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轻骑踏浪五十载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23:50:09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德国地处西欧,北邻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岸线地形复杂,因此形成了发展灵活快速的快艇部队的传统。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到柏林墙两侧的数十载分裂,直至统一后的今日德国海军,快艇部队的发展贯穿始终。尤其是在二战中,快艇部队作为纳粹德国海军的水面攻击主力,对盟国海上运输线构成重大威胁,取得了击沉盟军舰船近200艘、总吨位数十万吨的突出战绩,成为各参展国快艇部队中的战绩最高者。我们知道,战后德国基础工业几乎被毁坏殆尽,加上西方盟国限制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海军的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在战后重建的五十年里,德国海军快艇力量不断进行编制调整、完善指挥和装备更替,已成为一支具有悠久而独特发展历史的作战力量,同时也成为折射德国海军战略变革的一面镜子。

    那么,从1957年联邦德国重建快艇舰队,到标志着快艇力量退出战斗序列的2006年德国海军第7快艇中队解散之间的这半世纪里,当代德国海军快艇作战力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进,又体现了德国海军怎样的战略转变呢?

    战后东德快艇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国完全解除武装且不能建立任何武装力量,只获准建立一支部队作为边防守卫之用。1956年,西德建立联邦国防军并加入北约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应对来自西方的威胁,共同签署《华沙公约》、建立华约组织。东德方面也建立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西德的威胁,东德海军(即国家人民军海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

    众所周知,原纳粹德国海军的遗产几乎全部交由战胜国处置。因此,几乎没有任何基础的东德海军只能在苏联的援助下,同时依靠自身努力逐步发展海上作战力量。在华约集团中,东德海军的主要使命是在波罗的海活动以及扼守波罗的海海口,确保苏联海上支援力量的安全,同时也参与对波罗的海沿岸目标的进攻行动。针对这一战略目标,东德海军制定了重点发展反潜舰艇、快速鱼雷艇、扫雷舰艇以及登陆舰艇的策略,尤其是把小型水面作战快艇作为发展的重点。

    东德早在海军成立前就开始积极寻求自制小型快艇,以便为筹建快艇部队打牢基础,曾在上世纪50年代开展了150吨级16型“鲑鱼”(Lachs)级和60吨级57型“鳟鱼”(Forelle)级鱼雷艇项目的研制工作。前者装备2具533毫米鱼雷、2座双联25毫米舰炮、采用燃气轮机动力;后者装备2具533毫米鱼雷管、1座双联25毫米舰炮和1挺高射机枪、采用苏联M-50柴油机。当时,东德国内数家船厂及设计局都展开了快艇型号的研究。不过,因为身处社会主义阵营,东德海军装备的研制大大受制于前苏联方面,再加上其军工生产体系在二战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自制快艇项目都没能投入生产。

    在自行开发快艇的努力受挫后,东德不得不转而前苏联采购。1957年10月,9艘苏联183型P-6级鱼雷艇加入东德海军,后者以此为基础于1959年组建了鱼雷快艇旅。随后,东德又向苏联追加采购了18艘P-6鱼雷艇。1962年8月31日,244号艇在执行巡逻任务途中发现西德海军“卡尔斯鲁厄”号护卫舰,在对其跟踪的途中与一艘瑞典火车渡轮相撞沉没,造成7名水兵丧生。

    与此同时,东德还于1961年8月开始建造8艘62型“青年”级快艇浮动补给居住船,于1963年年底前全部加入快艇旅。在引进鱼雷快艇的同时,战斗力更强的导弹艇也进入东德海军的视线。1962年冬,2艘苏联205型“黄蜂”I型(OSA I)导弹快艇加入东德海军序列。该艇艇长 38.6米,宽7.6米,吃水2.73米,排水量209吨;艇上安装3部M503A 柴油机,4000马力,航速38节;武备包括4枚SS-N-2A反舰导弹和2座AK-230双联30毫米舰炮,乘员27人。同年10月,东德海军成立了导弹快艇旅。

