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青少年媒体认知与批判能力的调查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7:35:05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现代媒介内容复杂多样,青少年接触媒体内容的方式多种多样,手机、电脑成为最大的两个媒体,冲击和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太多的负面内容,对学生群体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媒介技术更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层出不穷。作为学生群体,对媒介传播过程与传媒技术的认知处在哪一个阶段,他们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和偏差。而媒介带给观众的内容千差万别,面对媒体的虚构化内容、低俗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在媒体海量的内容中,对于媒体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如何,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青少年对媒体的认知与理解、对媒介的批判能力两个维度对石家庄市两所初中,两所高中,两所大学将近六百名青少年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媒体认知程度和批判能力以及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差异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青少年;媒体认知;媒体批判;调查研究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由“素养”这一概念延伸而来。“素养”是指“具有读与写的能力”。而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这一概念被引申为能够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即媒介素养,它是指个体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1992年美国召开了著名的“媒体素养领袖会议”,与会学者们达成共识,将媒体素养视为每位公民皆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了对媒介信息的接触,分析及制作的能力,且强调公民的媒体素养能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印刷媒体,同时也包括了各类新兴的电子媒体如电视、网络等。0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其实就是受众正确看待媒介并能够合理地利用媒介以进行有效传播的综合能力,包括对媒介的接触消费、认知、理解、分析、质疑批判、创作等多个层面。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媒介的属性和特质,准确解读媒介内容,进行理性地分析、批判和评估,并培养理性媒介消费和能动制作媒介的能力,从而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过滤,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的区域选在了河北省石家庄市。调查对象的范围包括石家庄市区的各所初中,高中和大学,并对其进行合理地抽样。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的的教育中心。据教育部统计,石家庄市区共有92所中学,72所大中专院校。其中,中学生多来自石家庄市区,由于这些年交通工具的便利以及教育意识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河北省的其他市区与各个郊县。在72所大中专院校中,囊括了医学类,师范类,理工类,经济类以及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综合性的院校。尽管就代表河北省青少年群体上,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如果以此代表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整个群体,在样本的代表性上仍略有欠缺。希望能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有所发展。

    一、媒体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

    (一)媒介基本类型的认知

    在我国,一般把报纸,电视,广播称为三大传统媒体,如今网络以第四媒体的称号也加入了传统媒体的行列,其中的手机网络也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之势席卷了全世界。而在西方,杂志,书籍,电影,戏剧也被划进了大众媒体的范畴。从图1的调查数据来看,90%以上的中学生与大学生都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看做大众传媒,也有40%的青少年认为杂志属于大众媒体。但是很少人把书籍,电影,戏剧归入大众媒体范畴,其中只有不到20%的初中生选择了这三个选项,高中生的选择率稍微高一点,大学生对选择这三个选项的百分比远远大于中学生,这说明大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类型的认知范围比中学生要广。

    (二)媒介内容认知

    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的认知程度如何,在他们眼里,媒介内容是负面内容多还是正面内容多,对媒介内容的类型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将在这里做详细地分析研究。在媒介内容的认知考察上,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考察青少年对媒介内容正面内容与负面内容的认识程度,在这个问题中,以1~5的程度量表作为衡量标准,并做了详细的方差分析。(详见表9,10)另一个是考察青少年能否清楚地分辨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对五个选项分别做了1~5的赋值。(详见表11)

    从表9数据调查结果来看,初中,高中,大学生对媒介内容评价的平均值依次递减,平均值都在3分以上,初中生与大学生选择的最小值是2,大学生选择的最小值是1.这说明青少年群体大多数都认为媒体所呈现的都是正面内容,只有少数的大学生认为媒体的负面内容比较多。

    表10对三个不同学习阶段群体做了详细的交叉性方差分析。经分析,在显著水平P=0.05水平上看,初中生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36<0.05),其他群体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学生与大学生对媒体内容上的理解有所差异,中学生更多认为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是正面内容,大学生对待这个问题则更理智一点。

    在对青少年对媒介类型辨析的考察上,表11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给予了肯定。在“你能否清楚地分辨出报纸中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中,选择“通常能和偶尔能”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且三个小群体的比例相当。有差别的是在“完全不能与完全能”两个选项,大学生没有选择完全不能的,选择完全能的大大超过了中学生,大学生对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分辨充满了自信。

