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宗教意识的宣扬与传统文化的演绎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3:05:05 点击:

    摘要:战争片是好莱坞一大类型片,同时也在华语影坛中有广泛的影响。本文在战争片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基于笔者认为的冷兵器战争片更能体现复杂人性的观点,对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和华语冷兵器战争片进行了一次比较。本文认为,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的故事内核以及价值判断具有强烈和独特的宗教意识,而华语冷兵器战争片在此方面更多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但在具体的价值判断上,导演常常形成自己的“想当然的常识”,这是一种文本的冒险。通过比较,本文探讨了应如何使中国冷兵器战争片汲取西方的长处,发扬表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建立起自己独具一格、既具有东方文化特色又融合世界电影优秀素质的战争类型片。

    关键词:冷兵器战争片;好莱坞;华语片;宗教意识;传统文化观念

    作为好莱坞主流类型片之一,战争片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影坛的常青树。它具有非常鲜明的类型特征,即“以表现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如果把表现的内容进行延伸,那么战争片就不仅仅是表现战争的影片,它同时可以通过表现战争来涉及其他的许多领域,比如宗教、社会、人性乃至文化观念的冲突等等。几千年的人类史,总是伴随着战争而演进的,战争的技术和方式也总是在发生变化。如果可以把战争按照进行方式来分类的话,那么至少有一种分法是可以被接受的,那就是把战争分为冷兵器作战和枪炮发明以后直到现在的热兵器作战。与此相对应,我们也可以把战争片分为描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片和反映热兵器战争的战争片,这种细分有助于加深对于战争片类型的探讨。两种战争形态的区别不仅仅是作战武器的性能差别,即以前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被枪炮的远距离射击所取代,更重要的是,当人与人进行面对面性命相搏的时候展现出来的人性必然是最真实的人性,因此,冷兵器战争片对于人性的挖掘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因为冷兵器时代的久远历史,也为其表现作为不同民族人性特征形成背景的意识根性提供了广阔的页面。可以说,相对于热兵器战争片,冷兵器战争片理所当然地拥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也应该理所当然地受到专门的关注。

    如果以上对于战争片的分类是合理的,那么另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战争是人与人之间最激烈的冲突,进行战争的人们由于生存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战争的认识和评判必然存在着差异,其表现战争的影片,在意识背景和审美形态上也必然各具特征。尤其是东西方之间,差异更是巨大的。电影,注定要反映某种意识形态。譬如好莱坞战争片中常常充斥着鲜明的美国认同和西方中心主义观点,这从片中时常飘扬的星条旗就可以看出来。而我国过去的革命电影,主角必然是清一色的“高、大、全”,英雄人物在临死之前往往会出现高山、大海、青松的镜头,这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的。冷兵器战争片亦然,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特征,决定着好莱坞和华语影坛在冷兵器战争片中反映出极大的文化、意识和审美的差异。

    纵观近几年的世界影坛,冷兵器战争片越来越受热捧,冷兵器战争题材成为诸多大片青睐的对象。在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已经成为战争片家族中一个重要的子类型。自2000年以来,多部冷兵器战争片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也赢得了票房,如《特洛伊》(Troy,2004)全球票房逾5亿美元,《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2005)全球票房逾2亿美元,《亚瑟王》(King Arthur,2004)全球票房逾2亿美元,更不要说《指环王》那三部总共超过29亿的票房了。这说明,冷兵器战争片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度成熟的子类型片。与此同时,冷兵器战争片在近几年的华语影坛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长期以来,华语电影在西方主流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是功夫片,以邵氏电影为代表。上世纪末香港电影的没落以及观众对于千篇一律的影片套路的厌倦使得华语导演们不得不求新求变。但我们的电影工业和人才积累在短时间之内都无法创造出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新类型,因此在功夫片之上发展出新的类型就是一种便捷的选择。这样既可以保证足够的观众群,也可以充分运用以前积累下来的技术和经验。于是,冷兵器战争片就成了诸多华语导演一展身手的选择。基于其类型特征,导演们很容易在冷兵器战争片中加入功夫元素。古代战争的大背景又让个人英雄主义成为塑造功夫明星的一个天然优势。这样一来,近几年华语影坛的冷兵器战争片就成为了融合战争、动作、功夫、爱情等元素的多类型片,如《英雄》(张艺谋,2002)、《墨攻》(张之亮,2006)、《投名状》(陈可辛,2007)、《赤壁》(吴宇森,2008)等。虽然目前尚不能说华语冷兵器战争片已经形成为一种成熟的类型,但这些片子在票房上都是很成功的。

