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二战期间美国战争电影历史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3:10:04 点击:

    摘 要:走出二战初期孤立主义影响的好莱坞,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总共生产了1700部影片,其中大约有500部是战争片。特别是美军和好莱坞电影业者并肩作战,拍摄了许多将美国的基本价值观、美国人、美国国土一律神圣化,宣扬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影片,创造了许多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美军还积极配合好莱坞将这些影片播放给前线官兵与参战国民众观赏,用以激励民心与士气,并向世界传递美国为了正义与自由而战的讯息,极大地鼓舞了二战时期国内民众和全体参战国家民众的士气,民众参军、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直接参与电影制作和宣传的经历,为后来美军长期运用电影载体进行文化渗透和宣传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二战 好莱坞 战争电影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1)07-00174-04

    作者简介:鲍骏(1978—),山东莱州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北海舰队某部文化干事,研究方向:军事文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波澜壮阔的美国二战电影历史,堪称世界战争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好莱坞总共生产了1700部影片,其中大约有500部是战争片。美军和好莱坞电影业者并肩作战,拍摄了许多将美国的基本价值观、美国人、美国国土一律神圣化,宣扬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影片,创造了许多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美军还积极配合好莱坞将这些影片播放给前线官兵与参战国民众观赏,用以激励民心与士气,并向世界传递美国为了正义与自由而战的讯息,极大地鼓舞了二战时期国内民众和全体参战国家民众的士气,民众参军、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1942年底,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总人数是385万,比前一年的180万多了一倍多,至1945年,军队总人数翻了4倍,约1600万。

    直接参与电影制作和宣传的经历,为后来美军长期运用电影载体进行文化渗透和宣传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许多二战中制定的电影合作的规则和做法被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一、二战初期受孤立主义笼罩的好莱坞

    二战前期,虽然好莱坞拍摄过数以百计的可以称之为“战争片”的影片,但却佳作乏陈。一是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战争题材的处理五花八门,步调不一,缺乏形式上或主题上的连贯性。二是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好莱坞此时没有把战争题材故事片作为重心。三是尽管个别故事片中流露出了强烈的主战和介入欧洲战场的倾向,但仍缺乏二战中后期好莱坞战争影片的万丈豪情和艺术品位。

    推动好莱坞逐步转向战争故事片生产的第一部影片是华纳公司1940年1月公映的《西线铁军(The Fight-ing 69th)》。影片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同德军作战的场景。它成功地把一个美国影片的叙事套路套用到战争影片中。《西线铁军》中的卡格尼从人们所熟悉的以前在犯罪片和动作片中的狂妄自大、自我中心的莽汉转变为一个为了战争而牺牲自我的团队伙伴。尽管由于《西线铁军》在口碑和票房上大获成功,但由于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此时的多数影片仍然像华纳公司在《西线铁军》里那样间接地表现战争,在题材上回避当前战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共上映“表现欧洲战事及动乱局面、国内防务及备战、爱国主义和效忠美国、独裁者和民主政治”的故事片129部、短片60部。描写二战的影片1939年只有6部(占当年公映的483部影片的1.2%),1940年只有12部(占当年公映的477部影片的2.5%) 。

    这些影片中充斥着对南北战争、外国军队,甚至是对西部牛仔的描写,反映二战题材的故事影片极其有限。这种状况到了1940年下半年才发生了转变。随着国内舆论和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好莱坞进入到一个重要时期”,“影业公司开始制作主张参战的影片,好莱坞担负起危急时刻应该担负的角色”。

