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芒果的传奇故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5:45:02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史书上不乏水果的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孔融让梨、二桃杀三士、杏林、橘井等等。还有一些成语典故,如望梅止渴、投桃报李、囫囵吞枣(我拿不准枣子是否属于水果类,上网查了查才得以确认)、甘棠遗爱等等。

    甘棠就是杜梨。“甘棠遗爱”讲的是周朝的故事:召虎是周宣王时的一位大臣,人们称他为召伯。他巡行各地时,不住宾馆酒店招待所,也不去号百姓的宅院,都是在路边的甘棠树下搭个草棚办公、过夜,连草棚的环境卫生也不找人来打扫。召伯死后,百姓很怀念他,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原文见《诗经·周南·甘棠》。从诗中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名副总理级的国家官员,通过认真为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条成语“甘棠遗爱”,指对离去之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歌咏召伯及“甘棠遗爱”的诗文,其中清人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较为流传,诗云:“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说到诗,古人诗词中涉及水果的有很多佳句,如杜甫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轼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一首诗中说到三种水果。这位东坡居士还有词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这些都是大家名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知名度很高。

    然而——我说“然而”这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就是谈到正题——在世上万千种水果中,独步天下,占尽风光,知名度最高的,成为重大历史事件主角的,应该是芒果。

    芒果树为常绿乔木,果实含有糖、蛋白质、粗纤维,其中胡萝卜素成分特别高,是所有水果中少见的。因其果肉细腻,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所以素有“热带果王”之称誉。现在全世界有1000多个芒果品种,由于品种不同,大的重达几公斤,最小的直径只有两厘米,像颗大葡萄。市场上常见到的有扁圆形的黄芒果、重约100克的鸡蛋芒、重约50克的腰芒、重约500克的象牙芒等等。我个人体验,黄芒果和腰芒的品种更优,质量更好些,细滑微酸,口感极佳。

    芒果原产印度,14世纪时德里附近就有一个10万株芒果树的果园。第一个把芒果介绍到印度以外的人是中国唐朝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是《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原型,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这样的记载。现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生产芒果,90%集中在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非洲的坦桑尼亚、扎伊尔,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夏威夷州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均有栽培。

    我国芒果的经济栽培地区有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深圳市很多人行道两旁,都长着高大的芒果树,被视为特区一景。栽培最多的是海南省,目前年产约500万吨,而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则荣获国家颁发的“芒果之乡”称号。

    别看笔者对芒果如此侃侃而谈,好像本人生在南国,从小是吃这种水果长大的。其实我在17岁以前,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芒果这样一种水果,遑论一见,更遑论一尝!我在北方一座中等城市出生并长大,家境还不算寒伧窘困,小时也有幸领略了几种南方水果,像香蕉、菠萝、甘蔗(不知此物算不算水果),甚至还有荔枝,其甘怡柔腻给少年的我留下深刻印象——世上竟有如此美味,怪不得杨贵妃爱吃!但那时由于运输、保鲜等方面的困难,当然也有社会消费水平问题,北方市面上热带水果也就那么几种,不像现在,香蕉、菠萝、荔枝、椰子、柚子、榴莲、杨桃、龙眼、火龙果、红毛丹(荔枝的表亲)以及一种外表黑紫色的像小茄子一样剥着吃的东西,满大街都是,这里面芒果是大宗,最常见也最畅销。

    我相信,改革开放以前,绝大部分北方人在热带水果的知识和消费上,都像我一样甚至不如我,但芒果除外!不是指味觉,而是指听觉和视觉更有感觉。九州赤县,亿数苍生,芒果之大名,何人不知,更有芸芸如我者得以一睹尊容。

    那是在1968年夏天。当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该打倒的“走资派”都被打倒了,该横扫的“牛鬼蛇神”都被横扫了,红卫兵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斗争目标,内部开始严重的内斗。