    进入60年代后,东德在自制快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63型“白鼬”(Iltis)级轻型鱼雷快艇顺利完成海试并加入海军服役。63型艇采用铝合金艇体,装备两具533鱼雷发射管,采用后抛型发射方式,即艇尾鱼雷管用压缩气体将鱼雷向后推出发射管,鱼雷从艇尾入水,此时鱼雷与航行方向一致,头部指向目标。鱼雷艇在发射鱼雷后必须急速转向,退出鱼雷行进路线。该艇艇长14.8米,宽3.4米,吃水1.05米,排水量16.8吨;最高航速52节,航程230海里,乘员3人。该艇装备KSA 5型导航雷达,两台M503F-3柴油机,双桨驱动。东德海军还在此基础上专门成立了装备国产快艇的轻型鱼雷快艇旅。

    同年5月,东德海军第6舰队在吕根岛西北部维托半岛的布克角正式成立。1965年,随着护卫舰、登陆舰及其他辅助舰艇相继划归其他舰队,第6舰队成为了东德海军纯粹意义上的快艇舰队,同时也是人民海军下辖三大舰队之一,可见地位之重要。第6舰队组建后,东德海军在前苏联的援助下继续扩建舰队基地和研制新型快艇,又陆续装备了一批68型“鼬鼠”(Wiesel)级轻型鱼雷快艇。该艇装备3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通过简单的改装,可以用水雷挂架代替鱼雷发射管执行布雷任务,也可以在拆除鱼雷管后作为突击运输艇使用,最多可载32名蛙人或突击队员。“鼬鼠”级艇长 17.1米,宽3.6米,吃水0.9米;排水量15.7吨,航速 50节,航程200海里,乘员3人。1965年,夏布克角的第6舰队基地扩建完成后,该舰队集中了东德全部的快艇力量,也宣告着东德海军快艇部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66至1967年间,63型、68型和183型快艇相继开始退役,东德以苏联206型“胡蜂”(Shershen)级鱼雷快艇取而代之,与205型“黄蜂”I级艇共同担负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德海岸防御任务。该艇是苏联发展的第1代4管大型鱼雷艇,作战能力较强。该艇艇长34.7米,宽6.7米,吃水1.5米,满载排水量170吨,最大航速45节,续航力850海里/30节,人员编制23人;主机为3台M503A型柴油机,3轴,总功率为12000马力;武器装备有2座双联30毫米舰炮、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深水炸弹滚架和12枚深水炸弹、2条水雷滑轨和6枚水雷。电子设备包括对海雷达1部、炮瞄雷达1部、敌我识别器2部以及2具16管干扰箔片发射器,编制人数23人。到1971年,东德海军共装备了14艘苏制“胡蜂”级鱼雷艇。

    1971年12月, 第6舰队进行重组,将下辖所有鱼雷和导弹艇重组为第1、第3和第5导弹鱼雷快艇旅,各拥有由4艘205型导弹艇组成的导弹快艇分队、5艘206型鱼雷艇组成的鱼雷艇分队以及一艘浮动补给居住船。而第7轻型鱼雷快艇旅编制不变,拥有所有63及68型轻型鱼雷快艇以及一艘浮动补给居住船。

    由于具有了一定轻型鱼雷快艇的研制与装备经验,东德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又发展了一种吨位略大、适航性稍好、武备有所加强的新型鱼雷快艇。1974年年底,东德自行研制的131型“蜻蜓”(Libelle)级小型鱼雷快艇开始服役。该艇艇长19.6米,宽4.5米,吃水2米,排水量32吨;主机为3台M50F-3柴油机,功率2646千瓦,航速45节,乘员5人;武器装备有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2门双联25毫米火炮。“蜻蜓”级船体采用铝合金结构,左右各一具的鱼雷发射管几乎整体埋入艇体;火炮由一个简单的开放式护罩包覆,以减少海浪对炮手的影响。该艇共建造31艘,东德方面以此组建了第9轻型鱼雷快艇旅。1981年起,第7和第9轻型鱼雷快艇旅改称为鱼雷快艇旅。