    故事片的内容趋于更加尚武、爱国和政治性的题材,并且强调美国备战。出现这种转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40年9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征兵役制法(The Selective Trainingand Service Actof 1940),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和平时期的征兵法。军方借由征兵的机会,要求各家电影公司拍摄军事题材的喜剧片,好莱坞电影公司心领神会,积极与美军方合作,迅速拍摄了大量相关题材的电影,例如派拉蒙公司出品,鲍勃·霍普主演的《大明星从军记(Caught inthe Draft)》,哥伦比亚公司出品,弗雷德·阿斯泰尔主演的歌舞片《黄金梦(You"ll Never Get Rich)》等。而这些从军喜剧片中最受欢迎的是艾博特与科斯特洛(costello—abbott)这一对搭档的《列兵巴克(Buck Privates)》、《海军故事(In the Navy)》和《让他们飞上天》三部影片。这三部喜剧片每部针对一个军种,虽然在军人中间曾引起一些顾虑,但是对于鼓动参军仍是非常有效。从此,好莱坞电影从业者与军方的合作进入了十分默契的蜜月期。

    如果说二战初期,好莱坞在以故事片直接表现战争题材方面显得有些踟蹰不前的话,那么新闻纪录片却在战争开始以前就已大量反映与战争有关的问题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路易·德罗什蒙制作的《时代进行曲》,它第一次在美国的银幕上直接提到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这套影片每月一期,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有20多期新闻片报道了欧洲与远东的战事以及相关事件。1940年,《时代进行曲》推出了它的第一部长纪录片《我们守卫的壁垒》,把赞颂美国生活模式和对法西斯的抨击结合起来。1941年,《时代进行曲》以及其他新闻片开始更着重报道美国的战备、防务体制及其他国内问题(间谍活动、航运的混乱等等)。1941年9月,即战争在欧洲爆发两年后,德罗什蒙又推出了一期反纳粹、反孤立主义的《希特勒式的和平》,历数这位德国元首的背信弃义和蹂躏全欧的劣迹。

    二、电影作为战争服务产业的地位确立

    在珍珠港遇袭之后,美国国内爱国情绪高涨,好莱坞再度成为国内外宣传的重要推手,电影工业更加紧密地和政府及军方合作。在向华盛顿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可以帮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可以进行战时教育,同时可以鼓舞盟军将士的士气之后,罗斯福总统便将电影确立为“主要为战争服务的产业”。

    1941年12月下半月,美国参战后不久,罗斯福任命洛厄尔·梅利特为政府电影协调人,充当政府与电影界的联络员并建议各大公司进行战争片的生产。罗斯福在任命书中写道:“美国电影是对我国公民提供信息和娱乐的最有效的媒体之一。在国家安全允许的范围内,电影仍应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号召所有的电影制片公司积极制作鼓舞士气、争取胜利的宣传片,明确表示期待电影业对战事给以完全的支持,并提出了他希望好莱坞在影片中集中反映的6个与战争有关的题材范围:战争的缘起(“我们为何而战”)、敌方情况、盟国情况、后方战线、生产战线、美军情况。美国政府后来对这一“建议性”和监督性的过程作出正式规定,1942年6月,华盛顿依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CPI往例,成立了“战时情报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OWI)来管制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业,罗斯福在白宫内部建立一个专门与电影界联络的机构——“电影局”来加以管控,由梅里特担任局长。他召集电影界巨头开会,通过他们订购十余部电影用于战争宣传服务。电影业也趁机向白宫争取到知名男演员与部分电影工作人员免服役以及股票、资金支持等协助,以确保好莱坞可以在战时运作如常,这使得好莱坞的年产量几乎完全不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电影横扫全球的重要基础。

    政治、国家战略和电影业交织在一起,好莱坞于二战前后生产了为数颇多的爱国电影,成为美国政府、军方的巨大“共鸣箱”。整体而言,在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前,好莱坞拍摄的战争片数量并不多,但到了1942年,直接描述二战(包括欧陆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电影,一下子暴增达到二十几部,之后直到二战结束为止,这类影片的数量可以说有增无减。在故事影片的拍摄方面,集合了当红明星演出的爱情战争片《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也取得巨大成功,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该片以战争为背景,以反纳粹地下运动和群众活动为题材,特别是爱人“死而复生”的情节,无疑具有极强的戏剧性,爱情的悲欢离合发生,融合了电影创作的两个永恒的题材——战争与爱情。虽然没有正面表现战争,但是观众们的注意力无不为这样的戏剧冲突所吸引。此片于1943年1月正式公映,恰逢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高峰会谈,更加提高了影片的热度,公开放映后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军民必胜的信念,堪称经典之作。