    事情起源于1967年4月,清华大学红卫兵领袖蒯大富所领导的学生组织“井冈山兵团”发生了分裂,一批人拉出去成立了“井冈山414总部”(简称“414派”),与北京地质学院王大宾领导的“东方红公社”、北京师范大学以谭厚兰为首的“井冈山公社”结成北京高校红卫兵组织的“地派”;蒯大富领导的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简称“兵团派”)则与北京航空学院以韩爱晶为首的“红旗战斗队”、北京大学以聂元梓为首的“新北大公社”结成“天派”。“天”“地”两派之争,成为北京高校武斗的导火索。清华大学“兵团派”和“414派”都想控制学校的实际领导权,双方展开激烈论战,由动口逐步升级到动手,到1968年4月,发展成生死相拼的武斗狂潮。5月29日,蒯大富召开“井冈山兵团文攻武卫总指挥部”负责人会议,决定于5月30日凌晨3时攻打“414派”占据的东区浴室楼。蒯大富亲自去电厂拉闸断电,发出进攻信号。他们先后采取了偷袭、强攻、火攻等办法,打死对方3人,重伤4人。此后双方武斗不断,各持棍棒,互有死伤。从4月中旬至7月27日,大约100天的时间,清华园内的武斗一直没有停息,致使学生18人死亡,1100多人受伤,30多人终生残疾。这就是著名的“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

    清华的武斗同时也引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大规模武斗,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

    中央知道了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校发生武斗并且有人员伤亡的情况后,决定立即制止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毛泽东作出决策,派由工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组成3万多人的“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一些高校,主要任务就是制止武斗,教育学生,实现大联合。

    1968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工宣队”进入清华大学,宣传制止武斗,收缴武器,拆除武斗工事。蒯大富召集兵团头头紧急策划,决定武力抵抗,不让“工宣队”进校。蒯拔出手枪,叫嚷“跟他们拼了”。按照蒯大富的命令,“兵团派”成员手持长矛、枪支、手榴弹,向赤手空拳的“工宣队”发起攻击,打死5人,打伤731人,其中重伤149人,造成骇人听闻的惨案。

    毛泽东主席震怒了!7月28日凌晨3时半,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等全部中央领导人紧急召见蒯大富、聂元梓、谭厚兰、韩爱晶、王大宾等首都高校红卫兵“五大领袖”。一见面,毛泽东就气愤地说:“文化大革命搞了两年,你们现在是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斗是斗,你们少数大专院校是在搞武斗,现在的工人、农民、战士、居民都不高兴,大多数的学生都不高兴,就连拥护你那一派的也有人不高兴。”毛泽东严肃地指出:今后谁要再武斗,“就是土匪,就是国民党,就要包围起来,就要实行歼灭!”毛泽东在讲话中还专门点了蒯大富的名,直接批评红卫兵“五大领袖”头脑膨胀,“你们不听从指挥是不行的,你们要听从指挥。”此时,蒯大富早已吓出了一身冷汗,面对这当头棒喝,他放声大哭。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毛泽东,最后一次“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在文革乱世中崭露头角、威风八面的“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蒯司令”,也有怂的时候,也有屁滚尿流的时候。这些“奉旨造反”的“英雄”,全靠最高领袖的支持;一旦失宠,成为棋盘上的弃子,其惶惶然、戚戚然的窘况可以想象。做贼心虚的蒯大富回到清华大学后,并没有、也不敢将毛泽东等接见他们的实情说出来,还是老调重弹,告诉其追随者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了我们,是对红卫兵的最大鼓舞、最大鞭策、最大信任!对挨批挨训的事情遮遮掩掩、文过饰非。但清华大学并不是“兵团派”的一统天下,“蒯司令”再牛逼也不能一手遮天。很多学生从“工宣队”得来的消息,是蒯大富受到了严厉批评。一时间,真真假假的各种说法,充斥在清华园内,使得广大学生不知道毛泽东到底支持红卫兵还是支持“工宣队”,进退两难而不知所措。

    这时,毛泽东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他采取“四两拨千斤”的策略,将当时访问中国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长埃尔沙德·侯赛因送给自己的芒果,转送给北京新华印刷厂的“工宣队”,并在广播中、报纸上大力宣传,这就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立场和态度。几天后,《红旗》杂志第2期发表了姚文元《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只此两招,立刻使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土崩瓦解,“工宣队”顺利占领了清华大学。与此同时,处于派性武斗状况的北京各高校,也都放下武器,拆除工事,“工宣队”得以顺利进驻,很快控制了局面。紧接着,从8月开始,因文革一直不能毕业的1966、1967、1968届大学生分配了工作,纷纷离校。就连堂堂的“蒯司令”也不例外,远分宁夏,卷铺盖走人。

    谁能想到,一种水果,小小的芒果,在那特殊的时期发挥出特殊的作用,承担起如此巨大的政治任务,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毛泽东给“工宣队”送芒果只是一种表象,政治斗争的需要、战略部署的安排才是真正目的。

    虽然我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青年,就已经较比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可见本人在嗅觉感悟这方面的天分不低。

