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必修二第一单元训练(一)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5 17:10:06 点击: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 《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2. 《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刀,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广泛出现是在()

    A. 春秋 B. 西周 C. 战国 D. 西汉

    3.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 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 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 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 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4. 《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5. 《齐民要术》中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5、6月中穰种,7、8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A. 强调农作物的 适时耕种 B. 注重兴修水利

    C. 重视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 D. 因地种植

    6. 《新唐书卷54·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7.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D. ③②④①

    9.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B. 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

    C. 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

    D. 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0.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1.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 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12. 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A. 白银 B. 棉布 C. 丝绸 D. 鸦片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 (27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何突出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4分)

    (2)上述两段文字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4)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14.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

    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量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12分)

    (湖北省实验中学 林 歆)

    推荐访问:必修 单元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