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学情分析,优化插图利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8:15:04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精心选配了丰富的插图,与正文相辉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互动的立体阅读空间。这些插图多种多样,有地图、历史照片、绘画、漫画……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们是历史的底片,是反映造就过去和现在因果关系多样性的一面镜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真切地感受某个时代的历史。

    如何利用课本插图,有效“掘开”学生思维的“堤坝”,使真实的历史“纤毫毕现”呢?笔者试图以2013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2-4-2《“五四”运动》为例,寻找对课本插图优化利用之法。

    一、基于学前概念,合理编排,提高读图效率

    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观察课本插图,挖掘有效信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前概念,寻找最能激发学生的起爆点、最感兴趣的疑难点、最易忽略的盲点,合理编排学习经历,提高读图效率。

    为了解学生学前概念,笔者做了一个课前小调查,内容如下表。

    从下表可知:36名学生知道这三张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主要是根据第50页课文内容获知答案,而对图片反映的具体信息很难系统、有条理地说出;只有21.6%的学生能将图2-47上的显性信息挖掘出来,但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隐性信息。在问及“如何读图”时,学生眼中一片迷茫。

    笔者不禁沉思:学生连读图的基本方法都不知道,又如何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建构学习方法,教师不帮扶一把的话,也许学生无论独立思考、还是合作探究,都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何谈有效学习?

    笔者曾仔细研读唐少华老师的课堂实录《读图学史》,对他“通过5题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归纳并运用读图学史的具体方法”[2]的做法非常佩服,因此决定根据学生的学前概念,在教学中融入读图指导,设计学习经历:

    【学习目标】

    1.通过一些比较熟悉的图片,归纳从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2.合作解读图2-47,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掌握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的具体方法,学会批判地多角度看问题。

    3.学习先进分子的爱国精神,关注现实,树立民主和科学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观察图2-47,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联系阅读,归纳方法

    1.观察一幅图片,回答问题:

    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⑵你是怎样看图的?

    2. 观察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⑴这组图片相比,有何不同?

    ⑵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教材P50图2-47:

    1.从这幅图中,你获得的信息:

    2.观察这幅图片,你还有什么问题?

    上述设计从学前概念出发,重新编排学习内容,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为后面的学习搭好支架,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以提高读图效率。

    二、基于认知规律,精心选图,增强读图效果

    《五四运动》有7幅图片,不可能一一分析、解读,必须精心挑选,才能增强读图效果。笔者仔细比较七幅图片,发现:图2-46是在故宫举行庆祝一战胜利的阅兵式,画面比较单一,信息量较少;图2-48 是学生发的通告,单从画面上看,主要反映了运动性质中反帝的一面;图2-49 画面模糊,人头簇簇,看不出人物身份,只能从标语上看发生在五四时期;图2-50商人罢市,从图片上看不出与五四运动有关,而且部分参与者喜笑颜开,选用这幅图片恐扰乱学生思维;图2-47这幅由梁玉龙先生创作的油画,场面宏大,隐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以天安门为背景,暗示运动发生的地点;人物中既有学生,也有工人;而人物手中的标语也暗示了运动的背景、口号、性质……各种信息彼此呼应,共同反映了“五四运动”这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因此笔者将图2-47作为学习重点。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读图方法的前提下,要突破这个重点,并不是将一堆图片叠加起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精心选择合适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归纳、掌握、运用读图学史的具体方法,又能触及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锁定”时代风貌特征,解读真实历史,以增强读图效果。

    因此在第一环节,笔者借鉴了唐少华老师的做法,选用了《蓝田人生活想象图》[3]。整个过程简洁明了,十分顺畅。

    第二环节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比较、质疑等途径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该选择什么图片呢?因为第一环节的《蓝田人想象图》是一幅画,本课重点图2-47是油画,所以第二环节的图片也框定为绘画作品,可与美术鉴赏相结合,陶冶情操。

    【片段二】

    呈现:

    【问题】1.图1和图2相比,有何不同?

    2.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这两幅图的主题都是《圣母与圣婴》,用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读图并思考问题。

    生1:图2只画了圣母与圣婴,图1中还有6个天使。

    生2:两者的人数不一样。图1有8个人,图2只有2个人。

    生3:图1的圣母庄重威严地坐在宝座中,面无表情,脸被纱巾包裹,两眼无神。

    生4:图2的圣母像个普通的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把脸贴近孩子的脸颊。

    师:图1的圣母面无表情,很威严;图2的圣母好似普通人,这说明了什么?