    1968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通栏套红标题是这样的:“最大关怀最大信任最大支持最大鼓舞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和群众心连心毛主席把外国朋友赠送的珍贵礼物转送给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篇特大新闻报道中写道:

    五日下午,当毛主席向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赠送芒果的特大喜讯传到清华园的时候,人们立即聚集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赠送的礼物周围,热烈欢呼,纵情歌唱。他们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衷心地祝愿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他们纷纷向自己所在的单位打电话,传颂这一特大喜讯,并且连夜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冒雨到中南海报喜,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表达他们的赤胆忠心。

    据当事者回忆,那天毛泽东确实派秘书把外宾赠送的鲜芒果送到清华“工宣队”指挥部,表示慰问和支持。当时围着芒果高喊“万寿无疆”的“人们”,主要是“工宣队”成员,其骨干来自北京新华印刷厂、针织总厂、二七机车车辆厂、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化工三厂和北郊木材厂,即后来受毛泽东亲自指导“斗批改运动”的著名的“六厂二校”中的“六厂”(二校为清华、北大)。当“工宣队”成员向自己所在单位报喜之后,回应的都是同一句话:把芒果拿回来,让我们亲眼看一看毛主席送给咱工人阶级的礼物。所以由解放军八三四一部队(即中央警卫团)领导做主,工人们将“一篮芒果”分了若干份,各自带回原单位顶礼膜拜,而没有把芒果留在“资产阶级成堆”的清华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回忆文章中说毛主席送了“一颗”或“两颗”芒果给工人阶级的原因,因为一篮子十几颗芒果被分成了6份,分别带回了6个工厂。

    当这些芒果被带回“六厂”后,自然是“全厂欢腾”。但激动过后,各厂很快地遇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毛主席送来的芒果只有这么几颗,而且是熟透了的“金芒果”,吃也吃不得,放也放不得。如果任凭芒果腐烂,岂不辜负了伟大领袖的“最大鼓舞,最大关怀,最大教育,最大鞭策”吗?当时工宣队领导(实际上是八三四一部队的领导)作出两个决定:一、将鲜芒果进行打蜡处理,尽量延长“寿命”,存放在本单位瞻仰;二、立刻请北京轻工系统的技术人员按照鲜芒果的大小、外观、形状、气味等研制塑料仿真芒果,转送全国各地工人阶级分享眼福。后来仿真芒果“上市”,全国各地都请到了一尊放在玻璃罩内的金黄色芒果。玻璃罩上写着:“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纪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赠送的珍贵礼物——芒果一九六八年八月五日(复制品)”。

    从笔者当年瞻仰的仿真芒果——那时大多数人没想到这是假货,少数人心里犯疑也不敢表露,嘴上还要跟着大伙说“真好”“真新鲜”——和我以后看到的鲜芒果的照片,巴基斯坦外长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又转给首都“工宣队”的芒果,其品种是“金芒果”,当年宣传也是这样说的。只是我不明白,这气味怎么能仿真出来。

    有一个问题很有趣——毛泽东送给“工宣队”那一篮子芒果,有没有被人吃过,一个也行,一口也好。答案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回忆说吃过当年毛主席送的芒果。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敢吃。

    那些留在北京“六厂”的鲜芒果,后来的命运怎样了呢?全部转赠出去,当然不合情理。在一份文革回忆录中谈到,受赠的北京针织总厂接到芒果以后,工人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把芒果用蜡封起来保存,以便传给后世子孙。蜡封的芒果被供奉在大厅的一个坛上,工人们排队一一前往鞠躬致敬。可惜那时不懂防腐,没有人知道应该在蜡封前将芒果消毒,所以没几天后芒果就开始腐烂。革委会经过开会讨论形成决议:将蜡封去掉、剥皮,然后烧开一大锅水,把芒果肉煮成汤,再举行一个“喝圣水”的仪式。工人们排成一队,每人都喝了一口芒果汤水。有没有芒果味儿——天知道,在这里,重要的是仪式。

    1968年8月5日晚间,“红色电波再次传来特大喜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外国朋友赠送给他的芒果转送给了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示对全国工人阶级的关怀。喜讯传来,神州沸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连夜举行庆祝活动。”——这基本是当年广播的原词,但现在的人即便是故作激动地念出来,也很难再现当年的风采神韵。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全国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是每天晚上8时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都是通过新闻联播传送到祖国的每个角落。通过这一方式,芒果在神州顿时家喻户晓,大放异彩。

