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见证基础教育信息化巨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8:55:04 点击: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令世界瞩目的一年。三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无以伦比的成就——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走过的辉煌历程。

    我们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作为回顾的分界点,分两个部分梳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嬗变、理论发展、实践变迁的足迹。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采访了经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众多见证人,他们中既有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者、教育技术学科专家,也有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力图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执着的追求,诉说历史的经验和轨迹。

    回顾历史当然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我们为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备感骄傲,为我们继续勇敢前行倍增信心。历史也是一面镜子,给我们以借鉴,使我们不断反思,同时更加坚定前进的步伐。

    2000年之前:教育信息化的奠基阶段

    政策篇

    20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在全球正蓬勃兴起。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在加紧制定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以便在这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次新科技革命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规划师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政府于1980年提出了“微电子教育计划”(MEP)。1983年,美国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将计算机与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并列作为高中学生毕业应具备的五项新基础。

    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始终密切关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走势及其对教育变革的影响。这种关注体现在一系列重大教育战略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纲领之中。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会上,还下发了《关于电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规划(讨论稿)》。这次会议为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重新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调,从此,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步,一步步向教育信息化迈进。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的几年,教育部门对电化教育的推动主要以幻灯、投影等技术手段的使用为主,这在教育部门颁布的几个重要文件中都有明确体现,如《关于教学幻灯片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中小学教学幻灯片编制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当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通知》等。

    之后,一种投资少、覆盖广、见效快的新型教育方式——广播电视教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986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广泛推行广播电视教学形式”;“‘七五’期间要开设专用教育频道,扩大电视教育的覆盖率,并采用其他手段大力发展电视教育”。从而促进了广播电视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动各种电化教育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198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号召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学校电化教育。1991年,又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县的通知》,探索县一级开展电化教育的经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99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997年,原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和《关于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通知》,标志着电化教育在中小学全面展开,并成为当时教育改革的前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是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回溯到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一句适时、适势且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成为指导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高指令。同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标志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正式开展。之后的10多年间,又先后颁布了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包括1987版《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1994年版《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997年版《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教育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在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面,先是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把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命题,并在同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软件的研制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软件研制、试验、审查、推广应用体系”。

    1998年以后,计算机网络成为电化教育发展的新宠。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部提出“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优秀现代远程教育软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这些政策成为2000年以后计算机网络在中小学校全面发展的基本依据。

    理论篇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主要理论体系和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空前繁荣。

    以下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正在形成的较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

    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

    1981年9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杭州召开了“电化教育”课教学大纲讨论会,制定了“电化教育”课的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为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搭起了最初的框架。框架由七论构成:本质论(电化教育的本质)、功能论(电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发展论(电化教育发展史)、媒体论(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论(电化教育过程的规律)、方法论(电化教学方法和电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管理论(电化教育管理与评价)。此后,电化教育的理论大厦主要就是在此框架上建造和发展起来的。

    推荐访问:巨变 三十年 改革开放 教育信息化 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