    基于上述理由,探讨中西方文化对于战争片的影响确实是很有必要的,而比较冷兵器战争片在好莱坞和华语影坛中的异同也许能够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之于电影的作用提供一个不同以往的视角。

    一 好莱坞:以宗教意识为基础的战争叙事

    落后和愚昧是漫长的中世纪带给欧洲人的黑暗面,人们可以对此有任何的评说,但宗教意识在这个时候深入人心也是不争的事实。近现代欧洲的富强除了文艺复兴这个主因外,欧洲人对于宗教的虔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正是在中世纪天主教势力的强大影响下,基督教教义中的价值观才逐渐成为欧洲人普遍信奉的价值观,人们相信并且遵守。有了这层宗教意识的铺垫,再加上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人权”,西方现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才基本确立。即是说,欧洲人的意识形态里面充满着宗教意识,作为新教徒欧洲移民的美国人更是在宣扬这种意识形态的时候不遗余力。

    好莱坞反映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片,大多是以宗教意识为基础的。近几年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则是于2005年上映的影片《天国王朝》。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之后,一个名叫巴利安的铁匠为了寻找救赎前往圣城耶路撒冷。当时的耶路撒冷仍然在十字军的手中,但却陷入了穆斯林的包围。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在耶路撒冷国王鲍尔温四世和萨拉丁的努力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故事缘起于巴利安的妻子因不堪忍受丧子的痛苦而自杀,天主教徒认为自杀的人不能上天堂。负责埋葬巴利安妻子的教士贪图死者脖子上的十字架而把它据为己有,巴利安发现这一事实之后怒不可遏,一剑刺死教士。恰于此时巴利安遇见了欲返回耶路撒冷封地的生父歌弗尔男爵。巴利安请求其父带他回耶路撒冷,因为他听说在圣城罪人可以得到解脱。他的父亲对此的回答是:“我们可以一起寻找答案。”隐含的意思是,他自己也是罪人,也需要得到救赎。由此可见,西方入由于宗教影响而特有的原罪意识无所不在。巴利安杀死教士固然是犯了罪,但若不是教士贪图财富,巴利安也不会杀他。更进一步说,若不是巴利安的妻子自杀,接下来的一系列事情都不会发生。所有人身上的罪恶都是环环相扣的,并且他们都渴望罪恶得到清洗。在这个阶段,

    巴利安的父亲充当了他的精神导师。

    不幸的是,巴利安的父亲在途中遇袭身亡。临死之前,他对儿子巴利安最后的教导是在神面前坚持真理,即便那会让他死去。继承了爵位的巴利安继续前往圣城,在见到耶路撒冷国王之后,巴利安遇到了他的第二个精神导师。这位患有麻风病的国王被认为是“不被神所爱的人”,这是国王的原罪。国王教导巴利安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真理,“君命不可违,父命不可逆,但人仍可自主行动。这样的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到了国王临死之前要求巴利安继承王位的时候,正是因为国王的教导,巴利安才可以拒绝,并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拯救了耶路撒冷一城的人民。巴利安由最初的被引导,到最后的坚持自我,正是基督教宣扬自由意志的极端显现。可以说,巴利安在他前后两位精神导师的指引下,最终选择了正确的路,而那也是他真正的救赎之路。

    在这部电影里,观众一再被告知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是神驱使的。主角的原罪和救赎,国王的优秀和早夭,继任的耶路撒冷国王和萨拉丁的大战,以及最后由巴利安领导的守城战,所有的一切,都以神的名义开始和结束。战争的动机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保卫圣城,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夺回圣城。这都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是对于宗教的狂热崇拜。影片中的英雄都有一个成长过程。巴利安从一个杀了人的铁匠成长为一个拯救耶路撒冷人民的人,他的选择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引导的。他前后被两个人引导,但最后没有被这两人束缚,完成了从他者到自我的神性的回归。守城战之前那些被巴利安册封的骑士也同样如此,区别他们是骑士还是平民的主要因素就是是否信仰上帝,坚持真理。在西方基督教意识形态下,巴利安是一个罪人,但最后因为坚持真理而得到救赎,影片也借巴利安之口完成了对所有人的救赎。这和基督教的人生而有原罪和神爱世人、神给人自由意志等说法是一致的。