    北京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闻风而动。那时全国的大中小学校遵照毛主席“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刚刚开始复课。师生们一听广播,都立即赶到学校集合,然后排队步行去天安门广场游行。“人们饱含幸福的热泪,心怀对伟大领袖的无比热爱,无限忠诚,自发地敲锣打鼓拥上街头,刹那间,首都大街小巷充满了游行队伍。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的扩音器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声铿锵有力;人群中,‘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宽阔的长安街,顷刻成为红色的海洋。红色的旗帜,红色的横幅,红色的袖章,红色的面孔,交叉辉映,此落彼起,人们又一次接受了红色的洗礼。宽阔的天安门广场,顷刻成为革命的大舞台,人们跳着忠字舞,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表决心,表衷心,献爱心,献忠心,心心激动,心心向阳,到处都是火红滚烫的心!”——哪位年轻的读者,大声诵读一遍,体味一下没有经历过的、以后也不会再经历的感觉。

    毛泽东将外宾送给他的水果一类不易保存的食品转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已经不是新闻,这从他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毛泽东把外宾送给他的水果转送给中国工人阶级,这好像还是头一遭,更何况这次送给“工宣队”的是珍贵的热带水果之王——芒果。那时的北京,商店里根本见不到芒果的身影,绝大多数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芒果这样一种水果。领袖此举,让“芒果”这两个字一下子走进全国人民的心中,并且扎下根来。

    毛主席送给首都“工宣队”芒果,全国人民激动万分,各地的工宣队都想得到毛主席赠送的芒果,众多的人民群众更想知道芒果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中国工人阶级在毛泽东思想的鼓舞下,短短几天就研制成功了塑料和蜡制仿真芒果,补充了国家在芒果种植和生产方面的空白。这些芒果按照外国友人送给毛主席芒果1∶1的比例制成,金灿灿、圆澄澄,放在木质的托盘上,再罩上玻璃罩子,煞是好看,和真的没有丝毫差别。一时间,仿真芒果成为最受欢迎的时髦货,全国各地在“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各级革委会领导们敲锣打鼓地将仿真芒果送到工宣队,摆放在毛主席像下,每天早晚和主席像一起接受着工人们的“早请示、晚汇报”。

    研制仿真芒果并不难,批量生产则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仿真芒果真正转送到全国各地已经是当年的“十一”前后了。北京捷足先登,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热烈庆祝毛主席赠给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珍贵礼物大会”,并抬着芒果的模型庆祝游行,为全国各地做出了示范。当然,许多地方青出于蓝,更能折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都召开了十数万、数十万人的盛大群众集会,迎接毛主席赠送给工人阶级芒果的到来,都掀起了喜迎“圣物”的庆典热潮,大街小巷的人群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捧着复制的芒果四处游行,演示革命激情。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省市的官方门户网站上查到有关信息:

    ——1968年9月16日:福建省、福州市军民在五一路广场召开“热烈迎接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送毛主席赠送的珍贵礼物——芒果复制品”大会。

    ——1968年9月17日:济南市工人在“八一”礼堂集会,庆贺首都工人将毛泽东主席的礼物芒果转送给山东工人。

    ——1968年10月14日:长春市十五万军民在人民广场集会,欢迎我省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工人代表团归来,迎接首都工人转赠给我省工人代表团的芒果。

    …………

    与此同时,各种带有芒果形象的毛主席纪念章和宣传画涌现出来,广为佩戴和张贴。一些以芒果为商标的工业产品也纷纷登台亮相,沈阳新生油脂厂生产了芒果牌香皂,河南新郑卷烟厂制作了芒果牌香烟,以资纪念。至今,“金芒果”已是河南十大名烟之首。

    这样全国性的大展览、大宣传,实际上是在昭示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文化大革命”的群体基础和依靠力量,已经从红卫兵转移、接力到工人阶级这里。

    那神圣的、伟大的芒果,也来到了笔者居住的城市。

    具体哪一天我记不清了,是个金风送爽、碧空万里的秋日。城市中心区域,红旗招展,几公里长的大街两旁,排满了密集的队伍,有工人、学生、解放军、农民和机关人员,人人手中都捏着一本红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语录》,后来看报纸报道是“十多万人”。因为大都是有组织来的,场面并不混乱。每隔四五十米,就有一名身穿深蓝制服、戴着大白套袖的民警维持秩序。学校和工厂的队伍前,多为“洋鼓洋号”,农民队伍前则是架在车上的民族大鼓,直径有两米多,四角站着4个壮汉,每人手拿一对系着红绸带的鱼状的鼓槌。大街上串联一路的大喇叭中,不断地重复地播放着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心里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哎——千万颗红心在激烈地跳动,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

