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利用学习小组的竞争机制管理班级的尝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7 03:15:02 点击: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连续做了三年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很熟悉,渐渐在工作中找到一套如何有效管理这个阶段学生的方法——学习小组竞争制。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在新学年开学之后尽快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然后进行均衡分组,使每个小组中分别包括: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皆佳的学生,学习上竞争力较强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状况中等的学生。安排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较强的学生做学习组长。

    第二步,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然后做出自己小组的宣传画。接着,小组长再负责把自己组员的照片或名字贴在自己的宣传画上;最后,把各组的宣传画贴在教室的评比栏上。这个看似简单的宣传画的制作过程,就是小组凝聚力和竞争实力的一次较量。

    第三步,笔者将学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的表现都展现在这个评比栏上。比如某一次小组中所有成员的作业都得了优秀,就给小组加上一颗星(即贴上一个小粘贴或卡上一枚小印章);当遇到较有难度的任务时,如果小组成员因任务完成优秀而受到表扬,就给小组酌情加星;小组成员为班级做贡献或参加校级以上的比赛获奖,小组也可以得到加星的奖励。总结起来就是,当小组成员有优秀的表现时,就会给小组争得荣誉。反之,则会有给小组带来扣星的惩罚。比如到放学时间了,还有学生没改完自己作业本上的错题,他所在的小组就会受到扣星的惩罚;但这不是最终结果,小组长会安排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那些没有完成当天功课的同学,只要当天完成就不会再受惩罚了。

    这种学习小组竞争制看似简单,却让我在班级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主要因为我注意在实践过程中遵循了以下的原则。

    1.注意调整动机的最佳水平。从分组开始,笔者就考虑到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说,各组都会有比较弱势一点的学生,当目标过高时,各个小组都不容易达到要求。因而,必须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去评比,在小组成员发挥综合能力后可以达到的情况下去评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正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也提醒我们在小组的评比机制中,教师作为布置任务的一方,必须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依据,把评比的内容设置到学生刚刚能够得着的水平,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去竞争,是利用了学生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作用。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经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与参照群体比较以进行自身地位的的评价。[1]可见,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的做法就是将每个学生置于一个小群体中,这个小群体由于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带头人,使得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那些各方面都较弱势的学生在小组中就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榜样,并且由于参照群体对个人自我意识的约束和调整作用,使得这样的学生有种不得不去努力的劲头。同样的道理,在小组中领先的学生,由于是这个群体中的最优秀者,还肩负着带领小组进步的重任,因此他会在全班的其他小组中寻找更优秀者并与之展开竞争,这样,整个班级就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向上的风气。

    3.注意那块最短的木板。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为了提高整个学习小组的水平,就要对那些“短”木板特别的留意,特别的关注,帮助他们尽快赶上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比如,笔者布置的抄写字词的作业,就为小组中较弱的学生取得进步留下了空间(小组成员全部获得优秀就可以得到加星的奖励)。当他们因为认真抄写字词而获得优秀的成绩,并因此而为小组争得荣誉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主动性和约束自己行为的动力。这块较短的“木板”便会渐渐地成长起来。这一策略使全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发展自我的良好状态中。

    在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曾经许诺,表现好的小组在学期末会得到奖励或得到优秀小组的称号。第一学期结束时,我由于疏忽忘记了最初的承诺。后来几个学期我干脆故意忘记这件事,但始终没有学生找我讨要奖励。然而在其他的一些“三好”之类的评选中,学生总能公平公正地评选出自己佩服的同伴来。看来并不是学生忘记了我的承诺,而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学习小组存在的意义,评选一个优秀小组的目标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全班每个学生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享受到的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快乐,这又岂是一个小奖品或一个优秀小组的荣誉证书所能替代的呢?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济南市阳光100小学)

    (责任编辑:王亦妮)

    推荐访问:班级 竞争机制 尝试 小组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