    再比如《特洛伊》,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大家都熟知的美女海伦导致的特洛伊十年战争。这是一个为了权力和荣誉的战争故事,战争的每一方都有充分的动机:帕里斯和海伦是为了爱情私奔,阿伽门农是为了巩固自己帝国的霸权,美内劳斯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赫克托耳是为了保护特洛伊的人民,而阿喀琉斯则是渴望建立不朽的功名。在这场似乎每一方都充满着正义性的战争中,特洛伊城破,王子赫克托耳也死在了阿喀琉斯的剑下,但最后帕里斯仍得以一箭射死阿喀琉斯报仇,并和海伦逃亡;侵略者阿伽门农被杀,被灭的特洛伊也因为另一个少年英雄持有特洛伊之剑而有了复兴的希望。这个故事本来是希腊神话的一部分,希腊诸神对战争的开始和结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人类在诸神面前不过是被玩弄的棋子,包括半神半人的阿喀琉斯,最后也死在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箭下。但我们在影片中发现导演刻意去掉神性的影响,把主宰命运的力量交到了人类自己的手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希腊神话是多神的体系,与基督教一神教和禁止偶像崇拜的传统相悖,因此导演索性让希腊诸神在影片中集体缺席。更重要的原因是导演试图突出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指出人性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这恰是新教伦理在西方主流意识中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好莱坞虽然借鉴了一个古希腊神话的故事背景,却在改编中嵌入了自己的宗教观和价值观,特洛伊的神话故事只是为影片提供了一个框架。又比如在影片《亚瑟王》中,导演专门安排了一个角色“阿勒多”,他是罗马教皇最喜欢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新教皇的人,亚瑟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把他从萨克森人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影片中,通过阿勒多的眼睛,导演从旁观者的视角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妄称神的旨意随意摧残人性的历史。亚瑟对自由的向往象征着新教对天主教的逆反,同时这也是亚瑟之所以能够团结多数人而克服困难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这即是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的叙事特征:以宗教为基础,以宗教化的意识形态为影片的审美基因,试图将影片中的所有元素纳入到宗教的解释中来。这里所说的“宗教”并不狭义地指基督教,因为基督教的教义已经深入西方人的血液之中,连战争的发动也是以宗教“圣战”的名义。可以说,宗教意识是西方社会最大的“集体无意识”。当这种“集体无意识”向电影渗透之后,必将形成它自己独特的浸透着浓厚宗教意识色彩的叙事特点,即宗教意识往往贯穿了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的始终,让战争发生和结束的原因,以及卷入战争中的每个人的动机都变得十分真实可信。这既是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好莱坞宣扬西方主流意识的一个方面。

    二 华语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故事演绎

    战争片在整个华语地区虽然不是一种像在好莱坞那样定义明确的类型片,但反映了大规模战争场面,并以此作为全片的重点和情节发展关键的影片也有很多,就冷兵器战争片而言,前面提到的几部可以作为代表。这些华语冷兵器战争片有着如下共同的特点:一、它们都是商业大片,且在票房上十分成功。二、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作为故事演绎的理念基础。

    华语地区没有一个像西方世界那样深入人心的宗教背景,但以诸子百家为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则对华语冷兵器战争片的故事结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英雄》是以战国末年秦灭六国为时代背景,主角无名是这个背景中的一个荆轲式的悲剧人物,他和帮助他的人努力许久却未能刺秦成功,是因为他最终认同了秦王的理念,这是从一个苦心孤诣营造的角度显示了中国历史不可扭转的大一统趋势。影片中又把剑法和书法联系在一起,通过秦王的口道出了“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的最高真谛,这分明是老庄思想的发挥。《投名状》这部电影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其原型来自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文祥刺马”。庞青云是朝廷将领,与土匪赵二虎、姜午阳结义兄弟,招募百姓组成军队攻打太平天国。影片从三人结义开始,这是我国观众极为熟悉的桥段。来自小说、评书、戏曲的长时间熏陶,我国观众对于“结义”拥有一种立即且充满热情的接受度。张之亮的《墨攻》则把背景设定于公元前370年的赵梁之战,虽然取材于日本漫画,但它所讲述的墨家思想却的确是我国的原创。影片主要表现了墨家十大主张中的“兼爱”和“非攻”思想,这两点也是普通国人对墨家思想最熟悉的部分。主角革离是一个守城专家,因此在这部主要描写守城战的影片中他就成了一个战争专家。当革离看见惨死的赵国士兵之后,“非攻”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演变成了“非战”,这是对墨家思想的发挥。影片还将儒家的平等博爱思想同反战思想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一种源于古代但在历史上并未受到重视的思想因为语境的转变而重新获得了生命。最后的例子是前段时间才上映的《赤壁》,三国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等桥段更是脍炙人口,观众对故事的熟悉必然会激发出对影片新的审美期待。