    三、军方对电影制作的倾力支持和直接参与

    1942年下半年在罗斯福总统的倡议下,军方不仅放松了对拍摄实战情况的限制,而且全力支持和配合6家新闻电影公司的战地报道,各种技术装备和后勤设施有了迅速改进。此时的纪录片从原来仅只报告“简明新闻”发展到对实战提供及时的图像报道。1942年,有关战争的新闻片约占全部新闻片的80%;194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近90%,产生了许多深刻反映战事的纪录片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当时投身军队的好莱坞大导演的作品。1943年战争影片数量激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海外战事的报道大量涌来,不仅在报刊和广播中,而且在新闻片和纪录片中。这些影片成为1943年银幕上的常规节目,在美国广泛公映并大受好评。影片中许多涉及战争的场面,需要美国军方在紧迫的战时状态中,拨出一部份人力与资源来协助电影公司拍摄作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军认真地把支援好莱坞拍摄电影当成重要的事务,即使是在战斗任务繁重的时期也未曾消减。

    美国军方支持好莱坞拍摄许多直接表现战场的故事片,例如:描述复活岛守军力抗日军侵袭的惨烈事迹的战斗片《复活岛(Wake Island)》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许多方面来说是第一部真正的二战战斗片。这部影片集中描述了美军的一次真实的战斗,表现了一个战斗群体,“一个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特殊集体,这些个人被如此精心地挑选安排,从而充分代表了典型的美国人”这部与海军陆战队合作拍摄并获得战时情报署支持的影片清楚地显示了悲壮惨烈的战斗片的动人力量,本片不仅很好地发挥了宣传的作用,而且在票房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列入1942年10大卖座影片,并赢得4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新闻周刊》则说这是“好莱坞第一次如此睿智地、诚实地并十分成功地表现了一支美军队伍在战场上的英勇业绩”。劳伦斯·苏以德说:“这足以说明好莱坞把战争片的宣传性和激动人心的娱乐性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复活岛》不仅提供了叙事模式,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1943年开始大量战斗片涌现。1943年初公映的《空军堡垒(Air Force)》是在佛罗里达一处空军基地实地拍摄并与海军航空兵合作制作的,这部影片以其近乎纪录片式的风格而赢得好评。故事集中表现被封闭于一架强大的战机,一架B-17空中堡垒中的机组人员。这种战机在开战初期曾在太平洋战场参加过多次海空战斗。随着影片故事的展开,这些人既懂得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意义,又认识了他们的战机的卓越性能,这架飞机渐渐变成了这群人依赖、爱恋和崇拜的对象。影片的结尾是:战机参与盟军胜利进行的珊瑚海战役,情调比较昂扬。影片把战争气氛描绘得非常逼真,场面也表现得非常精致。1943年6月上映的影片《巴坦战役(Bataan)》同样堪称经典。表现的也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一次战役,但这部影片较为风格化,以摄影棚内拍摄为主,而且情调更为冷峻、悲壮。故事叙述一个13人的战斗小组在被日本侵略军占据的巴坦岛的丛林中孤军奋战。他们的任务是破坏一座桥梁并阻止日军前往修复,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残暴的敌人杀害。作为一部完美的“战斗到最后”的影片,在影片的尾声,作为唯一尚存的人——战斗组长,一边向蜂拥而来的日本人愤怒咒骂,一边举起机枪直接朝着镜头开火,从而构成一个极其撼人心魄的终场景观。除上述三部经典影片之外,还有《飞虎队(Flying Tigers)》、《瓜达尔卡纳尔日记(Guadalcanal Diary)》、《Wing and a Prayer》、《轰炸东京(30 Seconds over Tokyo)》等战争片,都堪称佳作。

