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4:50:05 点击:

    【摘 要】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师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了全面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利用组合课堂、适时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可行性;方法

    目前,学校教育非常强调德育的灌输,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在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必须将德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面负责,才算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了全面的责任[1]。本文中,笔者将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来谈及“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这个话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是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所以,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将人文精神灌注其中,这也是社会的要求[2]。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的可行性,最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有的是“开启智慧之门”,有的是“洞察世道沧桑”,而有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昨日的战争”。在不同的单元目标下,又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选取了不同的题材,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均有所涉及,而这些分布在不同单元中的不同题材的文章,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有助于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渗透。

    小说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体裁之一,也能有效地进行德育的灌溉。如在孙犁的《荷花淀》一课中,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战区那片开满着荷花的小村庄环境的美好,更是让学生们领悟到战区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之美;又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挽救了一个少女的泛黄的叶子,让高一的孩子深深地为平凡的小人物之间互帮互助甚至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感动;还如,在人生闹剧《套中人》时,则让学生们在欢乐的笑声里,又情不自禁地深深地思考,一味地屈服于愚昧的制度却毫无自我思想的人生该是何其可悲。或如,学习《祝福》时,当鲁镇的人们在歆享着祝福的美好愿景时,祥林嫂却孤单凄惨地死去,这样的景象,学生们为之触动。或许,他们能更好地明白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语文教学中,诗歌看似简短,却也包含着丰厚的德育内容。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学生了解到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却终其一生无法真正实现理想的悲剧后,便能更透彻地了解辛弃疾那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又如,戴望舒的《雨巷》一文,“丁香”的意向让学生倍感忧伤,而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们也理解了诗人心中那无法解脱的彷徨与苦闷。

    散文,看似散漫,其中的精神主轴却是最能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想法,其中的情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表现流亡在外的作者,思乡心切,却只能在远离故国的地方听着那一场场凄冷的雨,听听那冷雨,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爱国的情怀;在学习《都江堰》时,了解到四川平原由水害之地转变成旱涝保收的福地,都是源于李冰付出一生心血的都江堰工程之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李冰被当地人尊为神的原因——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人,百姓才会将他放在心里。在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中,文章中平平凡凡的几件事,却勾起了学生心中浓浓的愧疚之情,贾平凹先生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学生们在课堂上也情不自禁地反省自己平时对父母的态度和言行,通过这篇文章,学生们更加明白了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

    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外,其他的,例如古文《劝学》和《师说》,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诗经》中的《氓》,让学生更加明白了爱情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理性;《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会学生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在高中语文的课文中,每一篇文章总能成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渗透是完全可行的。这种德育的渗透,并不需要额外进行资料的搜集,而是践行在语文的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通过日常课文的学习,文章中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种德育的渗透方式不仅行之有效而又“润物细无声”。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能否真正地对学生的精神思想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这还依赖于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否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一篇好的文章,只有结合了好的方式,才能真正变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一)充分利用组合课堂

    组合课堂在教学中的实施,让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组合课堂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组合,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扩展了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了教学活动中德育的渗透。

    教学方法的组合,进一步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再只是传统的讲授法,更不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而唯有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例如,在学习《我不是个好儿子》这篇课文时,笔者以“文章记叙了哪几件事”作为课前预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中,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几件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者的情感,来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伟大和儿子的愧疚之情;而课后,通过布置“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的作文训练,学生们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资源的组合,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直观性和深度。课堂中,通过利用音频、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多媒体,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体验。在学习《荷花淀》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播放了荷花淀地区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荷花淀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在探讨文章主旨的过程中,通过播放自己提前录制的战争片段的微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荷花淀普通的人民勇于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课堂中,正是因为多种教学资源的组合,学生们的触觉不再仅仅只是局限在课文中,而是对抗日战争的全貌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对于引导学生们感受普通劳动人民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适时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仅仅依赖于每天一成不变的讲授课,“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是提升学习效率,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3]学习之余,适当开展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

    例如,每周五的语文课固定为有主题的阅读课,每节阅读课的最后十五分钟开展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们交换自己的所得,进行思想的碰撞。目前为止,我们在阅读课中探讨了“鲁迅的民族魂”、“勤劳的神奇力量”、“肯德基大叔为什么能走出美国”等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勤劳能够助人成功、坚持才能让一个小品牌发展壮大的道理,这对学生们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某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4]的确,语文既是一门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为学习服务,可以为工作服务。同时,也能起到改造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的作用。就实际来看,语文教学内容中处处渗透着崇高思想的火苗,语文课堂的开展也便于将这些思想的火光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因此,语文教学在德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切实研究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思想,并开动脑筋,利用组合课堂、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手段,承担起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彭一的.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J].中学生学习报,2017(4).

    [3]段昌盛.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J].语文学刊,2009(10).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44.

    推荐访问: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