    综合来看,华语导演们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冷兵器战争片的故事缘起和结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有它取巧的一面,那就是大部分观众对于接受没有障碍,且导演的

    意图能够披着文化的外衣顺利传达。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一种尴尬。

    在《英雄》中,面对秦国军队的箭阵,赵国学馆中的老先生说的那番话感动了无数观众:“秦国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影片末尾,由李连杰饰演的英雄无名原谅了秦王,因为他认同了秦王的理念。秦王发动灭六国的战争。生灵涂炭,百姓颠沛流离,但他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将来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因为这样就从此不会再有战争,也就不会有百姓的伤亡。应该说,这种理念源于我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实已经产生了。孟子就讲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如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但考虑到《孟子》这本书直到唐代才开始受到重视,而《老子》的版本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再加上战国末年正是我国政治体制由封建制转为郡县制的这么一个特殊时期,民本思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当时统冶者尤其是秦始皇这类暴君的信仰。秦王灭六国的初衷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从他修长城、阿房宫、秦直道等历史事实来看,民本主义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的位置应该不会太重。何况灭六国后秦王还统一了文字,因此赵国老者所追求的“保存赵国的字”不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这句开初感动了观众的豪言却与影片的最终结局形成了抵牾,导演在影片中试图向观众传达的信息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扭曲。尽管导演煞费苦心地把整个故事的缘起和结束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但他用来解释战争动机及消解矛盾的理由却显然十分牵强。

    《投名状》从一开始的三人结义,便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义”为标尚。作为全剧高潮,立下赫赫战功的庞青云设计暗杀了二弟赵二虎,了解了事实真相的姜午阳为了替二哥报仇,在庞青云即将就任江苏巡抚之时将他刺死,原因就是因为后者违背了“义”。但影片中又特意为暗杀安排了一杆“黑枪”,意即象征着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并不希望一个汉人掌握地方大权。这样一来,表面上庞青云是被姜午阳刺死,但导演安排的那支“黑枪”却证明了庞青云致死的原因是不被朝廷信任,而不是因为违背了“兄弟血誓”。在这里,导演通过电影所要表现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分歧。庞青云在电影中的所作所为证实了他不是一个君子,他和兄弟的老婆通奸,违背信义屠杀投降的太平天国土兵,最后又杀死了自己的结义兄弟,无论从人性的任何一个角度,庞青云都有死的理由。但究竟让他死于“义”,还是死于“忠”,导演选择了后者。尽管“义”和“忠”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庞青云起于前者而死于后者,则显示出导演在对待这两种观念时的拿捏不定,因而显得非常暧昧。

    华语冷兵器战争片似乎就是这样的一种合体:一方面拥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框架和叙事特征,另一方面导演试图通过影片输出的价值观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模糊性”。这种主导着影片中故事发生及情节发展的动机的价值观并不如好莱坞冷兵器战争片中的价值观那么明确和无可置疑。当文本中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有着太多的矛盾和不确定性时,便是一场文本的冒险。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仍然需要一种身份认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需要输出,但这决不能基于导演们从自己的文化模式中提取出来的一些想当然的常识。

    结语

    正如导演章家瑞所说的:“今天的大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缺失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的观众和导演都迫切需要一场价值启蒙,西方人在他们的宗教中找到了方向,我们也应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冷兵器战争片的故事可以以我为主,讲述我国的历史,但影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判断,无疑必须确定和明晰。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距离,宗教感的缺失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华语战争片的特点。在当下的华语影视创作环境中,如何借鉴好莱坞的优势技术和成功经验,形成一套我国观众和外国观众都可以接受的有着中国特色的类型体系,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注释:

    ①张东:《国产战争片的“类型”演练》,《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

    ②这里的基督教指广义的基督教,即一切信仰耶稣的宗教。

    ③《孟子·尽心下》。

    ④《老子·四十九章》。

    ⑤参见黄式宪《“无史之阵”:将春秋大义化作如烟之尘——略论(投名状)所谓“史诗巨制”的历史悖谬》,《艺术评论》,2008年第2期。

    ⑥章家瑞:《大片的底线》,《看电影·午在场》,2008年第12期。

    责任编辑 杨梅

    推荐访问:宣扬 演绎 宗教 意识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