的处理,教堂标志性的穹顶背后天际中的层层云霞。以及教堂前阴影之下布满山坡的层层叠叠的树和红坊。不仅衬托出伟岸的教堂建筑,也令人自然地想象出此刻正有一片天光从云层中透射而出,聚焦笼罩在教堂之上,强烈地将原本灰色的建筑都映照得泛出白光,也令这原本灰暗的画面瞬间提亮,让人感受到圣心教堂的圣洁。更妙的是,那道远远地出现在教堂背后视平线位置的天边的亮光,与这道天

    光相呼应,也令教堂有了一番具有神灵暗喻的情感色彩。由此,在笔者看来。这已经不是一张忠实地照景记录的普通写生画,而有着强烈艺术家主观意志和感情色彩的创作。

    以往的地中海在画家笔下,多是阳光明媚的形象,毕竟这是整个欧洲大陆阳光最为充足的地方。但在魏老师笔下的地中海却是阴云密布而忧郁的,《地中海》体现出地中海的另一面,毕竟这片海域给世界历史也带来了太多的风云变幻。看画面,深厚而低沉的云层,密盖在幽远静默的海面上,船只停航在岸边偃旗息鼓,整幅画面的色调是冷冷的铁青色,冰冷而压抑,颇有些“万马齐暗究可哀”的况味。但细细去看,就会发现在这抑郁的阴云之中和无边的海面之上有一只海鸥和一个灯塔,海鸥虽渺小但依然在骄傲地翱翔,灯塔虽形单却仍坚定地指引着方向,这两个只是细小局部的元素,一下子刺破整个画面的暗淡氛围,泄露出创作者在写生之上所意欲蕴涵的深意。回到画面的造型技巧本身,这张画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云的处理,为凸显立意,作者选择了非写实的装饰云纹画法,使这幅描写西方世界的风景画隐隐中有着东方的气质,或许这正是魏老师作为东方人所想所绘的地中海。

    在欧陆、俄罗斯的异域旅行,激发了魏老师的强大创造力,创作出《罗马斗兽场》、《法国乡村小教堂》、《奥地利乡镇古钟楼》、《雾中铁塔》、《沉睡中的红场》、《巴黎圣母院》、《圣保罗教堂的云雾》、《俄罗斯山坡上的红房子》等一批油画风景写生作品。在以前教学工作中出于规范任务而被蕴藏收敛的创作能量,在退休后的时间中被充分而自由地释放出来;而在美院附中所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以及多年梳理积累的教学经验,为这一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其早期的风景写生相比,魏老师这一时期的油画融入了更多的主观意识,更注重内在自我对外在客体的特殊反映。所谓“相由心生”,此时的写生,毋宁说是抒写自己的心境。

    总之,翻开这本《魏家范画集》,能看到油画、水彩、版画、素描等多样的表现形式,能看到风景、肖像、静物,乃至广告宣传等多元的题材,通过这些不同画种甚至不同技法的作品,展现出魏老师多元而深厚的艺术修养,也展现出一个将其一辈子奉献给艺术基础教育的中学美术教师丰满而结实的人生形象。

    “我愿做一片绿叶,静立枝头,让身旁的红花,更加耀眼。”这是魏老师从艺从教的座右铭。然而上帝是公平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片片绿叶在以其多样而有活力的生命滋养护佑红花的同时,也一样地展现出自己那虽然沉静内敛但总是绿意盎然千姿百态的美。

    2010年2月17日农历初四于广州

    推荐访问:玫瑰 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