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凝聚历史书写未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5 03:10:08 点击: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国粹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承办的“雕塑々业委员会20周年庆典暨2011中国雕塑年鉴展”,于2011年5月28日(周六)上午10:00在北京国粹苑降重开幕。

    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程前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重要领导包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联合国文化总署国际美术家联合总会会长张文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主任王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等人,韩美林、工熙民、陶如让、潘绍棠、吉信、孙家彬、刘政德等重要的老一辈艺术家也光临现场;以会长朱尚熹、常务副会长范伟民为代表的雕塑专业委员会领导团队,陆光正、王树文、王永庆、朱炳仁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各分会的领导,活动大力支持者北京国粹苑董事长黄文峰、董事局董事郑炳珍、总经理林汉文等人,以及美中商业协会会长Brian McElroy、伊州理工学院商学院院长Timothy Preheim、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侯令、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副理事长宋慰祖、《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设计》杂志主编李英杰、《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中外文化交流》杂志主编李胜先、北京宝禹江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等等来自文化、艺术、经济、传媒领域的关心雕塑行业发展的各界精英200余人都云集于此。

    现场活动包括: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回顾展、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艺术作品展、2011中国雕塑年鉴展、艺术家笔会、“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贡献奖”颁奖仪式、第三届雕塑专业委员会二次工作会议、“中国雕塑20年”对话节目等内容。活动不仅展示20年来中国雕塑行业的发展缩影,也展示了近两年内中国雕塑艺术的创作成就;不仅呈现雕塑家的雕塑创作,还呈现了他们在书法、绘画、摄影等其余艺术门类的艺术成就。

    纵览雕塑专业委员会20载,品读中国雕塑20年

    “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回顾展”主要以文献形式展示雕塑专业委员会20年来在雕塑理论建设和社会文化活动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展厅现场的40多块精心设计制作的展板,以翔灾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委员会历年来举办的各类论坛、大赛、展览、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有力地揭示了委员会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在展板附近展示的40余件雕塑,正是《雕塑》杂志历年来的封面作品,这些可圈可点的作品无疑也反映了中国当代雕塑人的创造进程。

    雕塑专业委员会创建于1991年3月20日,回顾20年的创业史,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也可谓生正逢时,机遇难得!白创办以来,委员会不断开拓进取,陆续创建了中国雕塑论坛、中国雕刻艺术节、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雕塑年鉴展、泛雕塑艺术展等品牌性活动,同时还开展了艺术出版、艺术采风考察、艺术培训等工作,在理论建设、传统雕刻传承发展、雕塑教育、前沿学术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宣传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实践和创新。除了注重雕塑领域前沿的学术建设,委员会还积极尝试将工艺美术资源转化为现当代艺术的创作资源,发挥艺术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作用,建构雕塑行业良性运行的生态链条。

    可以说,委员会的20年正是中国雕塑艺术在近20年发展的缩影。观赏这些丰厚的历史资料,观众亦可在此体味这段中国雕塑艺术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当代史。

    雕塑家跨界创作书画摄影,大师精品挥洒笔墨激情

    “跨界”这个词在今日已成时髦。跨界代表一种创造力的延伸与整合,代表新锐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如今,我们的雕塑家不仅在雕塑本身的创作上进行跨界实验,他们还在其他艺术门类实验技法,拓展想象,挥洒激情。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艺术作品展,展示了雕塑家在书法、国画、版画、油画、水粉、摄影、工艺美术等等艺术形式上的跨界创作。开幕式的同时,承办方还设置了现场笔会的环节,令到场观众得以一览艺术家们现场创作的风采。

    在这个展览里,数十位雕塑家展示了他们一百多件力作。钱绍武先生的书法雍容大气;韩美林先生的笔墨或激扬洒脱,或古拙如涂鸦,富有装饰性,而他的光影实验富有线条感,刻画出简洁完美的女人体;陶如让先生的汉隶刚柔相济,自成风骨;李维祀先生的书法脱胎自汉魏,雄健有力、富有雕塑感;王天任先生的书法稳健飘逸、富有体量感;朱尚熹的绘画运用超写实的手法,富有空间感,冷暖对比虽强烈却柔和;杨文会的焦墨山水用笔老辣、墨痕沉着、富有沧桑感;陈连富的摄影作品饱含油画感;翁剑青的油画用速写的方式刻画社会现实,用笔写意概括;徐国华的漆画色彩斑斓、泼洒恣肆;宋伟光的绘画采用工笔重彩的方式绘制在帆布上,构图有神秘感,色彩以青绿为基调,明度对比衍生空间;范伟民的摄影视角独特,构图个性,意蕴深刻;王小蕙的摄影对光线的把握非常到位,柔和唯美;殷小烽的水粉营造了梦幻狂野性的时空和人物;李学则画鹰几十年,简洁利落的数笔便勾勒出鹰击长空的矫健与野性……

