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思品教学设计要强化四种“意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9:30:05 点击: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案。当前初中思品课堂存在的问题反映在教学设计上,通常表现为:不明学情,以致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失灵,教学内容取舍失当;不会分解教学内容要素,以致课堂教学内容呈现不全,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要素的系统性不强,以致前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联度不够;片面理解活动,以致重形式上的显性的动,轻思维上、情感上的隐性的动 。

    要破解上述问题,从教学设计上说,教师需要强化四种“意识”。

    一、教学设计要强化“学情”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归属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反映在教学设计上,就要“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1]6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技能水平起点和态度起点,强化“学情”意识。

    首先,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忽视学情的差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我区一位教师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设计了一个“家务劳动大考验”活动环节,内容为: 1.叠衣服 ; 2.缝纽扣。想以此引导学生多关心、体谅父母,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活动在一个班上进行得很成功,许多学生从自己的手忙脚乱中体会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活,要干好也不容易。但在另一个班上,活动结果完全不同,参与家务活动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且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感到做家务的辛苦。出乎预设的学情,让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事先不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了学情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活动有效性的缺失。

    其次,要依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学生,因其生活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其认知和情感上也存在着差异。现通行使用的人教版思品教材,面对的是全国此年龄段全体青少年学生,但相对富裕、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处于东部地区的杭州初中生显得洞察敏锐、钻研积极、个性鲜明、情感丰富,敢于在公开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认知的广度、深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观点源自2009年北京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杭州市上城区发展性评价项目区域反馈报告》)。结果表明,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本地学情。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欢快的青春节拍”中关于“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变化”的内容,学校心理课已经作了更为系统的讲解,思品课再复述很可能会招致学生的厌烦。不如经过对学期整体计划的考量,将这一课三课时的内容作如下调整:1.小问卷,检测学生对少量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后,教师可加以简单梳理、归结。2. 选播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符合本课主题的情节,让学生讨论青春期可能产生的误区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并由教师总结、补充、导引。3.通过引入多种形式的案例及分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处理后,明显提升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和情感认同度,有效达成了既定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要素”意识

    事物的整体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构成是否完整,排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设计的目标达成。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七个要素: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而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则又被归结为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五个基本要素,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有产生片面教学的危险。笔者在每年所听的区内外200多节思品和社会课中发现,造成课堂教学不尽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内容解读一般分成三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三步思维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各个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再用系统思维加以整合,以创意手法加以呈现,才能较为理想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九年级思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为例,教学内容解读的第一步:讲清民族精神的特征、内涵和核心,讲清民族精神特征的时代性、民族精神内涵的侧重点和核心——爱国主义的不变性。第二步:讲清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依据课本提供的两个纬度,分别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阐述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三步:中学生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课重点在于第二步“为什么”环节,即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本课的难点在于“是什么”环节,即如何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中归纳出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路”和“手”二字为主线索,笔者对本课内容作出以下三个板块的设计。

    第一部分:路。以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之路、岳飞——抗击入侵者之路、王二小放牛——生命尽头之路三条“路”的历史片段,归纳出关键词:生命,生活,国家,牺牲,选择。

    落实知识:感受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和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手。以抗洪救灾后百姓含泪握着子弟兵之手,演绎了军民的团结一心;以来自两岸、跨越历史的国共领导人紧握在一起的手,演绎了两岸中华儿女追求统一的共同心愿;以感动中国、瞬间托住生命的平凡之手,演绎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然后,归纳出关键词:团结,统一,勤劳,自强。

    落实知识: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第三部分:我们的路,我们的手。以“公元2022年——未来的我(35、36岁的我)”为题,让学生从成长体验角度,谈将来走上社会,应以何种行为来传承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未来设想。

    落实知识:民族精神在平凡中涌现和民族精神我传承。

    本课设计在分解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路”“手”和“我们的路,我们的手”三个板块,有效地诠释了“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突破了重点;并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归纳,解决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整体上领悟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要强化“系统”意识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的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现象、过程都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系统具有结构与功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反馈性等特征”。[1]19

    教学是一个系统。无论是教学设计的七个要素还是五个基本要素,都是教学设计这一系统的构成部分,任何要素缺一不可;而作为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就失去了作为系统构成部分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把各要素置于整个系统之中,并注意架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决定于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现实中,不少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存在着内容缺少梯度、重复、关联度不强,甚至出现明显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追其根源就在于缺失了内在要素间的逻辑严密性。例如,在人教版七下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一课教学中,可围绕“社会离不开规范”系统设计教学的导入步骤。

    先出示漫画——《红绿灯变奏曲》,然后组织学生探究。步骤一,提问:漫画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得出公民要遵守交通规则。教学设计时应追加一问:“交通规则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强调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后面的教师小结“规则重要性”作铺垫)步骤二,互动:我说你说——现实生活中除了漫画中的交通规则外,还有哪些行为规则?(学生回答略)步骤三,解题:(1)下面事件中人的行为主要都受哪些规范制约?(投影显示)①拾金不昧;②红灯停,绿灯行;③过年了,吃饺子,吃团圆饭,亲朋好友互相走动拜年;④信佛教的人不杀生。(教师小结,略)(2)处于青春期的你们可能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感到不满,渴望无限自由。那么,请想一想:如果让你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我行我素、不受约束的社会里,你愿意吗?请举例子说明。(学生回答,略)步骤四,教师总结、导引:是的,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有了这些行为准则,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和权益。孟德斯鸠说得好,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做的事情的权利。今天我们重点就学习社会规范之一的法律。与其他规范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的特殊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话题。(顺利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四、教学设计要强化“活动”意识

    在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的活动意识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其中,教学设计如何处理好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初中思品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内容活动化是形式和基础,活动内容化是内容和目的,二者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化和只讲内容不顾形式的灌输化两种不良倾向,以有效达成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明白相关道理、学会如何做人等教学目标。

    以浙江温岭实验中学张凌锋老师设计的“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片段为例。张凌锋老师在“环节一:观察与探究”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图片,说出这些动植物名称及它们的独特之处。活动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然界其他生命独特的本领。本环节安排活动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体会世界上每一种生命都具有独特性。本环节的“观察与探究”,涵盖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而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明显达成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有机统一。

    活动又呈现出显性的动和隐性的动两大特征。学生表演、回答问题上的动,是显性的动;而学生思维上、情感上的动,则是隐性的动。就品德课的终极培养目标来看,毫无疑问,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显得更为重要。

    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问题的设问。如在“沟通”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问题1:你认为哪些职业、哪些人特别需要沟通?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问题2:有没有不需要沟通的行业?这些问题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而且后一问是建立在前一问的基础上,问题间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深化思维。而“哪些职业、哪些人”“有没有不需要沟通的行业”等设问呈开放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展求异和发散等思维,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体精神、培养个性特点,以及推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向纵深发展很有益处。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需要我们在“预”的阶段精心设计,以便我们的教学设计离学生更近,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更强。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宋乃庆.教学设计[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6.

    [2] 李忠诚. 教育控制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7.

    推荐访问:四种 要强 教学设计 意识 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