    (三)大众传播过程的认知

    我们知道,我们所接触到的媒介内容不具备完全的客观性,在大众传媒过程中掺杂了编辑,主持人的主观倾向和基本立场,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起着主宰性的作用。那青少年群体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什么样的想法呢?我们设置了题目:“你收看电视节目时,主持人的立场和观点会使你做出相同的判断吗”, 1~5的程度量表作为衡量标准做了以下分析。(见表12,14)

    表12数据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判断会受到主持人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平均值分别为4.20,3.85,4.05。高中生的平均值低于于其他两个小群体,且初中生与大学生选择的最小值都为3,高中生的最小值则为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中生认为自己受到媒体的主观影响较小。但从总体来看并无明显差异。在表13的交叉性方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P=0.05水平上看,三个小群体并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

    (四)传媒技术认知

    媒介运用特殊的文本语言和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来制作媒介内容,建构媒介现实。对媒介语言和媒介技术的认识,有利于帮助受众分析解读媒介内容的质量、真实性、可信性等。比如在《每周质量报告》等曝光类节目中,必须借助针孔摄像机的帮助才能拍摄到不法分子造假的真实场景。一些科幻电影和恐怖电影也利用了很多特技使画面达到逼真的效果。这种特殊的电视镜头语言能够产生单纯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所不能替代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媒介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同样,我们对青少年传媒技术认知方面进行了以下题目考察:“看恐怖片感到害怕是因为导演使用特殊的手段和音乐制作出来的效果,你赞同这句话吗”,设置了由很赞同到很不赞同四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4做方差分析。(见表14,表15)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高中,大学的平均值呈依次下降趋势,分别为3.25,2.65,2.95。3.25的平均分足以说明初中生更容易相信确实有恐怖的事情发生而并非媒介科技手段起的作用。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相对成熟。表15数据表明初中生与大学生对待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水平P=0.05水平上看,初中生与大学生P值为0.008(P<0.05),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也略有不同。

    二、媒体批判能力的调查结果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告诉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即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0

    在这一维度,我们通过对媒介建构现实的批判能力、对媒介暴力与色情内容的批判能力、对外来媒体的辨别能力、对媒体低俗化的批判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调查。

    (一)对媒介建构现实的批判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作为接触媒介较多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还较不成熟,他们对媒介建构现实的认识是怎样的,对媒介建构现实的质疑与批判的程度如何呢?我们做了以下分析(见表21)

    以上数据显示,表示很赞同认为电视上描述的都是事实的同学占了很小的比例,中学生和大学生分别占了9.68%,9.02%,5.92%的比例。选择“基本赞同,挺符合事实”的初中生比例最大,占到了19.32%,高中生也占到了群体最大比例44.13%,大学生相对较少(35.07%)。表示较不赞同并认为电视节目是虚构的中学生分别占了18.15%和32.07%,高中生还是有三分之一的比例认为电视节目是虚构的,初中生则很少。高中生在这一选项上的比例高达42.18,说明高中生对媒介建构现实的理解比较客观。表示不赞同认为电视节目加入了工作人员的立场想法的青少年分别占了12.82%,13.81%,16.83%,三个小群体间没有太大的差别。综上所述,青少年群体对媒介建构事实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对媒介建构现实这一问题认识还远远不够。高中生虽有一部分同学认识到媒介内容是虚构的,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认识是错误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相对客观一些,但还是有三分之一的比例认为媒介内容是符合事实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三个小群体均对电视节目加入了工作人员的立场和想法这一选项的选择率很低,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严重不足。

    (二)对媒介暴力与色情的批判

    1992至1993年全国城市儿童调查表明,58.8%的儿童喜欢刺激性娱乐节目,如侦探片、武打片、战争片;31.5%的儿童喜欢成人故事片。如《三国演义》、《新七侠五义》、《还珠格格》,金庸小说改编的武打影片等。儿童的乐土--动画片里也并非是一方净土。国产动画片如《宝莲灯》、《西游记》等也有暴力行为。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成人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其实是大多数的青少年,里面充斥着很多色情的画面。电视之外的各种媒介如书籍、录像、电影、游戏机、计算机软件等也有较多暴力内容。以1999年6月份某地供应的录像电影为例,75%的影片都涉及有暴力内容。电子游戏中的射击游戏、动作游戏、冒险游戏、多重角色扮演游戏等均充满了暴力。此外,在市场上流行的日本卡通漫画也多以暴力内容和色情内容为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生倪琳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城区和远郊城区的8所小学500多名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1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家长所做的调查数据表明:77%的教师和64.7%的家长认为目前我国媒介中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较多,85%的教师和73.4%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56.8%的教师与29.2%的家长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0