    从1981年开始,205型导弹艇和131型鱼雷艇开始退役,62型快艇浮动补给居住船也开始由新建的162型“奥赫热河”级取代。1986年起,购自苏联的5艘1241型“毒蜘蛛”(Tarantul)级导弹艇开始服役。该艇艇长56.1米,宽11.3米,吃水3.9米,排水量420吨;动力采用两台M70/75型燃气轮机,航速35节;武备包括4枚反舰导弹、1座AK-176舰炮和2座AK-630M速射炮,乘员38人。东德的苏制“毒蜘蛛”级导弹艇可以使用SS-N-2D“冥河”反舰导弹,射程达80千米以上,从而使东德海军快艇的打击目标从水面舰艇扩大到了岸上目标。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德还在苏联支持下自行研制了151型“萨斯尼茨”(Sassnitz)级导弹艇。该艇是东德首款排水型快艇,适航性较强,在动力和武器系统上则依旧完全依靠苏联所提供的技术与成品。该艇艇长 48.9米,宽8.6米,吃水2.2米,排水量 347吨;艇上安装3具M520 柴油机,航速37节;武备包括8枚苏联当时最先进的X-35“天王星”反舰巡航导弹、1座AK-176舰炮、1座AK-630速射炮和4枚“箭”(Strela)式防空导弹,乘员33人。1990年柏林墙倒塌之后,率先建成、还处于试航阶段的3艘“萨斯尼茨”级快艇拆除了导弹发射架,作为巡逻艇服役使用。依据两德双方协议,东德第6舰队归属联邦海军,在完成统一后解散。

    战后西德快艇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联邦德国在战后欧洲的地位日趋重要,军事上是北约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大战破坏的影响,联邦德国海军在近海防御战略的指引下,注重以机动隐蔽、灵活部署的快艇力量执行打击敌水面舰艇目标、封锁航道与反登陆任务。由于战后初期实力较弱,北约赋予联邦德国海军的使命是防守波罗的海入口,并确保通往北海诸港航道的畅通,将部队增援及军需运至作战海域。因此,一支由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快艇和水雷战舰艇等中小型作战舰艇组成的海上作战力量就成了西德海军的建设重点。在重建初期,西德海军就组建了具备近海巡逻防御能力的快艇部队,与其他北约成员国海军一道,共同抗击来自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的威胁。

    1957年10月,西德在弗伦斯堡建立的快艇司令部可谓是其50年快艇部队历史的开端。与东德一样,西德方面开始自制快艇的历程也较早。1952年,著名的吕森造船厂就开始在二战中表现突出的38型S艇基础上研制新型鱼雷艇,这就是149型“银鸥”(Seeschwalbe)级鱼雷艇。该艇基本沿用了S艇的设计,以铝合金和木制胶合板建造,长35.4米,宽5.1米,吃水1.8米,排水量 109吨;艇上装备3台梅赛德斯MB 518柴油机,7500马力,3轴3桨推进,最高航速43节;武器装备包括英制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与博福斯40毫米舰炮,乘员19人。1955年国防军成立后,所有建成的6艘“银鸥”级艇都进入西德海军服役,编成快艇教导队,承担训练与测试用途。1967年,快艇司令部改制为快艇舰队司令部,下辖数个构成实际上战术单位的快艇中队,各自有独立的指挥机构,对其属下的装备具有直接指挥权,一般又分成两至三个分队。除一艘承担试验任务外,各“银鸥”艇共同隶属第一快艇中队(该中队于同年解散)。该中队还装备有1艘浮动补给居住船和1艘补给船。

