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黄河治沙要占合阳湿地”探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02:00:02 点击:

    摘要 本文以黄河治沙要占用合阳湿地引发争议为出发点,联系大自然的规律,提出治河治水的目标应有新调整和更切合现实发展情况的功效评价标准;进而创立我国应对洪涝灾害的新设想,分析河沙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

    关键词 黄河;治理方向;湿地;治沙

    “黄河平、天下宁”,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治国兴邦的一件大事,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的特性,一旦决口,洪水可北抵京津、南达江淮,历史上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水患所至,黄沙扑空城,人或为鱼鳖。

    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有为君主宵衣旰食,河工百姓舍死忘生。一部治黄史,就是民族的奋斗史、智慧史。雄才大咯的汉武帝曾亲率数万士兵堵黄河决口,并写下《瓠子歌》,记录堵口情况和具体办法。而最早提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主张的则是明代河南虞城的一位秀才,开创了一代新治河思想。“报卒骑羊如骑龙,黄河万里驱长风”如实记录了清代黄河汛兵乘羊皮舟报汛,与洪水上演“生死时速”的情景。黄河洪水来临之时,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争;在黄河缺水断流之际,人们忧患反思,发出:“我们不能没有黄河”的呼声。1998年,在黄河断流日益加剧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名院士联名呼吁:拯救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这几年,温家宝同志曾5次叮嘱他,要确保黄河不断流。

    在实施黄河水量统—调度后,黄河已7年没断流。为了进一步保护、管理好宝贵的黄河水资源,2006年8月1日,国务院《黄河量统—调度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部关于大江大河流域水量管理调度的立法。

    一、黄河治沙要占用合阳湿地引发的争议

    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期淤积了大量泥沙,是积弊聚灾的根源所在。要治理黄河必先治沙。有关部门做出了一个规划,其中的“小北干流放淤规划”是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小北干流右岸是陕西省渭南市所属的韩城、合阳、大荔和潼关四县(市),小北干流放淤规划要用合阳县新民滩区6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滩区,该滩区长9.3km,宽1.1km,淤区面积10.08Km2,设计放淤量为1123万m3。工程静态投资1.49亿元。

    所谓放淤,就是把上游流下来的粗颗粒泥沙堆放到小北干流河道两岸滩地上。这样可减少河槽泥沙淤积,把洼地、沼泽、盐碱等不毛之地改造成良田。让淤区流入黄河的清水去冲刷河槽,有利于降低潼关高程,减少渭河防洪压力。据专家估算,该滩区可沉积泥沙100亿吨,是难得的天然沙仓。工程拟定5.12km长的输沙渠道穿过洽川风景名胜区,淤沙区位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之所以选择新民滩区放淤,是因为其面积开阔,耕地少,在经过水利部门大量考察论证之后,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做出规划和编制可行性报告上报水利部,由黄委下属的黄河小北干流陕西河务局于2006年10月18日,连同黄河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治理工程一起公告。公告一出,立即引起了当地对占用合阳湿地放淤的强烈反对。这样的工程,需经湿地主管部门陕西林业厅的同意,也需当地政府的赞同支持和老百姓的拥护才能顺利实施。

    反对的意见包括:陕西省林业厅明确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将使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同意该项目实施建设”。当地人民靠湿地种莲藕、种水稻等水生作物和相关产业营生会因放淤而改变,湿地环境相关产业就不能经营,怕断生路,因而发出强烈的反对声音。合阳县的一位领导说,合阳依托黄河湿地,洽川景区刚兴建的旅游业和当地农民的经营,每年综合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而作为国家扶贫县的合阳。年财政收入才2200万元,一旦湿地破坏,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此。当地政府和旅游方面的专家一直向黄委传递着反对的声音。在此期间,百余名省、市、县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上书对“放淤工程”选址的意见,合阳县一位政协委员在意见中说,此举会失去小北干流黄河湿地,工程是以破坏万亩芦苇荡,万亩鱼塘,数眼天下奇泉,几十万亩森林为代价。合阳县政府在支持黄河禹潼河段泥沙治理的前提下,也以公文的形式向国家有关部委、“黄委”表达了他们对试验工程选址洽川湿地的反对意见。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在对此次放淤表达意见时提出,在中淤河段分段放淤治理黄河泥沙,不是一个百年大计的根治方案,降低潼关高程是短期行为,工程贯穿黄河湿地核心区,“选址及论证须慎之又慎。”这种关系到重大工程的先行点试验,却遭到强烈反对。这也使得后续工程禹潼河段泥沙治理进退两难,使得整个系统工程进展陷于僵局。