    雕塑家的名称让大家对雕塑家的认识都局限在雕塑创作上。实际上,雕塑家自身并没有这样限制自己。艺术总是触类旁通的,跨界在今日更是理所当然!雕塑家的跨界创作,将他们对于空间、光影、色彩等等的理解注入到新的形式中,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而他们自身,也在多方面的探索中提升、强化着自己的综合艺术修养。他们跨界创作呈现出非功利性的自我升华。

    2011雕塑年鉴展,续写历史,再谱新篇

    中国雕塑年鉴展的举办与《中国雕塑年鉴》的出版休戚相关。由雕塑杂志社从2001年开始以每两年一版的频率汇编的《中国雕塑年鉴》,从2009年开始力行改革,在综合考量雕塑艺术发展现状后,编辑部重新设定了编撰体例,以学术与商业赞助相独立的操作方式,极大提高了收录内容的学术标准。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年鉴的学术水准、文化视野和社会影响,从2009年开始,每一次年鉴的出版都会配合一个展览和研讨,参展作品为收录在年鉴中的艺术家近两年新作。

    在此次年鉴展中,来自各个年龄阶段的雕塑家,拿出了能代表他们在2009、2010两年中创作方向和水准的作品。鲜艳诱惑的琉璃桃子、钢板彩绘的微缩景观、红卫兵主题的陶艺、如同古老乐器变形而来的漆艺作品、动态乖张的女人体、被锻敲出山水意向的七八十年代铝制用品、富有书法线条感的熔铜作品、七彩金锻造的体态妖娆的唐代仕女……2011中国雕塑年鉴展汇集了百余件雕塑精品。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年鉴展并没有为雕塑家提供参展经费,但是许多雕塑家都能够理解组委会的学术理想,坚定而默默地支持着组委会的工作。

    由于展览空间和经费的限制,参展作品的体量、数量及涵盖面并未能充分呈现年鉴中收录的作品。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现场感受到一种富有张力并自制的艺术氛围。随着近些年对“泛雕塑”展

    开的讨论,雕塑家们在材料的使用、艺术语言的表达、观念的拓展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面貌。他们的前沿实践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雕塑艺术的传统认识。而作为创作者,在力求创新的同时,许多人都开始自觉地反省自身的文化身份,他们并非过度地追求表面的眼球效应,而是沉淀下来,重新思考雕塑的本体问题,寻求保持并发展独立个性的行动方向。

    20周年贡献奖,表彰优秀人物及企业

    雕塑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跨越了新千年的前十年和后十年,雕塑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们,怀抱着艺术理想,脚踏着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学术与社会实践领域齐头并进,不仅各自走出多姿多彩的花样人生,也以中国雕塑艺术参与者、开拓者、见证者的多重身份书写着中国当代雕塑史。在即将举行的开幕式上,由雕塑专业委员会推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将颁发“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贡献奖”,表彰对雕塑行业作出积极贡献并且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委员会成员们,他们既包括艺术家、理论家,也包括雕塑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制造加工企业。

    受表彰的人物不仅包括钱绍武、韩美林、陶如让、潘绍棠等老一辈艺术家,还包括在学会工作、艺术理论、学术实践、公共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优秀艺术家、理论家。他们分别是: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尚熹先生、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范伟民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萌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隋建国先生、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谭云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先生、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项金国先生、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先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先生、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先生、雕塑家张永见先生、雕塑家刘炳南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这个群体,有人一心扑在委员会的工作上,以充分的勇气和果敢的精神开创新的局面;有人除了成就自身的艺术创造之外,亦积极推动雕塑教育、城市雕塑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有人专注于雕塑理论和批评;有人引领传统雕刻行业的传承发展;有人致力于公共艺术的研究实践……他们都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青春年华。

    受表彰的加工制造企业包括:铸铜行业“龙头企业”山西宇达集团,“南派雕刻”典范企业鼎立石业雕刻有限公司、不锈钢城市雕塑企业表率中神亚雕塑景观工程有限公司、以矿石废料研发新型材料“人造石”为特色的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贵先生、“北派石雕”企业中的翘首河北省曲阳县荣杰雕刻石材有限公司、国内较早从事城市大型景观雕塑的艺术铜铸造企业衡水华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和引领企业发展的企业家们,同样为中国雕塑行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努力,使得艺术家的创造能够以更为持久、坚固、广泛的形式在社会中得到实现和传播。

    回顾工作,筹划委员会未来发展

    2011年5月28日下午,“第三届雕塑专业委员会二次工作会议”在国粹苑一号馆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本届委员会主任朱尚熹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代表们参加了会议,就委员会取得的成就和之后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谈到专业委员会20年的发展,参会者都很有感触,很动感情,副会长赵萌发表的讲话正可以代表大家的心声。他谈道:“这20年来,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雕塑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没有组织,有了第一个组织——专业委员会之后,陆续有了其他几个组织;有了一本《雕塑》杂志,近年又有了其他几本雕塑类的刊物;有了一个‘中国雕塑论坛’之后,现在有了N个论坛;有了第一届石雕创作营之后,创作营之类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开花,各种活动此起彼伏,风格日趋丰富多样;有了第一个雕塑公园之后,在全国出现了很多个雕塑公园;20年前,几乎很少有专业的加工制作厂家,今天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当初设置雕塑系的高等院校并不多,而现在比比皆是。从上述一系列的变化之中,可以看出,20年来专业委员会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应有的贡献,工作应该值得肯定。所有的成绩,都应该归功于学会的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归功于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推动者,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到了今天。”