    149型“银鸥”级艇毕竟带有浓厚的试验和训练性质,西德又在之前为瑞典海军建造的“七女神星”(Plejad)级鱼雷艇的基础上,很快发展出140型“美洲豹”(Jaguar)级鱼雷艇。该艇采用铝构架木壳结构,排水量183吨,艇长42.6米,宽7.1米,吃水2.1米;艇上安装4台戴姆勒奔驰MB 518B型柴油机,单台3000马力,4轴4桨推进,最高航速 42节,乘员 39人。而采用了较新的MD 872 型柴油机的型号则称为141型“海鹰”(Seeadler)级鱼雷艇。该艇单台功率达到了3600马力,但因重量较重,航速因此与140型持平。140/141型鱼雷快艇可以说是重新组建的联邦德国海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实战型海军水面装备。该艇适航性好、武备较强,包括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还可携带4枚备用雷)、2门博福斯40毫米/L70舰炮和少量轻武器。其训练中采用传统的G7a型鱼雷,作战中则改为英制Mark 8型鱼雷。与同期华约同类型快艇相比,该型艇在舰炮上具有一定的火力优势。140/141型鱼雷艇在西德海军的服役时间并不长,1972年至1976年间即相继退役。不过,退役后的部分该型艇交付给土耳其和希腊继续服役,少数艇曾服役长达40余年,足见其设计上的成功和优良的可靠性。

    1957年10月1日,西德海军第3快艇中队成立,驻地位于弗伦斯堡。1957至1959年间,该中队率先接受8艘140型“美洲豹”级鱼雷快艇。1958年6月初,西德海军第2快艇中队建立,基地位于威廉港。1958至1959年间,新建的10艘141“海鹰”级鱼雷快艇又相继进入第2中队服役。第5快艇中队则于1959年10月1日成立于霍尔斯坦新城, 最早装备10艘140型“美洲豹”级鱼雷快艇。1970年11月,第2快艇中队搬迁至奥尔本尼茨,成为当时西德海军唯一以波罗的海沿岸港口为基地的快艇中队。

    140/141型鱼雷艇服役后,时间进入上世纪70年代,冷战阴云正浓,而核武器和雷达电子技术正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快艇部队的战斗力,西德方面又责成吕森船厂建造了142型“紫貂”(Zobel)级鱼雷艇。该艇可以看作是140/141型艇的升级版,针对适航性、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包括增大舰桥的空间、增加防核生化能力、装备新型火控雷达等,动力装置也改为更新的MB518C型柴油机。该艇的基本尺寸则变化不大,排水量 206吨,长42.62米,宽7.1米,吃水2.3米,4轴4桨推进,最高航速42节,乘员为39人。1970年起,该级艇取消了前部鱼雷发射管,同时换装DM2A型鱼雷。

    作为最后建立的快艇中队,第7快艇中队于1961年4月初在基尔成立。该中队率先装备142型“紫貂”级鱼雷快艇,同时还拥有两艘补给舰提供支援。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华约集团发起大规模直接登陆作战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西德快艇部队的主要职责转变为一定范围内的海上巡逻任务,兼具执行布雷任务。上述各艇在拆除后部鱼雷发射管后,可以装载23枚水雷充作布雷艇使用。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导弹装备技术的飞速发展,鱼雷快艇已逐步失去水面作战的优势,导弹快艇开始登上海军兵器的舞台。因此,西德海军的鱼雷快艇逐步被新兴的导弹艇取代,其中,“紫貂”级鱼雷艇退役后大部分转交给了土耳其海军。

    为了组建新的导弹艇部队,西德海军与法国方面接洽,希望购买后者声名显赫的“飞鱼”反舰导弹并以此装备新型导弹艇。吕森船厂也很快拿出了新型导弹快艇的设计方案,并且受到了西德军方和以色列方面的青睐。不过,受国际条约对作战舰艇出口的限制,再加上法国方面提出承担造舰的要求,于是两国在1970年底签署了由法国诺曼底机械制造公司(CMN)建造20艘著名的“勇士”(La Combattante)Ⅱ型导弹艇的协议,这就是148型“虎”式导弹艇的前身。