    青少年群体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接触了大量的暴力节目和色情节目后记忆里会有储存。在合适的时机下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看到过的行为,有些意志力不强的未成年人由此觉得暴力行为可以解决人生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群体对媒介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态度是坚决反对还是欣然接受,我们设置了坚决反对和可以接受两个端点,以1—5的程度量表作为衡量标准,做了以下详细的方差分析。(详见表22,表23)

    表22数据表明,初中生的平均得分是2.95,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平均得分是3.25和3.05。三者虽然相差并不大,但是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更易接受媒体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从总体来看,三个小群体对暴力与色情内容都没有明显偏向于坚决反对的一端,平均分均处于坚决反对与可以接受的中间地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对待这个问题上的模糊和矛盾的态度。表23交叉性方差分析数据表明,在三个小群体相互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

    (三)对外来媒介的批判

    全球化的足迹不仅存在与经济,政治与金融领域,也以非常的速度蔓延到了文化和媒介领域,一些以文化内容作为强大资本的跨国公司,以媒介为通道,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全方位宽领域的拓展运动,从单纯的经济利益为目标逐渐演变为成为一种大范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活动,大量的电影,电视剧,新闻节目涌入我们的地盘,放肆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眼皮底下,跨国公司背后的利益集团或发达国家也开始跳到前台,成为全球戏剧的主角,使得他们一元文化的逻辑无孔不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受众不仅仅在接受着来自异国的文化和视觉冲击力,最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价值观也正在沿着所谓的一元逻辑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在外来媒介文化侵略问题上,青少年群体作为受到冲击力最大的群体,必须对这种文化占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事实上他们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呢,以下是我们详细的研究分析。

    表24调查显示,在对“很喜欢,国外电影比中国的好看”的选择生,初中生只占了9.14%,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分别占了10.31%和21.13%。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选择了“挺喜欢,挺好看”和“当做课余时间的娱乐”这两个选项,其中初中生在这两个选项上的选择率达到了80%还要多,高中生和大学生分别占到了将近60%,而在“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侵略”这一认识上,三个不同小群体的选择率均是最低的,分别是8.6%,18.72%,15.47%。总之,数据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把国外电话影作为课余时间的娱乐并且表示很喜欢看,而没有意识到深层次的媒介文化侵略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大学生,对电影文化侵略问题认识严重不足,甚至不如高中生的认识全面。

    (四)对媒介低俗化的批判

    媒体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迎合,其传播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往往很强。自改革开放来我国大众传媒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逐渐抛弃了以往受众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操作模式,向满足受众日益增长休闲娱乐等需求方面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不断蔓延:娱乐节目琳琅满目,且节目内容设置低俗;推崇奢靡生活等都致使媒介内容走向低俗化,极度缺少人文关怀。

    从表25数据不难看出,青少年群体整体对媒介内容低俗化的认识和批判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几乎认识不到这种低俗的节目会给观众的身心带来不良的影响。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百分比排在首位的都是认为“这种节目很好看,很精彩”,比例都占到了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40.86%,30.73%,35.05%),而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收视率是第一位”的比例也很高,初中到大学分别占了26.88%,33.33%,31.96%。认为节目不好很低俗和对观众身心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同学很少,分别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比例。其中,认为会对观众身心造成影响的比例最小。综上所述,青少年对低俗化节目的喜爱和肯定是很明显的,更不能够认识到它的不良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青少年的媒介认知情况和批判能力的调查,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它应该成为一门课程贯穿到青少年的各个学习阶段,从中不断加深对媒介内容理解以及它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也符合我国教育的新理念。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根据青少年群体不同年龄层的媒介素养状况以及各自的年龄段特征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有所差异,心理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调查档案,2005(4)

    [2]陶新艳.论媒介素养与当代未成年人的社会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刘伟国.本土视野下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D].兰州大学,2006

    推荐访问:调查研究 批判 认知 青少年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