    谈到以后的发展,朱尚熹、赵萌、王中、孙家彬、项金国、谭云、翁剑青、刘炳南、滕小松、石村、蔺宝钢、李刚、乔迁、张松正等参会者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大家对委员会的发展提出“全面提升与加强”的期望:

    1.审视专业委员会以往的具体活动,总结、传承经验很重要。委员会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开创性值得肯定,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继续发扬。但是委员会也应当加强组织工作,建立组织原则,完善组织程序,学习国内外相关组织的先进经验,杜绝人浮于事的情况。同时委员会应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联系,跨出国界。

    2.专业委员会成立之时起,就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后天的发展,具有较多的选择性。所以委员会既要多元化发展,使抽象艺术与具像艺术得到同步发展,也要使当代雕塑与传统雕刻得到同步发展;但也不能太宽泛。在有限的资源之中举办各种活动,首选的是质量。不要太泛,要以高端取胜,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要把原有的项目深入、深化,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3.要继续关注艺术家的创作问题,促进艺术创作的提升,要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创作的方式和表现形式。《雕塑》杂志应当有人文高度,要关注艺术本体,要注重艺术、社会和公众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雕塑》杂志老雕塑家系列专刊的推出,还要做得再深入一些,这对于艺术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杂志还可以开辟新的栏目以增加信息量。《中国雕塑年鉴》可以做得再细一些,要提升其文献价值。网站的运作,要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扩大交流的平台。

    4.在理论建设方面,委员会开辟的“中国雕塑论坛”是最早的关于雕塑理论的研讨平台,引领了理论建设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提升艺术创作成果的同时,也要使艺术批评的建设也获得提升。

    5.委员会编制了“工程取费标准”,成为了艺术家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也是一份重要的依据。委员会应继续关注城市雕塑的发展,深化城市雕塑工程招投标的相关研究,为其提供理论性的支撑,引领其发展方向。

    6.关心艺术品的交易问题,要替艺术家考虑好市场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心创作的环境,甚至于团结所有的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一个出路,打造一个市场平台。借鉴有益经验,组织、发动银行、财团购买艺术作品,谋求与社会财力的合作,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文化资产。

    7.取得文化认同很重要。要注重生活美学,艺术要走入生活,对非雕塑专业人士的传播很重要。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要

    靠精英艺术的传播,精英艺术永远引导大众艺术。

    集思广益,聚焦中国工艺美术发展

    5月28日下午,活动还举行了“关于如何推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座谈会。会议由杨自鹏理事长主持,潘绍棠、刘政德、范伟民、秦璞、谭云、张云薇、全惠民、王永庆、楼家本、朱炳仁等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参与了讨论。座谈会就工艺美术的学术建设、工艺美术的艺术质量与创新、工艺美术知识产权保护、工艺美术市场引导和营销模式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切实的对话。潘绍棠先生尤其提到了“老艺术家作品的出路问题”:当那些年事已高的艺术家过世后,他们的作品怎么办?作为遗产给子女?还是捐赠给文博机构?还是流入计市场?这么多作品怎么管理保存?这些都是问题。他期望学会能够及早为老艺术家做一些工作。与会专家们特别指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尤其要发挥学术机构的作用,将学术性展览做起来,通过广泛的、具体的学术活动,把学会的作用更大地发挥出来。学会还应在普及、提高上做些工作,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改变潜在收藏人群的消费认识。

    联合央视精品“奋斗”栏目,普及中国雕塑艺术

    尽管在我们的城市中已经树立起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雕塑对于当下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存在比较远的心理距离。作为视觉艺术中占据立体空间的重要门类,雕塑艺术在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感受力和创造力,滋养文化精神,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r促进社会各界对雕塑艺术的认识,活动承办方特别邀请朱尚熹、范伟民、项金国、谭云、郑文伟五位雕塑行业的专家,联合央视精品《奋斗》栏目,展开以“中国雕塑20年”为主题的对话节目,从雕塑与生活、雕塑与城市、雕塑与传统等角度进行生动有趣的对话。此次对话节目已于5月28日晚19:20~20:30在新浪微博进行直播,并和网友展开积极的互动;该节日还将于6月下旬在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的证券资讯、现代女性、说文解字、梨园、城市建设等栏目播放。具体播放时间请关注雕塑在线WWW.diaosunet.com。

    总结

    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回顾展、会员艺术作品展和2011中国雕塑年鉴展,展至6月12日便结束了,但此次活动是一场“凝聚历史、书写未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及观察者都可以感受到雕塑专业委员会通过20年兢兢业业的工作所获得的社会认可、号召力和凝聚力。我们也可以看到,成绩与问题并存,开拓与反省同在。艰辛和不易并没有过去,中国雕塑事业的长足发展,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多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亦需要多一些理性实干的精神!

    推荐访问:书写 凝聚 未来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