    西德海军于第一阶段购买了8艘“勇士”Ⅱ级导弹艇,在法国下水后再到吕森船厂完成最后阶段的建造,此后又相继建造了12艘,共同命名为“虎”式。前文曾提到吕森船厂已有新型导弹艇的方案,而西德方面又为何向法国购买导弹艇呢?这是因为当时吕森的设计方案尚不成熟,而西德海军装备导弹快艇的需求又十分迫切,148型艇就成了权宜之计。

    148型“虎”式导弹艇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焊接钢制艇体和特种铝合金制上层建筑结构,也是德国战后装备的唯一使用钢制艇壳的快艇。该艇排水量 265吨,长47米,宽7米,吃水2.7米,采用4台MTU柴油机,单台3600马力,最高航速38节,15节航速下航程1600海里。它吸取了先前西德鱼雷艇的设计优点,不但结构坚固,而且航行性能优良;其另一大特点是强大的作战能力,艇上装备有4座位于上层建筑后的中部甲板上的MM38“飞鱼”反舰导弹箱式发射装置、艇首1座奥托·梅莱拉76毫米高平两用舰炮和艇尾1座博福斯40毫米舰炮,同时还可携带一定数量的水雷。“虎”式艇的雷达电子装备也较完善,包括1部“织女星”Ⅱ火控雷达、1部“海神”(Triton)G型对空/海搜索雷达、1部导航雷达和炮瞄雷达,艇上还装有Link 11数据链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综合作战能力较之前的德国快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虎”式导弹艇从1972年起开始进入第3和第5快艇中队服役,同时逐步取代退役的“美洲豹”级艇,成为最早进入联邦德国海军的导弹快艇。尽管当时“虎”式艇的单艇造价达到了3500万马克,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级性价比高和经久耐用的优秀导弹艇,特别是一度被外界认为其作战能力堪比轻型护卫舰。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分别进行现代化升级后,“虎”式艇在德国海军服役的时间长达30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因第3、第5快艇中队撤编,“虎”式艇退役并转交给智利、希腊和埃及海军继续服役至今。

    尽管“虎”式艇拥有优良的战斗力,但当时还不是西德海军真正需要的导弹艇。上世纪60年代,西德的军工技术实力已有长足进步,具备了自行研制导弹快艇的能力,因此,联合吕森船厂、不莱梅船厂和汉堡船舶设计公司决定联合开发新一代国产导弹快艇。1972年,联邦政府批准了价值2亿马克的10艘143型“信天翁”级导弹艇的建造合同。

    “信天翁”级导弹艇较西德先前的快艇设计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尺寸更大,其排水量达 390吨,长57.6米,宽7.8米,吃水2.6米,这样可以容纳新型反舰导弹和火炮,也可装备更多的雷达电子设备。为了抵消增加的重量,艇体仍然采用轻质的铝结构木制壳体。同时,动力系统改用4台MTU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达4500马力,最大航速可达42节。从武器装备系统上看,“信天翁”级导弹艇更有了质的飞跃。除了“虎”式的基本武器配置,主炮更换为奥托·梅莱拉L/62 CS1型76毫米舰炮,并在导弹发射架两侧安装2具使用线导鱼雷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更为先进的是,“信天翁”级艇还首次安装了由对海搜索雷达、光电观测设备和火控计算机组成的快艇专用自动化作战信息系统(AGIS),可同时跟踪和攻击5个目标。艇上还安装了GPS、Link 11数据链和电子战系统。这样,“信天翁”级导弹艇就拥有了独立的搜索、指挥和控制能力。

    为了弥补“信天翁”级艇数量上的不足,西德又延伸建造了10艘143A型“猎豹”(Gepard)级导弹艇。二者从技术指标上看基本相同,只是“猎豹”级艇更注重防空能力,用“拉姆”近防系统取代了艇尾的76毫米炮和鱼雷发射管,水雷的携带数量也有所增加。

    从1975年起,“信天翁”级导弹艇开始进入第2快艇中队服役,取代“海鹰”级鱼雷艇和承担指挥任务的“易北河”(Elbe)号快艇补给舰。1982年起,“猎豹”级艇开始在第7快艇中队服役,同时取代退役的“紫貂”级艇。2005年年底“信天翁”级艇退役后,部分出售给突尼斯海军继续服役。

