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个人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5 05:00:12 点击:

    摘要:本文基于理财产品的相关定义,提出并分析了影响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的外部及内部影响因素。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在2013年到2014年3月8日前实现收益的600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理财持有期限与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理财风险及起始金额与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理财客户

    一、引言

    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 B 计划第一期”到现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已经发展了整整十年。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在2013年共同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显示,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目前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且理财产品每年都能达到正收益。建设银行的官网显示,211家商业银行在2013年共发行了4.3万余款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规模约达28.8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51.6%和33.8%。个人理财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十年的时间,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满足于传统的储蓄业务而开始相对理性地选择购买个人理财产品,这体现出了消费者对高收益率的追逐。支付宝在2013年6月份正式推出的余额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数据显示,在仅仅18天内,余额宝的用户数就达到了251.56万户,累计转入资金规模突破了66亿元。在2013年1月份,余额宝的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而截至2014年2月27日,余额宝的用户量已突破8100万户。推动这一切的除了有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及购买的低要求,也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度超越6.7%的超高收益率。

    而在2013年,银监会却间接地提醒消费者要全面地看待收益率问题并加强了银监会对理财市场的规范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例如,从2013年6月中旬开始,银监会正式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未进行报告和登记的理财产品是不能发售的。在2013年8月30日,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形成了“行为准则”的八项禁止性规定,其中三点为:不得在营销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以任何方式隐瞒风险、夸大收益;不得在格式合同和协议文本中出现误导、欺诈等侵害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不得主动提供与银行业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此,身为理性消费者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关于个人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的知识,通过分析影响到期收益率的因素了解自身需求并做出最优的个人理财产品选择。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正如姜晓兵等(2007)认为的,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缺乏特色,没有实际吸引力。在消费者充分了解到期收益率和其影响因素后,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对理财产品进行创新。本文通过研究影响到期收益率的多个因素,帮助各大银行的理财客户或潜在理财客户更加了解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问题。

    二、理论分析

    (一)基本概念及分类

    1. 理财产品的分类及个人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可以根据不同的要素进行分类。根据理财标价币种的不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和双币理财产品。为了让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选取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进行深入研究。按照本金的情况,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型产品和非保本型产品。如今,由于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这种类型的个人理财产品也越来越普及。根据收益类型的不同,理财产品也可分为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非保证收益型自身也可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我国的理财市场不只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其中还包括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且理财产品除了有面向个人的,还有面向机构组织和全体投资者的,但本文只研究商业银行所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个人理财最早在瑞士出现,之后在美国普及,如今在中国迅猛成长。本文采用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义是周漩(2005)提出的,即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状况及投资需求等,利用自身的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较为合理的理财方案、投资组合建议和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使客户的资产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以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需求的产品。

    2. 收益率及其分类

    徐妍(2013)认为,投资理财产品管理运作产生的收入扣除各种管理费用费用后为理财投资净收益,该收益在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中应分配给投资者,一般情况下所谓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指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分为到期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资者在持有理财产品的一段时间内实际上所获得的收益率,而预期收益率则是指持有的理财产品在未来可能获得的各种收益率的平均值,是银行产品说明书上写明的收益率。这两种收益率都是通过年化收益率呈现的(把当前收益率,如月收益率、周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

    (二)提出假设

    关于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杨轶雯(2008)认为有理财币种、理财期限、发行银行的信用级别、发行地区、理财币种、挂钩资产、投资方向、委托金额、付息周期、计息方式、本金保证情况、是否可提前终止和质押。辛荣(2008)认为,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有收益计算方式、理财期限、发行银行的信用级别、本金保证情况。胡灿(2013)认为,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有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经济发展水平、证券市场发展、期限、银行信用级别等其他因素。徐妍(2013)则将其分为宏观因素(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和微观因素(风险性因素、盈利性因素等)两大方面。宏观因素也就是本文的外部因素,很难进行实证分析,且不易被消费者感知。因此,本文除了研究影响理财产品到期的外部因素,还着重研究了自身因素。

    1. 外部因素

    (1)利率。利率政策是政府为了干预经济,通过变动利率的办法来影响消费,间接调节通货膨胀或紧缩的一种手段。其实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来说,基准利率是一个确定理财收益率的重要指标,见表1。

