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茅山丘陵地区“乔—灌—草”生态茶园效应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5 15:35:38 点击:

    摘要 对“乔—灌—草”生态茶园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乔—灌—草”立体复合栽培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茶树生长和优质高产。详细介绍了“乔—灌—草”立体复合种植技术,以期促进该模式在茅山丘陵地区的推广。

    关键词 乔—灌—草模式;生态茶园;效应;茅山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0-0218-01

    茶叶的产量与品质均有赖于茶园的生态环境。茅山丘陵地区由于海拔较低(50~100m),水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优质茶生产的最佳生态条件。2000年以来,张庙茶场、高庙茶场等茶园在茶叶生产上,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采用“乔—灌—草”立体复合栽培方式,改善了茶园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增加了茶园的生物种群数量,使茶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形成了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达到了优质高产目的。

    1“乔—灌—草” 生态茶园效应分析

    1.1绿化美化效应

    采用“乔—灌—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林木栽植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植物结构一般控制为乔木(含竹类)与花灌木的比例为3∶1,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为3∶1,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为8∶1,地被草坪覆盖率达85%以上,主要树种有垂柳、银杏、碧桃、梅花、紫薇、玉兰、桂花、杜鹃、马褂木、香樟、观赏竹等形体优美或花朵艳丽的树种。体现了生态茶园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具有较强的观光农业发展潜力。

    1.2生态互补效应

    采用“乔—灌—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茶园在垂直结构上,可形成2个或2个以上物种组分的生态位,如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和少量花灌木—灌木,形成“乔—灌”2层结构,或“树木—茶树—豆科绿肥作物”的“乔—灌—草”3层结构。这样可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乔木可遮30%~35%的烈日照射,弱光使茶树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和全叶变薄,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比值大,叶质柔嫩,持嫩性强,茶叶品质显著改善。在茶园下层形成茶—草2层结构,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分,且能提高幼龄茶苗成活率。这样做不仅对茶园起到保水、保土、保肥、增加有机质、调节地表温度和消灭杂草的作用,而且为生物群落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1.3抑制有害生物

    茶园内间作银杏、桂花、广玉兰等高杆乔木,为茶叶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害虫天敌提供居所,为搞好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由于高杆乔木树冠对茶树的屏障作用,也明显减轻了病虫害,有效控制和减少茶园的用药量,降低了茶叶“农残”,利于生产出符合卫生质量要求的茶叶。

    1.4增强抗灾能力

    茶树是耐阴作物,光合作用饱和点较低,夏秋季强烈日照伴随干旱,往往会使茶树受害减产,甚至枯死;在冬季,低温寒风又会使茶树发生冻害,轻则枝叶枯焦,重则冻死。多层结构的“乔—灌—草”群落,对微气候的改善效应明显,尤其对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改善作用显著,对于调节太阳辐射等也起着良好的作用。林木形成天然隔离带,还净化茶园空气,增加了平行风速,改善了田间小气候,能降低倒春寒对早发茶叶的危害程度。

    1.5提高土壤肥力

    在茶垄之间套种具有固氮作用的三叶草,草产量达到22.5 t/hm2以上,营造了“海绵田”。近年推出“茶园养鸡、以鸡育茶、鸡茶共生”的种养生态新模式,茶树体矮,荫蔽性好,有利于鸡群栖息和捕食;茶毛虫、茶刺蛾、细蛾、谷蛾、网蝽等多种害虫都是鸡群的好饲料;鸡啄、爪抓还能有效控制茶园内杂草;鸡粪可对茶园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地力。

    2茶园“乔—灌—草”立体复合种植技术

    2.1选择茶园

    生态茶园必须选择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远郊或山区。大气、水、土壤等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标准。要求茶园及其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生产用水、灌溉用水不得有污染物。茶园土壤中各元素处于正常值范围内,茶园及其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并未受到污染,土壤中无农药残留。

    2.2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必须注意适应当地茶类生产的需要,同时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良种,这是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基础。

    2.3树种的选择

    茶园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应与茶树基本一致,并在生物学上与茶树互生互利,或对茶树有利而对间作树种无害,以避免竞争和相克。应选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具体可选择适宜本地栽种的、枝叶疏密适中的速生优质果树、经济树种,如银杏、碧桃、梅花、紫薇、玉兰、桂花、杜鹃、马褂木、香樟、观赏竹等。

    2.4合理配置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多维空间的位置,在以茶为主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可以组合成乔灌2层结构,即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灌木);乔灌草3层结构,即树木—茶树—矮杆绿肥作物。要注意在水平结构上不能过度遮荫,以防光照不足造成茶树减产,降低效益。合理配置生态位使光能得到2~3次利用,土壤营养也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节下层茶树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当间作树种的树冠过大、根系庞大、对茶树产生影响时,要及时对间作树木地上部分适当修枝。根据调查,间作树木株行距6m×8m排列为好,树木的郁闭度控制在0.3~0.5为宜。这样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保持一定的遮荫面积。

    2.5间作配置方式

    (1)银杏—茶树复合型。三年生嫁接苗每隔5~6行茶树间作1行,株行距9m×6m,在常规茶园中,隔5行茶树栽1行树木,栽树180~225棵/hm2

    (2)广玉兰—茶树复合型。株行距10.5m×8.0m,在常规茶园中,隔6行茶树栽1行树木,栽树90~120棵/hm2

    (3)红枫—茶树复合型。株行距9m×6m,在常规茶园中,隔5行茶树栽1行树木,栽树180~225棵/hm2

    (4)紫花木莲、桂花—茶树复合型。株行距9m×6m,在常规茶园中,隔5行茶树栽1行树木,栽树180~225棵/hm2

    2.6土壤管理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对树木周围的茶树要多施肥,以满足两树种的共同需要。严格控制无机肥的使用,鼓励使用生物活性肥料;同时,还可通过养殖蚯蚓来增肥,并可改良土壤结构。生产茶园中杂草应结合耕锄予以清除,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覆盖免耕技术,冬季铺草与施有机肥相结合,是实现茶园免耕的可行途径,是生态茶园经常性的重要技术措施。茶园冬季铺草不仅可以防寒、防旱、防杂草,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为有益昆虫提供栖息场所,使茶园生态接近自然。幼龄茶园中铺草或轮种绿肥,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2.7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结合农艺措施不仅可以兼防病虫害,还能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危害。例如修剪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趋嫩性强的病虫。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防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苏云金杆菌防治茶毛虫、刺蛾、尺蠖类,赤眼蜂、茶园天敌蜘蛛也能对部分虫害起到有效防治作用。

    (3)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和黑光灯进行诱杀,但必须避开益虫高峰期。

    推荐访问:茅山 茶园 丘陵 效应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