    德国海军快艇力量的战略转型

    冷战时期,联邦德国乃至整个北约集团的假想敌是苏联及以其为首的华约集团。而随着上世纪末苏联解体和华约组织的解散,德国海军及整个北约的防务战略方针和作战使命也随之进行了重大调整。1992年11月底联邦德国批准的《国防政策方针》中,把德国海军在和平、危机和冲突时期的海军作战使命归纳为“防御、支援和威慑”。即遵照北约统一部署,以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等力量参与“危机反应”;实施海上搜索与救援支援;参与北约演习及强化国际危机控制能力和战备实力等。可见,此时的德国行将终结战后纯防御型海军的时代,而走向适应冷战后国土防御和远洋作战的需要,以“精于、高效”的原则,精简兵力规模、优化兵力结构、更新武器装备,着力打造一支装备精良、战备程度高、反应速度快的“海上精兵”的道路。因此,快艇作战力量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拥有综合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水面作战舰艇将肩负起21世纪德国海军的作战使命。

    1994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对部队规模进行缩减,于2006年将海军兵力缩减到2.5万人,2011年前将进一步精简至1.9万人。此间,快艇舰队的指挥架构也进行了重组,所有快艇中队指挥权直接划归快艇司令部,中队指挥官仅负责各艇的出航。由于快艇部队在海军构成中已去日无多,第2、第7快艇中队与快艇舰队司令部一同重新部署到罗斯托克。统一后的德国海军积极实行“多方位防御”,在奉行“对敌威慑”的同时增加“处理危机”的手段,海上战略重点从波罗的海转向应付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威胁。因此,单一的分舰队无法满足协同作战的需求,而大型化、导弹化、多用途化和现代化的水面舰艇才能满足德国海军必须具备同时执行两种中等强度作战任务的需要。有鉴于此,德国海军快艇舰队司令部于2006年6月29日正式撤销,代之以第1轻护卫舰中队,“猎豹”级也成为了德国海军快艇力量发展的绝唱。

    现实的政治、经济、地缘乃至历史原因,决定了德国海军是一支以防御为重点、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北约组织统一指挥下进行海上作战的小型海军。作为地区性力量的德国海军,其未来仍将注重近海防御。那么,在快艇部队作为作战编制撤销后,面向未来海战的德国海军将如何使用现役的导弹快艇,又将如何发展适合近海作战的小型舰艇呢?

    德国海军现役的10艘“猎豹”级导弹艇舰龄已逾20年,适航性和海上自持力均显不足,而轻型护卫舰既不受大型舰艇吃水的局限,又可作为海上战斗群的组成部分,在反潜与防空作战中可以对大型水面战舰联合作战,在担负近海作战任务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为此,德国海军建造了5艘1800吨级的K-130型“布伦瑞克”级轻护舰,计划到2015年替换现役的全部导弹快艇。K-130轻护卫舰兼具近海和远洋侦查/攻击作战能力,装备有强大的舰载武器系统和雷达电子系统,是特别高效的海上危机反应作战平台。在K-130轻护卫舰全面服役之前,德国海军也不会放弃对现役导弹艇的使用。2002年初,德国海军派遣由5艘“猎豹”级导弹艇组成的快艇编队前往非洲东部海域执行反恐支援任务。导弹艇在行动中的出色表现使人们不会轻易放弃它的存在价值。尽管德国海军的重点已转向在远洋与濒海环境中实施联合与联军作战,导弹艇在实施濒海水面作战、快速侦察以及扫雷行动中的能力仍是非常突出的。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保持一支能够遂行远洋反潜、防空和水面攻击等多种任务的海上特混舰队,乘风踏浪的德国海军导弹快艇力量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巨大的作用。

    (编辑/笔啸)

    推荐访问:轻骑 踏浪 五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