    首先可以先做一个关于银行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比较。两者在投资的三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是收益性的不同。对于定期储蓄来说,银行存款的收益率是既定的;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是不能够确定的(除了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二是流动性的不同。储蓄存款流动性相对较强,可以随时取出,虽然利息就只能变为当期的活期利率;而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比较差,根据说明书,投资后就不能再随意取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一般规定投资者是不具有提前终止权的)。三是风险性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要根据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决定,虽然保证收益型的个人理财产品风险性会相对较小,但非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则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说,定期存款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2)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及总资产。光大银行和工商银行虽然在2013年的每支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收益率,但是这也并不能代表每次这些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真正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在这一方面,银行的规模或自身的信用级别也会影响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而用来评定规模或自身信用级别的方法可以是对资产规模及对银行流动性的估计,如表2、表3所示。

    结合利率及上文提到的两家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和总资产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工商银行的总资产比光大银行多出一位数,但是光大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却比工商银行要大。因此,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要求来进行选择。

    2. 理财产品的自身因素

    (1)持有产品的期限。按照持有理财产品的期限可以将理财产品分为超短期理财产品、短期理财产品、期理财产品和长期理财产品,分别为1个月以内,1~12个月,1~2年和2年以上为期限。目前,各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竞争十分紧张激烈,而产品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林榕辉和郑泽星经过分析后发现,人民币理财产品如果需要创新,就可以考虑减短或延长理财期限。而在2013年,短期理财产品则显得愈发重要了。根据Wind给出的数据,2013年1~3个月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总共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60%,3~6个月的理财产品占比22%,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比例仅有4.23%,长达1年的更是只有1%。根据数据显示, 2013年6个月以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占比已经达到了82%,这可以看作个人理财产品在2013年的不同与创新。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6个月以内的个人理财产品。

    一般而言,理财产品的持有期限越短,银行违约的可能性越小,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因此持有期限越短,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越低。而持有期限越长,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及资金的流动性受到的限制,资金的不确定性也就随之增强,因而银行会以较高的收益率作为补偿。

    据此,提出假设a:人民币理财产品持有期限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2)理财产品的风险。易军(2007)将个人理财业务的大框定为四个方面,分别为法律风险、商誉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及从业人员的操作风险。基于这些风险,光大银行和工商银行一致地将风险分为了五个等级。其中,光大银行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工商银行分为很低、较低、适中、较高和高。虽然有些风险等级用了不同的名称,但意思却没什么区别。而银行推介理财产品时,也会根据客户不同的类型(如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进取型)对理财产品做出取舍。例如,风险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则不适合保守型和稳健型这种理财客户。显而易见,对于风险性越大的理财产品,银行会面向特定客户群并给出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据此,提出假设b: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风险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3)理财产品起始金额。理财产品起始金额是指可以购买理财产品的最低金额。提高起始金额则意味着银行提高了理财门槛,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来吸引一些持有资金数目较大的用户。而让这些持有一定资金的个人用户能够积极购买理财产品来满足银行对募集资金的需求,银行往往会提供更高的收益率。

    据此,提出假设c: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起始金额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4)理财产品类型。上文已经介绍三种较为常见的理财产品分类方式。既然本文已经选取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进行分析,且光大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官网同时都提供了按照收益类型来细分个人理财产品的方式。因此,本文将采用收益类型来区分个人理财产品的类型。根据收益类型的不同,理财产品可分为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7日,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共发行了4274支,占总发行量的10.66%;保本浮动型占比为19.60%;非保本浮动型的27962支理财产品则占比69.74%。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本文按照理财产品的类型对相关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三、实证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的两个研究对象是全国商业银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于1984年成立的资产规模最大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一。而中国光大银行则是1992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国有控股并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本文关于两家银行的数据均取自于中国光大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官网对各自个人理财产品的披露信息。在此基础上,选择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的数据时间节点为2013年到2014年3月8日之前实现收益的6个月以下的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在第一次进行汇总后,由于工商银行的某些产品信息不完全,本文又借助了来自银率网、和讯网、金融界等的网上数据,筛掉了少部分实在无法获得完整信息的个人理财产品。通过汇总发现,光大银行在网上披露的关于2013年6月之前发行的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信息并不完整,所以关于光大银行所收集到的数据远远小于工商银行的数据。本文最终获得了光大银行的113组数据和工商银行的487组数据,合计600组数据。综上所述,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本文将选取理财产品持有期限、理财产品的风险和起购金额作为自变量。

    (二)变量确定

    本研究选取的变量见表4。

    (三)模型

    综上所述,本节的回归模型为

    Return=a+b×period+c×risk+d×money +σ (1)

    其中,a为常数,b为l理财期限的系数,c为理财产品风险的系数,d为起购金额的系数,而σ是整个回归模型的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PSS17.0 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变量

