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作曲硕士研究生民族风格创作意识的培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5 23:45:02 点击:

    【摘要】民族风格创作意识的培养,是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作为广西最高的艺术学府,广西艺术学院作曲学科充分利用广西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依托本学科最新技术和理念,倡导特色办学理念,将广西的民歌、戏曲、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继承与创新纳入教学体系之中,通过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实现提升学生创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为其他民族高校的作曲研究生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关键词】作曲硕士;教学;民族风格;本土意识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与作曲专业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作品创作,除了对技术含量有更高要求之外,对作品所呈现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也提出了新的高度。

    作为民族地区的艺术学府,广西艺术学院于1990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多年的作曲专业研究生办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了“充分利用广西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依托本学科最新技术和理念,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作曲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体系”作为作曲学科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将特色办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创作等各方面,教学及学术的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广西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教学团队有意识地将民族特色理念纳入创作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创作中的本土意识,将民族审美融入创作观念当中,将“民族性、时代感、技术与艺术、神形兼备”等技术指标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审美准则。

    在教学过程中,导师团队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积极拓宽实践平台,不断总结教学与创作教训及经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作曲人才的培养道路,为其他民族高校的作曲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一、对广西民族音乐的认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语言在这里交织、融合,构筑起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空间。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赶坡、侗族的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这些活动中展现出的民歌、戏曲、器乐等音乐文化形式多样,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作为广西最高的艺术学府,广西艺术学院作曲师生十分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将其视为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习和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并自觉运用到创作中,是该校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一)民歌

    广西素有“歌海”美誉,民歌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仅《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就收集了各民族不同曲调的民歌达3000多种。这些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各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生产劳动中的渔猎采集、开山挖地、农事耕作、伐木造屋、筑路架桥,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尊老爱幼、人际交往、迎来送往、娱乐嬉戏,人生礼俗中的生男育女、成年仪典、婚恋嫁娶、添粮补寿、丧葬祭祀,甚至本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日常的生产生活知识、调解民间纠纷、判断是非曲直等,也都以歌代言。”

    广西的民歌大都属于山歌,尤其是壮族的山歌十分丰富,较流行的有“北路山歌”“下甲山歌”“嘹歌”“古美山歌”“五字腔”等。其中,高腔山歌由于多在旷野演唱,从而形成了旋律奔放高亢,节奏自由,气息悠长等特征。

    除了山歌以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广西很多少数民族的古歌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意义。壮、侗、毛南、仫佬、水、瑶、苗、彝、仡佬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古歌。其中的典型代表即壮族的创世古歌《布洛陀》,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彝族叙事长歌《昆仑歌》《金竹生彝王》《金竹情》《开田插秧》《彝家造铜鼓》等。

    在浩如烟海的民歌资源中,广西的多声部民歌犹如歌海中璀璨的明珠,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特色鲜明的多声部音乐元素,大大拓宽了人们对中国民族和声的认知,也为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戏曲

    广西的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具有浓厚的八桂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广西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一定要熟悉广西四大地方戏:桂剧、壮剧、邕剧、桂南采茶戏。还要对彩调、鱼鼓、侗戏、牛娘戏、苗戏、师公戏、丝弦戏等剧种有所了解。

    众所周知,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是历经沧桑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在作曲研究生教学中,除了研究广西地方戏曲的艺术特点之外,也要了解戏曲中折射出的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水平、道德习俗、精神情感、生活面貌等。从大的方面来说,在研究中要明确地方戏曲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艺术价值、语言价值等;从细节来说,要对戏曲中的唱腔、角色、衬词、伴奏乐器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其中的艺术规律和个性特点。

    (三)器乐

    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群众不但能歌善舞,还精于吹拉弹唱,乐器和器乐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各民族的乐器及器乐具有优秀的传统,蕴含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婚娶庆典、红白喜事、风俗节日活动中,乐器演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据专家考证,广西十二个民族均有自己代表性的乐器,现在仍然流布于广西境内的民族乐器约有百余种之多。如壮族的铜鼓、骨胡、土胡、葫芦胡、天琴;京族的独弦琴;侗族的侗琵琶;仡佬族的角胡等乐器,至今还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广为使用。