    二、大自然的报应规律

    长河大江,因为地形地貌关系,在其流域的某一地段,当发洪水时。大水溢堤,洪水泛滥,洪水漫冲使农田变成湖泊,变成洼滩湿地,甚至冲走村庄家园,使得当时乃至以后的数年农业种植业失收,同时。也改变了该河段流域的生态环境,有关产业也因此改变。一是该河段有较大的蓄水区,提高了调节旱涝的能力,支持了附近尤其是下游未受损农田旱涝保收和丰收;二是在内地陆域增加了水面积,有效地调节和改善气候环境,有利于周边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三是湖泊水域生长了鱼虾等水产品,洼地滩涂长出了水生经济植物,如莲藕、芦苇、水笋、菱角等,其产值收益不低,甚至高于种植业。所以,在长江中游的两湖,赣北和苏皖,形成了长江流域富饶的鱼米之乡。黄河流域陕西八百里秦川。也比河南富饶,这都是因为水流在此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即洪水泛滥之后所形成的富饶地区,也是因大水灾害对该地区造成短期损失之后而有了长期回报。这也可看成大自然的报应规律。对于自然形成的滩区湿地的功能效用,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价,不能轻易地拒绝和破坏大自然所赐予的善意回报。

    三、治水方向的变化

    利用山川地貌筑库蓄水防旱,疏通河道速排防涝,这是早期确立并形成传统的治水方向。随着山区有筑水库条件的资源渐趋用完,转向河流中间建水利枢纽蓄水,建成河道水库,这是近年发展开发的新趋势。不单利用了河流的排洪水功能,还开发其蓄水功能,其实质是增加河水在河段陆域滞留的时间。当然,因河流不同。季节不同,河水在陆域滞留时间的长短的后果也不—样。在水量充足,常常泛滥的河流,或者发洪水季节,滞留时间长,危害大,就希望它不滞留,就要疏畅河道。让水尽快流入大海,但这种情况渐趋少发。而更多的情况是,河水稀缺的多,旱患的时间长,水渐变成稀缺和珍贵的资源,所以就希望河水流经的陆域,能有更长时间的滞留,不让它过于通畅而匆匆流过,可为沿岸人们尽量利用,以便发挥更大的功能效益。就黄河而言,多发洪水灾害,成为洪水泛滥的年代似乎基本已经过去,更多的情况是多年出现多次断流,黄河水也变成了珍贵资源。治理的目标和洪泛时期就应有所不同,用疏导畅流而缩短其滞留时间,让河水匆匆流过,在洪泛不成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只能增加旱害时间。河流水利的治理,不仅是疏通畅

    流,而且要阻流蓄水防旱,还要滞留水源以便在当地发挥更大的效益。这是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而建立和发展的治水科学观,否则,会变成增害减利。

    四、治河治水的目标变化和功能效用标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曾排在“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一至第二位,为农业服务,几乎成为治河治水的唯一目标。这在农业社会,以粮为纲的时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形势变了,仍然沿用原来的思路来确定治理目标和制定规划,就值得质疑和商榷了。治理目标除了服务农业,从水的角度服务城乡人民生活需要之外,还要考虑生态建设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比传统的目标内容扩大了,因此,衡量标准也应该有所变化和扩大,需统筹兼顾,顾及全面。决策和规划要突破部门局限,倾听和吸纳部门之外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规划和决策的科学化。

    五、应对洪涝灾害的新设想

    上述的基调是防旱重于防涝,这就和疏道畅流形成对立观点。但如果遇到洪涝该如何应对,如何预防,我们不妨超越传统惯性思维而大胆设想:一是增道分流,在黄河下游增修一个出海口;二是加强防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众所周知,华北平原的大片农田,是依赖抽地下水灌溉的,说明该平原地下空隙、潜流相当大,起到一个地下水库的作用。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抽取地下水也随之增多,使得地下水位日益降低,许多地方打机井要深入到地下几十米把地下水抽上来。但地下水有一定限量,因此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危情。虽然好多地方会在雨季回灌补充,也只得依靠自然水源来进行,自然水源如果没有或不足,仍难解水竭危情的隐忧。加强防旱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建立长距离的水渠水管,把黄河水引到华北平原回灌地下。对于地势的落差,还需建一级或多级提水的高大水塔,在洪涝时抽水,通过水渠或水管,把水引到华北平原回灌地下,以发挥地下水库的蓄水功能。同时,在黄河洪涝时期,给河水预设了去路。这样就能把黄河的防涝和华北平原的防旱结合起来,解除华北平原缺水遭受旱害的威胁,把它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按此设想的防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须建成水位能够提升40~50M的高大水塔,引水能够延伸出400~500KM距离的范围。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定向引水华北某些地区的盐碱地,引申黄河水,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以提高其生产能力。以上措施,加上已建成的小浪底、三门峡等枢纽设施的调控,以及利用现有使捷的通讯条件,组织流域水库网错峰排洪,以便有效减低堤防压力,有效调控,一般的大水洪涝完全能够对付。万一遇到100~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现有设施对付不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更大的设想,划定洪泛区,让洪水漫流漫冲,让洪水在豫、冀、鲁等地冲出一个两湖地貌来,在华北地区造出一个湖泊洼滩湿地的水网地区,促进当地生态和区域小气候的根本改观,让长江流域鱼米之乡回转北归。这是对国土资源的战略大改造,对河流陆域的重新安排。这和古代水灾后所形成的地形地貌有所不同,区别是:一是有下雨降水量和水流量流向的预测预报;二是有一定的水利设施,可以定向引导和调控;三是城乡的住宅楼房建设已经比较牢固,提高了抗水灾的能力;四是在水灾地区居民躲逃迁徙的机动性大,避灾能力增强;五是政府组织的帮扶和社会救助,可把洪灾损失降低,并可把它转化成为利益,这种利益就是,把工业、化工等污染大地、长久累积的污毒来个大清洗、大涤荡、大扫除,才能促使大地“脱胎换骨”后生态重建。虽然短期内会造成水灾损失,但是着眼长期,能够换来一个更好的有清新环境的崭新世界,让自然调节的报应规律给予补偿。