    除了支持电影公司拍摄各类战争题材的“主旋律”故事片外,美国陆军还在好莱坞设置了一支美军通信兵的预备役部队专门制作新闻纪录片,这支部队由受过电影制作训练的20多名军官和300名士兵组成。其领导人是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大制片人,20世纪福克斯的达里尔·柴纳克和电影人内森·莱文森,他们被授予中校军衔,负责协调好莱坞电影业界为军方拍摄电影服务。1941年8月,柴纳克曾亲赴华盛顿,与军界高层就好莱坞军事电影制作进行商谈。柴纳克从已完成的约100部军事训练影片中挑选出6部带往华盛顿,给军界领导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在这段时间中,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Hovland)在美国陆军中领导了电影实验以验证宣传的劝服效果。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亲自委任通讯兵预备役卡普拉少校 ,为此拍摄了战争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系列,以对抗来自纳粹德国的心理作战 。这些纪录片在美国及其他同盟国如英国、苏联等地上映,取得巨大成功,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令美国军方出乎意料。卡普拉为此在战后获颁优异服务勋章,战后,他以上校阶退役。除了军方集中组织制作影片外,当时的军人以及随军记者也在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着战争。《中途岛战役》(1942)赢得最佳纪录短片奖。《中途岛战役》的作者约翰·福特时为太平洋舰队服役的海军上尉,他真实记录了中途岛战役的影像素材,决心为美国的母亲们制作一部电影,让她们为自己的儿子在战争中的英勇感到自豪,鼓舞她们支持美国参战(送更多的孩子去战斗)。影片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制作出来,并给总统放映审看,最终获准全面发行。《中途岛战役》是第一部纪录美国实战的影片,也是第一部使用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影片。不但如此,它还是一位已成名的好莱坞导演的第一部“作战纪录”,其中福特的手提摄影机摄影树立了第一人称战斗报道的最初典范。

    参考文献:

    [1]苏珊·海瓦德.侯克明,钟静宁译. 电影学关键词[J].《电影艺术》,2004,(3).

    [2]Frank McAdams.The American War Film,Historyand Hollywood[M].Westpotr Conn:Praeger,2002.

    [3]見拉塞尔·厄尔·谢恩.美国电影业1939-1970战争影片分析[M]. 纽约:纽约阿尔诺出版公司,1976.

    [4]克莱顿·R.科普斯与格雷戈里·C.布莱克.好莱坞参战[M].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7.

    [5]苏珊·L·卡拉瑟斯著.张株强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Frank McAdams.The American War Film,Historyand Hollywood[M].Westpotr Conn:Praeger,2002.

    [7]托马斯·沙茨著.章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好莱坞“战争片”[J].《世界电影》,2003,(4).

    [8]珍妮·贝辛格.二战战斗片:影片类型的剖析[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6.

    [9]托马斯·沙茨著.章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好莱坞“战争片”(续)[J].《世界电影》,2003,(5).

    Lawrence H. Suid.Guts & glory: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image in film[M].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2.

    [10]托马斯·沙茨著.章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好莱坞“战争片”[N].《世界电影》,2003,(4).

    全系列包括《战争序幕》(1942年)(Prelude to War)、《纳粹的攻击》(1942年)(The Nazis Strike)、《不列颠之役》(1943年)(The Battle of Britain)、《攻克与胜利》(1943年)(Divide and Conquer)、《俄国之役》(1943年)(The Battle of Russia)、《中国之役》(1944年)(The Battle of China)、《战争来到美国》(1945年)(War Comes to America)、其他还有《了解你的敌人日本》(1945年)(Know Your Enemy Japan)、《突尼西亚的胜利》(1945年)(Tunisian Victory)、《两人出局》(1945年)(Two Down and One to Go)。其中《战争序幕》得到194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编辑:成向阳)

    推荐访问:美国 初探 战争 电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