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的特征白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20:50:28 点击:

    摘 要: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且富有成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模式和教学作风等的个性化表现。于永正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情趣教学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本文即着眼于探究于永正老师情趣教学风格的具体特征。

    关键词: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特征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于永正老师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在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在阅读教学、言语交际教学和作文教学领域均颇有建树,其课堂如同一幕充满儿童情趣的生活轻喜剧,如同一篇文笔隽永的优美散文。那么于永正老师的情趣教学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笔者将对于老师的情趣教学风格进行白描,以此来直观感受于老师的情趣教学风格。

    一、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蹲下来看学生”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以学生为本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 对于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于永正老师主张“蹲下来看学生”,回到拥有童真、童趣和独特儿童价值的儿童生活世界,启迪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理解,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站在学生的角度

    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老师要善于换位移情,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一切从学生出发,替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鼓励先进,爱护后进。还要保持自己的童心,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2尊重和关爱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老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学生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的,老师只有重新找回自己在孩提时代的想法与价值,深入了解学生,真诚关爱学生,自觉地与学生“相似”,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教学观:教学要有情趣——“追求有意思”

    杨再隋教授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是把本来充满形象的、情感的、情趣的语文教学变得概念化、标准化、公式化,致使人文价值的缺失,出现学生学得苦闷、教学气氛沉闷、语文教学魅力丧失的现象。而在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书声琅琅,言语生动,课堂上时而还爆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且学得扎实有效。[1]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要有情趣,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变得无拘无束,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畅快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发挥不了作用。”[2]于老师和蔼可亲,十分幽默,在他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交流,课堂氛围宽松、愉悦、民主、和谐。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时刻充满自信,能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展现,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趣味盎然

    教学要有情趣,意味着课堂轻松、趣味盎然。于永正老师的课常上常新,教学程序都经过精心设计,十分富有新意。于老师酷爱艺术,相信艺术的教育力量,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板画、音乐、表演、游戏等艺术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教学中。艺术手段的恰当实施使得于老师的教学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乐在其中、陶醉不已,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充满情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启学生心智。于永正老师是一位深谙儿童幽默的大家,在教学过程中,他常常不失时机地运用反语、双关、夸张、曲解、故错、“抖包袱”等喜剧性的手段,构成课堂教学的幽默。但是于老师的幽默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刻意追求学生的笑声上,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表现等信手拈来,在诙谐的语言中自然流露严肃的真理,寓庄于谐,学生学得有情有趣。

    三、教师观:教师就是语文的化身——“经常露一手”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有很强的向师性,往往将老师当作崇拜的对象,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语文老师不仅属于自己,更多的是属于“语文”。于老师举手投足之间属于“语文味”,于老师知道,本领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尊重和崇拜的机会就越大。所以他经常抓住机会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展示自己,赢得学生的崇拜,以便行无言之教。

    1语文素养高

    能够做到“经常露一手”源于于老师较高的语文素养。于老师说过:“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能说善书(写字),能读善写。这样的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3]作为语文老师,于老师有着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朗读、写作,都可圈可点。

    2发挥示范作用

    “露一手”就是老师要正确地发挥示范作用。“示范是最好的指导”,示范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直观有效,以其显性、直接的特点,成为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催化剂,而且以其隐性、长效的品格,滋养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情感世界的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老师用自身的行动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

    3师生共同参与

    “露一手”不是老师在学生面前过分展示自己,而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也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老师适时点拨,在交流与合作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充满趣味。

    四、评价观:赏识教育——“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大部分是依据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因此,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多赏识,少批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自己的评价对学生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1纵向评价学生

    赏识学生要求老师纵向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视角以学生发展观、多元智能理论和心理需求理论等为基石,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依据来评价学生。于老师认为,手指尚且有长有短,能力自然也有大有小,成功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于老师评价学生因人而异,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不横向比较,而是纵向比较,让学生与自己比,与自己的过去比,即使成绩依然不好,只要比过去好,就是进步,就值得表扬。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赏识学生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学生在发现兴趣的源泉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4]于老师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优等生体验的机会多,学困生机会就很少了。因此,对于学困生,于老师是有些偏爱的,他总是拿着“放大镜”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再小的成功,于老师都会提出表扬并适当“放大”,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出表扬,为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找回自信,爱上语文。

    五、活动观:活动教学——“童年,应当是一首诗”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孩子们的童年应当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诗;一首充满情趣的诗;一首充满浓浓的意、切切的情的诗;一首隽永的、多彩的、让人难忘的诗。这首诗应当是老师构思,师生用爱心和尊重共同创作和谱写而成的。为了写好这首诗,于老师经常安排各式各样的活动,倡导活动教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活动,激活了书本中的抽象知识进而统整到自己的经验中,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和亲身感受则构成了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1走出校园

    于老师开展得最多的活动就是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有着无穷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就把带学生去大自然中学习称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活动的开展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于老师总是从学生的角度开展他们喜爱的活动,钓鱼、捉虾、找春天、参观果园等,都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活动中孩子们玩得开心,之后让他们针对活动进行说、写训练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除了大自然,于老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农村、工厂、军营走走,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工作。新鲜感总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走进社会,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2开展竞赛

    除了校外活动,于老师在校内,也组织了很多活动,主要是一些竞赛类的活动,如拔河、跳绳、托气球、画大鼻、猜谜语等,这些活动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多余的活力得到释放。经过这种竞赛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发展了想象力,认识了周围世界。另外,这些活动简便易操作,且充满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3交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愿意与朋友推心置腹。于老师紧紧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开展了两轮“通信作文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选择身处异地、性别相同的两个小朋友结为对子,相互交往,定期通信。通信的内容大多由老师来定,主要是语文教材里的作文训练,由于把作文训练纳入了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当一定阶段的通信之后,学生们产生了“见面”的欲望,这时候于老师再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互访,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适时进行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于永正.教海漫记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

    程 佳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教育探索,2008(08):5—6.

    李 节“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语文建设,2012(12):20—24.

    推荐访问:白描 情趣 特征 风格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