    突然间,鼓声大作,军号吹响,鞭炮齐鸣(我没注意每隔一个路段就有一个专放鞭炮的场地),各支队伍的领号人放开嗓门高呼:“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向工人阶级学习!向工人阶级致敬!”等等。在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在人们高举“红宝书”喊口号的胳臂的丛林中,在散发着浓烈火药味的烟雾中,6辆挎斗摩托车在前面开路,以头一、二二、三三的三角阵势,自东向西缓缓而来,开车的和坐在挎斗里目视前方的人,都戴着“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红袖标,既严肃又神气。摩托车之后,是一辆深绿色的洁净的解放牌卡车,车鼻子前系着脸盆大的红绸子做的花朵,两边是红绸子彩带;驾驶室上靠着车帮是一块可车身宽的横匾,红地金字“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其后是一个高出横匾的平台,上面放着一个宽、长、高各30厘米的方形有机玻璃盒子,里面紫红色丝绒衬底,承装着一个黄灿灿的像鸭梨又像土豆模样的东西。盒子两边各站着一名“工宣队”成员,而且是一男一女,都身穿崭新的工作服,神态都无比庄严肃穆。车厢两侧,各有5名“工宣队”成员,手扶车帮面向外站着,装束与表情都与那两个护手一样。后面还有两辆解放牌卡车,只是没有那个芒果盒子,也系着红花和绸带。第二辆车也有12名“工宣队”成员,车上横幅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第三辆车上是12名持枪守卫的解放军战士,车上横幅是“认真搞好斗批改”。

    在盛大的场面和热闹非凡的气氛中,这支护宝车队缓缓经过,直到大街尽头丁字路口军区大院,大概用了40分钟的时间。

    笔者当时刚从中学毕业到一家小工厂工作,就赶上如此盛事。工人们谁也没见过、更没吃过芒果,纷纷议论。大家猜这种水果一定非同小可,是个稀世珍品;有人将其想象成了《西游记》里王母娘娘的蟠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第二天,市革委会下令,各行各业各单位按分配的名额,选出出身好的、站对队的、表现积极的同志,到工人文化宫瞻仰毛主席送来的芒果。我们小厂分给15个名额,我作为青工代表,享受了这一巨大的政治荣誉。还是昨天大街上被“游行示众”的那个有机玻璃盒子,端放在文化宫过去用作美术展览的展厅,旁边有一对“工宣队”成员手拿“红宝书”和两名持枪的解放军战士守护。厅不算小,无奈人太多,人们只得排成长龙,分批而入。当轮到我们时,已经排队一个多小时了。

    瞻仰芒果前,听口令排成整齐队列,聆听解说员用早已嘶哑力竭的嗓子,带着激动的颤音讲述:“芒果是营养丰富的果中之王,外国友人出于对当代最伟大的马列主义者的无限崇敬与热爱,不远万里赠送给毛主席。他老人家舍不得吃,转送给进驻北大、清华的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工宣队认为,这是对我们工人阶级最大的关怀,最大的信任,最大的鼓舞,最大的鞭策,也是最大的幸福……为了让全国人民分享到这一幸福的殊荣,便分送全国各地。我们应该怀着三忠于、四无限的感情来瞻仰……”听完解说,我们排成单列鱼贯而过,那猪腰子状的黄果舒服而孤单地躺在红丝绒上,赤裸地接受着一双双好奇的目光。

    由于有一道红色绸带的拦截,人们只能在一米远的地方瞻仰盒子里的芒果。我们都在用鞋底蹭着移动的同时,努力将腰身和脖子探出,最大可能地将头部接近那个有机玻璃盒子——哦,原来芒果是这个样子的!我敢说,当时几乎每个人的心里都憋着这样一句话:它是真的吗?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出口,没有一个人向同伴、向领导或是向那圣物的守护者提问。

    如果当时对芒果的真假问题提出疑问,或者将芒果以一种水果对待评论,会有什么结果呢?