    生1:绘画技术在不断进步。

    生2:图2的画家更关注人本身,体现了人文主义特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師: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察图片,还要学会从这些观察中获取信息,把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

    (【板书】转化:表面信息→深层含义)怎么转化呢?请问刚才的同学,你是如何得出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个结论的?

    生2:图1的颜色厚重,感觉很压抑;图2让人心情愉悦,圣婴光着身子,跟普通小孩儿一样。

    生3:图1是中世纪的画,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这就是进步……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可利用的图片资源很多,只有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利于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图片才能强化读图效果。

    三、基于认知水平,精细布设,寻求读图效益

    【片段三】 自主讨论  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图2-47:

    【问题】1.从这幅图中,你获得的信息:

    2.观察这幅图片,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分为8个小组,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时间:5分钟】

    生1:这是一场爱国运动。(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从背景看出来的,画面背景是天安门广场。

    生2:我是从横幅上看出这是一场爱国运动,横幅上写着“废除不平等条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可以看出他们将矛头对准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政府。

    师:军阀代表的是封建势力,因此这是一场(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生3:参与的人员有很多,代表不同的阶层。(师:有哪些阶层?)有知识分子、工人、商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们的身份的?

    生3:衣服,还有手上拿的东西。穿长衫、手上拿着书的应该是学生或知识分子;左边穿短衫、戴毡帽的应该是工人……

    师:商人呢?

    生3:没看出来,不过我从课本图2-50看到有商人参加,因为横幅上写着“商界”。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3:学生在游行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生4:从面部表情看,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愤怒。我想问: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愤怒?

    生5:在这场运动中,学生冲在最前面,是主力;工人也参加了。

    生6:学生不是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主力应该是工人阶级……

    从片段三可知,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停留在多点结构水平: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多个相关素材,但缺乏有机整合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读图中去,还要依据学生的读图心理和认知水平,运用列表技能设计一个清单和问题模板,引导学生提升思维水平。这些问题,不能太深,否则学生观察不出来,融入不了情景;也不能太浅,太浅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在自主讨论、合作探究中表现出的认知水平,笔者抛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 在油画的右方,学生与什么人发生了冲突?结果如何?

    2. 画家是如何塑造学生和工人形象的,体现了各自的地位如何?

    3. 关于五四运动,油画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哪些细节佐证了你的观点?

    三个问题既有学生观察过程中容易遗漏的信息(问题1),也有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推测(问题2),还有作品背后隐藏的信息(问题3),可以说是层层深入,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深化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绘画作品具有一定内涵,会引发一定的联想,在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推测,但推测应该有充分的史实支持。在图2-47,有许多细微信息:一群情绪激昂的青年学生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工人出现在画面的左侧——手举标语、高声疾呼、愤怒的脸庞、与北洋政府军警的冲突,折射出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灭与对无能政府的失望、对腐败昏庸官员的愤怒。进而要思考: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从学生开始?学生到底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联系已有知识,如新文化运动、一战时期中国的贡献、日本在一战中的表现、巴黎和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等因素,才能明白图片所反映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学生为先锋、工人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但课本上并没有明确写出学生的地位,只有一句“首先站起来的是青年学生”[5],因此仅仅依靠一张图来挖掘历史的真相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精细布设,有机结合其他类型的史料,如周策纵《五四运动史》中关于《二十一条》的内容和《顾维钧回忆录》中关于巴黎和会的记载等,寻找其内在联系,多角度解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约束,形成规律性认识,体悟历史的多面和绘画的隐喻,学会从表象看本质;另一方面提高绘画类史料的信度和效度,避免单纯的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从而提高读图的效益。

    汉朝扬雄在《解嘲》中写到:“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无论是宏观渲染,还是微观勾勒,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的插图,架设了感知与思维之间的桥梁,显示出课本插图润物细无声、抽象于有形的独特效果。作为教师,应充分展现图片教学的特殊功能,巧妙释放学生历史思维的“翅膀”。

    【注释】

    [1][5]《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9-51页。

    [2][3]唐少华:《读图学史》课堂实录,http://.cn/lsysh/jszx/grzj/yxjsfc/tangsh/201205/t20120509_1121994.htm。

    [4]齐树同:《培養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案例与做法》,《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推荐访问:情分 插图 优化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