    广西民族民间器乐,除了独奏、重奏形式外,合奏曲种类也十分丰富,如芦笙乐、锣鼓乐、丝竹乐、吹打乐等,在這其中,广西“八音”尤为盛行,是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与民歌相比,广西民间乐器和器乐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广西艺术学院作曲专业师生们十分重视这块艺术宝藏,一直深入研究,为民间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价值的准确认知,使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独具特色的体系与格局。在这个体系中,学生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西方作曲技术,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吸收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养分,充分发挥地域、地缘优势,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美的、闪光的东西,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创作中,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二、民族风格创作意识的培养途径

    对于音乐创作来说,民族风格创作意识是作曲家在其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精华和主体意识,反映着个人的艺术个性和精神特质,是思想成熟和深刻的体现。正如大家熟知的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曲家的民族风格创作意识、作品的民族性,对一部音乐作品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高等学校音乐创作教学的一项使命,对于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更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而这一任务的落实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作为基础,加上明确的教学目标、可行的培养途径、完善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目的。以下是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举措,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对于作曲专业研究生民族风格创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主动学习和研究广西民族民间音乐

    学生入学伊始,导师会对学生所掌握的民歌情况进行了解,并鼓励学生学唱家乡的民歌,让他们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对民间音乐进行感知,使其旋律及韵味深入内心,形成一种音乐的“母语”。实践证明,此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了民族自豪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自觉,会在创作中挥发、发酵,使作品的民族风格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田野采风是广西艺术学院一直秉承的特色教学模式,从建院初期,学院师生就开始进行田野采风活动,收录和抢救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田野采风,学院在广西区内建立了多个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基地。通过田野采风,作曲师生们在实践中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共同生活,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这一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深入生活,使民族音乐在原生的状态下更加全面的展现其魅力,为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院派学生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除了田野采风外,学校还经常采取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近距离感受到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作为特色教学的主要内容,民间艺人进课堂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本土意识的培养

    当今社会,全球性的文化流动,在产生世界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思考和重视。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也是作者主体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导学生用本土意识去思考创作,对提升作品内涵与深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有些学生对本土意识理解不够到位,认识比较模糊和抽象,导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表现途径来培养写作的本土意识。举例来说,让学生选择本土的历史题材、民间传说、民族风情、自然景观等作为创作题材,会比较容易寻找到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基调,然后再逐步引导他们向创作的核心意识去靠拢。此外,利用本土音乐的音调、节奏、多声部的和声等元素,作为作品的细胞因子,逐步构建出作品的全貌;加入特有民族乐器,为作品增添民族色彩。以上种种,都是培养本土创作意识,形成作品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方法。总而言之,本土意识不是一种凭空想象的东西,学生只有亲身了解本土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才能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

    (三)着力打造特色实践平台

    在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实践平台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艺术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艺术展演的平台,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和创作成果。近年来,学校为作曲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创作实践平台有:“广艺新歌”“艺苑杯”作曲比赛、“乐坛新秀”作曲比赛、“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等,有效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里尤为一提的是“中国—东盟音乐周”,该音乐节已成为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是中国三个重要的音乐交流平台之一。依靠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地缘优势,举办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以民族性、探索性、學术性为主要目标,不限国籍,不限年龄,为乐曲的创作开辟了一个高规格的实践舞台,极大地激发了本校学生民族音乐创作的热情。

    (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作曲研究生教学中,笔者经常拿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句名言来讲解创作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对于民族音乐素材,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当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时,就要“出乎其外”,站得更高,立意更远,要有创新意识,才能写出气韵不凡的作品。民族风格创作意识,实质也属于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范畴,扼要地说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保护是为了传承,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繁荣,繁荣是为了弘扬,弘扬是为了复新。”

    我国的专业音乐创作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够保证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薪火相传,才能够让中国的新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生根发芽,荫庇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及创作,抓住了民族音乐的本质特征并对其进行创新,使之拥有更为纵深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相信得天独厚的民族生态环境,多民族的音乐养分,能够为该校师生们的音乐创作提供无限的生长资源。

    参考文献

    [1]覃彩銮.试论壮族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J].学术论坛,1999(06).

    [2]廖明君,陆晓芹.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少数民族歌谣文化通览[N].广西日报,2011-8-10.

    [3]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4]周建华.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创新——音乐剧<桂林故事>旋律特征分析[J].艺海,2013(12).

    作者简介:吕军辉(1972—),男,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作曲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推荐访问:硕士研究生 作曲 创作 意识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