    笔者看到过这样一则旧闻:复制的假芒果传到四川雅安,汉源县富林镇有个叫韩光第的老牙医,看见玻璃罩里的金芒果,顺口说了句:“芒果像一条红薯,没什么看头,有什么稀罕的。”结果专政机关以“恶毒攻击”的罪名将韩逮捕,一年多后竟被判处死刑枪毙了。

    真姓真名真地点,人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个于加害者是残忍、对受害者是悲惨的故事是不真实的。当国人在强权下集体排演了一场大戏,当集体性的狂热失去起码的理智时,个别清醒的人的下场就很不妙了。

    1968年伟大领袖送给工人阶级的芒果,不仅走入全国各地的城市,还走进部队,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这个精灵能够走到的任何地方,在穷乡僻壤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去赶场展览。所到之处,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农民放下锄头,战士像执行最重要的任务一样,人山人海似的聚集在一起,开会,游行,欢呼,歌唱,敲锣打鼓放鞭炮,跳忠字舞,甚至激动地哭了起来,就差磕头了;其情景,像赶庙会,像阅兵式,像某些国家的狂欢节。那种场面,那种气氛,那种迷乱癫狂,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尽管后来置身其中的亲历者都知道了送往各地的芒果仅仅是个模型,再后来都明白了芒果仅仅是种水果,也不过是而已再而已,换句话说,你就是当时就知道模型的秘密和水果的本质,你敢说吗?你敢不去开会、不喊口号、不欢呼雀跃、不顶礼膜拜、不拿出激动万分的表情、不慷慨激昂地表忠心吗?

    反正我是不敢。

    文革中芒果在中国的神奇经历和伟大声望,令外国人感到匪夷所思,他们甚至造出一个专用词语——“芒果崇拜”(cult of mangoes)。此后许多来华访问的外国友人,来中国之前不知道带点啥,以为毛主席喜欢芒果,往往投其所好,带些芒果就上路了(这东西很便宜呵)。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中国人搞不清楚毛泽东在1968年8月送给首都“工宣队”的芒果,到底是哪个国家的朋友送的芒果的原因,有刚果总统说、“阿尔巴尼亚人民伟大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说、西哈努克亲王说、巴基斯坦总理说等等,还有尚未建交的国家泰国国王说、菲律宾总统说。在数量上有“一筐”“两筐”甚至比筐还大的容器之说。这实在是因为毛泽东曾经收到了来自好几个国家的芒果,其中有据可查的是菲律宾马科斯总统夫人伊梅尔达1974年访华时给毛主席送的芒果。伊梅尔达听说当时毛主席不在北京,不会见她了,表示非常失望和难过,希望中方重新考虑,还哭了一鼻子。后来在武汉的毛主席答应见她,伊梅尔达很高兴,赶快从菲律宾运来几筐新鲜芒果,送给毛主席及其子女。毛泽东从来不爱吃水果,更不喜欢芒果。这样,这些芒果除了送给毛主席的子女外,更多地分给了大师傅、警卫和护士们。当时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潘冬子的11岁的祝新运,也得到一位首长转送来的一颗芒果,并得知是“毛主席送的”。祝家将此奉为至宝,装在玻璃器皿中,用药水泡上,供奉起来,希图永远保存。家里来了客人,其父总是特别荣耀地介绍:“看看,这是毛主席送给我儿子的芒果!”

    还有部1976年拍摄的电影《芒果之歌》,内容自然是“工宣队”进驻大学之事。我为了写本文,增添些感性认识,特意找来看了看。但只看了一刻钟,说什么也看不下去了。有谁对此感兴趣,可以从百度视频中搜阅。不过我这里事先警告,如果你强行看完,可能会闹场小病。

    前面说过,毛泽东送给“工宣队”的芒果分到北京“六厂”,有的给全厂工人熬汤喝了,有的自然腐烂,悄悄扔掉了。当年新鲜的芒果,一个也没有保存下来。而当年研制的仿真芒果,既然送遍全国各地,肯定批量生产,为数不少,有没有保存至今的呢?笔者尚未发现。没发现并不说明不存在。现在,当年制作的有芒果图案的毛主席像章、芒果的宣传画等,时有所现,仿真芒果当然也可以保存下来,应该算作一件很有意义的“文物”。

    我想接过开篇的话题,来个首尾呼应。周朝大臣召伯执政为民、服务百姓的故事,留下了“甘棠遗爱”成语典故。文革中关于芒果的传奇故事,会给后人留下一个怎样的典故呢?我想几十年、上百年、数百年后,人们会比现在更清楚地认知这段历史,会给它命名的。是“芒果遗笑”,历史的笑话,还是“芒果遗闹”,历史的闹剧?或是“芒果遗思”,历史的反思……

    责任编辑张 强

    推荐访问:芒果 传奇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