    通过表5和表6的对比,中国工商银行的总体平均收益率并不如中国光大银行的高,而且两家商业银行收益率的浮动大致相同。此外,光大银行的平均风险要低于工商银行。就这些而言,中国光大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是更值得消费者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把理财期限利用的相对淋漓尽致,且对起始金额的要求不那么高。有了这样的条件就可以给更多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其中不排除样本量的影响所造成的偏差。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7可以发现,选取的三个影响个人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的因素之间,只有起始金额和理财产品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这是由于能够承受较高起始金额的客户可算作进取型客户。对于这类人群来说,他们所承担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人,这是与事实相符的。

    (三)估计结果

    由表8可知,回归模型在 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 F 检验,所以以接受此回归模型。根据上表中的系数,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预期收益率的模型为

    return=4.204-0.691×period+0.317×risk+0.002×money

    还可以发现,除了假设a没有得到验证,其余的两个假设均得到验证,具体如下。

    一是理财持有期限与到期收益率成负相关关系。这与之前很多调查者得到的结论和人们的认知不符。但实际上,本篇文章所选择的样本为理财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如今,这种短期理财已经成为了理财产品的创新模式,那么高收益率也许就是吸引客户资金引入的最佳办法。当理财持有期限(天数/365)增加1时,实际收益率就会下降0.691个百分点。

    二是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这与预期一致。当风险每增加一个等级时,到期收益率就会增加 0.317 个百分点。

    三是起始金额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这与预期一致。起始金额高出一万元,相当于到期收益率会高出0.002个百分点。

    (四)稳健性检验

    可以根据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不同类型(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及非保本浮动型理财)对实证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由于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的收集数量小于30款,因此本文只考虑在2013年比较“火热”的保本浮动收益型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见表9和表10。

    在中国光大银行的官网上没有查到关于2013年发行的有关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任何理财产品,且中国工商银行所发行的保本浮动型的理财产品在风险等上保持1,因此不能表示相关性。

    关于假设,无论是非保本浮动型还是保本浮动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得出的结论都能够证明上文的实证分析。

    一是非保本浮动型和保本浮动型的理财产品持有期限与到期收益率成负相关关系。

    二是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三是非保本浮动型和保本浮动型的理财产品起始金额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的持有期限与到期收益率成负相关关系;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理财产品起始金额与到期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且外部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期收益率。本文希望能够通过结论让理财客户和商业银行得到对于彼此有效的信息并得出想要的答案。

    (一)理财客户应该结合内外部因素共同分析收益率的问题

    大多时候,人们对理财产品信息的获得完全是通过理财说明书,这是局限性的一种体现。理财客户还应该分析当前政策所指定的利率情况,以所选择的商业银行资产状况及流动性等因素来进行最优的选择。例如,我国的利率并不是很高,因此银行的很多客户都会选择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果银行存款利率很低,就会影响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果利率上升,那么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机会成本就上升了。此外,如光大银行的流动比例很高,说明对资金的利用相对有效,这很容易产生高的到期收益率。因此,理财客户们应该仔细考虑这些内部因素以外的影响因素。同时,消费者也可采取本文对银行的分析方法去自己评估银行的信誉情况,除了总资产和流动比例,消费者也可以自己多查阅上市公司年报等相关有效信息。

    (二)理财客户应该充分且完全利用得到的有效信息

    由于理财期间,消费者们往往不能够单方面终止交易,理财客户一定要慎重地进行选择。有些时候,一些理财人员会用一些夸大的事实来误导理财客户,进而导致消费者的冲动购买。一直没有亏损不代表这次不会亏损,理财客户们一定要充分地利用风险,将理财持有期限、理财产品类型等在理财说明书上所呈现的信息积极地使用起来,而从一些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有时并不可靠。例如,某些网站上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实则没有排除管理费用,这时这种收益率叫做预期最高收益率,有时往往会导致理财客户高估了收益率,进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且消费者可以积极地利用理财产品持有期限这个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在2013年发行的6个月以下个人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理财产品期限的负相关关系,消费者应该抓住机会去寻找的低风险,短期限且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三)商业银行可积极进行理财客户的需求分析

    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都会用问卷来获得对消费者的需求或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如果消费者自身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以上关于影响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的内外部因素,银行所能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有效。因此,银行可以根据更加有形且具体的消费者需求去设计出他们量身定做的产品,真正实现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1]姜晓兵,罗剑朝,温小霓.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前景与策略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03).

    [2]周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3]徐妍.基于SEM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4]杨轶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5]辛荣.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8.

    [6]胡灿.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3.

    [7]林榕辉,郑泽星.人民币理财产品定价分析与产品创新[J].金融与经济,2007(03).

    [8]易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推荐访问:收益率 到期 个人理财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