    六、河沙的开发利用

    在纯农业耕作时期,经济落后,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来沙不断增加,充斥河道,河沙变成了河道祸害。兴修水利治河,必先治沙,处理沙子是治河的重要内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同时重视生态建设,刹住了水土流失,河流上游来沙日益减少。在对河沙的开发利用上,由于城乡建设用沙数量巨大,而且从河道取沙方便水运外运,运输成本低。河沙免费自由开采,造就了不少采运河沙的富裕户、经济暴发户。同时,也造成有些地方的河流来沙少而开采多,失去平衡,甚至开采过度而威胁河堤安全,也有些地方因沙子稀缺,价值升高甚至比水泥还要昂贵。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发展和蔓延,河沙渐成珍贵自然资源。因此,对于河沙的治理和规划,如果把它当成了包袱,搬来搬去乱折腾,既徒耗了国家的人力财力,又糟蹋毁损优良的生态资源。河沙等天然沙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再生周期极其漫长。广东供应港澳建设所需的沙子,是一种很好的出口物资,创收了不菲的外汇收入,例如,香港迪士尼和九号货柜工程填海项目开工,中环和落马洲填海项目开工等,港澳台地区对内地天然沙的需求依然旺盛。仅2002年1~11月广东口岸出口天然沙(河沙、海沙)3386万吨。如能改变观念,用向前看的眼光规划建设,在目前治河治沙排水并非应急的情况下,不必急于搬运移位,让它继续留存河道。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发展水运外运到较远的地方,作为建筑材料,有利于发展经济。也可作为改土材料、填地材料、铺路材料等等,或许会因沙子外运扣除运费成本后难以盈利,即使如此,也会促进包括运输业在内的物流行业发展,可创造不少就业岗位,这与2009年我国将物流业列为重点振兴行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就算暂时开发不了,将它留作维护河道平衡的储备材料也有好处,因为在河道下游的某些经济发达城市和乡镇地区,建设用沙多会致使某些河段开采河沙过度造成失衡,上游某些河段有多余河沙储备,通过河水冲流到下游补充,以维护河道平衡。也可让它随河水冲出河口填海,作为延伸冲积平原的物料来源。上述各方面的考虑,都比搬运折腾有利,无为胜有为,何乐而不为。

    总之,治河治沙,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好规划,才能作出利国利民的最佳选择。

    七、治沙治水规划方案的社会经济学研究

    黄河治沙要填合阳的湿地洼滩所引发的争议,双方所提观点,均有相当充分的理由,但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如要打官司,可求得一个判决,那也只能按照判决者的认识水平来断输赢,欠缺比较坚实的理论依据做基础。这种理论基础,就是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社会经济学把重大的社会问题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厘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单是直接因素利害得失的经济关系,而且把间接因素如生态、环保等因素也纳入进行分析;不单是现实的利害得失,还需分析潜在的利害得失;不单是定性的论证,还须把它转成量化的经济数据,才可加减综合,才有可比性。对于工程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则要讲究科学配置,合理分配,对于工程的社会经济成本如环境生态等因素所造成的损害,要讲究合理分摊和补偿。对此,以往一般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和规划,多由部门作出,因存在某些局限以及部门因素的影响。难免不存偏颇。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方面,其研究考核计算的经济指标,大多是现实和直接的。而对于不可或缺的环境、生态方面的利害得失,是排除不了的社会经济成本,因其较难计量而未列入,有列入者则是定性描述,简语带过,成了可行性研究的不到位和缺陷,因此,影响其可信度和权威性。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对某些地方、某些方面产生伤害,造成损失。这也许对大规模的工程项目来说,是局部的和微不足道的,不会影响其全局的重大政绩,但对于受损方来说,则可能会伤筋动骨,是整体的和全局的。恰似九个手指相对于一个手指来说,为了大多数、全局的利益,牺牲少数、局部的利益是值得的。但一个手指的伤残,也会危及整个身体,变成了残疾人。现今的许多上访事件,大多与历史上的工程积弊遗案有关,是明显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在讲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认真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规划和实施,力求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靠拢,力戒单用行政权力,简单粗暴、急于求成,斥拒科学的方法致使历史的憾事重演。

    推荐访问:合阳 治沙 黄河 湿地 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