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例谈创造思维在初中数学课中的培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9:00:43 点击:

    摘要:创造思维对于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该通过开发创新意识、分层指导创造、加强方法指导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方法指导

    创造素质是人类世界最宝贵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从茹毛饮血的类人猿发展至今天的万物至尊的。创造的本质就是在现有的物质条件及社会背景下,通过别具一格的思维活动,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提出新的理论等类似的活动。在我国,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并成为我国现代创造教育的创导者和先行者。本文结合数学案例谈谈创造教育思想在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一、开发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动机

    当今社会,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是形成和发展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尽可能地为学生从事独立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帮助。初中学生好动,喜欢挑战,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正在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老师就要创设与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吻合的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和互相交流,借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时,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会先告知学生正切的定义:“在Rt△ABC中,∠C=90°,a、b分别是∠A的对边和邻边。我们将∠A的对边a与邻边b的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记作tanA。”再举一反三,而后让学生练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从当堂反馈来看,貌似效果不错,但课堂上的知识很快就会从学生的记忆中消退,等到学期结束时,学生会感觉没学一样。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自行车、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免不了爬坡。可以通过讨论台阶的陡峭程度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倾斜的程度可以靠倾斜的角度来判断,初步感受“倾斜的角度越大,台阶就越陡”。

    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判断台阶的陡峭程度。由角度转化为边之间的比较,实现向新知识的自然过渡。

    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台阶的陡峭程度的因素。始终围绕台阶的倾斜程度展开,问题环环相扣,把新知识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正所谓“生其自然,成其必然”。

    可以设问:一般地,如果锐角A的大小确定,我们可以作出Rt△AB1C1、Rt△AB2C2、Rt△AB3C3……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呢?经过问题的探究,学生体会到斜坡倾斜的程度与边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所感悟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并结合图形进行符号表达。通过类比、归纳,最后顺理成章地将“正切”的定义嵌入学生的脑海。

    随着学生不断地深入研究,会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出现,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对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准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创新阵地。当然,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又要使学生感到新奇,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迫不及待地积极思考并参与其中。

    二、培养创新思维,分层指导创造

    每個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当面对同样的问题,各个学生的思考速度、反应时间不一。如何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始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若要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老师就应该走下讲台分层指导学生,使原先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数学水平上获得进步。

    首先,要求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心中有数,隐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为学优生,B为中等生,C为学困生。这一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随时调整;对于学生的分层不向学生公布,只做到老师自己心中有数,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对学习过程分层。对于A层学生要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意能力的培养;对于B层学生要精讲精练,注重双基,着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C层学生要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再次,要对作业的布置进行分层。对于A层学生应在强化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宽知识面,布置适量的与巩固基本概念有关的技巧性强、难度稍大的习题;对于B层学生应强调基本概念,多做基本题,并布置少量的有一定技巧和难度的题目;对于C层学生应侧重于基本概念,过好书本关,多布置一些基础性强、记忆性的题目,不布置技巧性强、难度大的习题。

    三、提高创造能力,加强方法指导

    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假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试验——归纳——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带来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对于教材上的很多精心编写的学习内容,老师无需灌输,只要稍加点拨,让学生自主体验即可。时间一长,学生会对此种学习模式“着迷”,与同伴的交流会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会加强。

    例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条笔直的海岸线L上有AB两个观测站,A在B的正东方向,AB=2(单位:km)。有一艘小船在点P处,从A测得小船在北偏西60°的方向,从B测得小船在北偏东45°的方向。

    (1)求点P到海岸线L的距离;

    (2)小船从点P处沿射线AP的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点C处,此时,从B测得小船在北偏西15°的方向。求点C与点B之间的距离。(上述两小题的结果都保留根号)

    问题(1),很常见的“化斜为直”,过点P作AB的垂线段PD,将斜△PAB分割成Rt△PDB和Rt△PDA,设PD=x km,则BD=x km,AD= x km,列方程x+ x=2即可求解。

    问题(2),学生往往会局限于问题(1)的范围,发现BC在△BCP中,∠CBP=60°,∠C=45°,BP= xkm,同样利用“化斜为直”,过P做BC的垂线段从而求解,但在具体计算过程中数据相当复杂,以致频频出错。此时,老师就要体现主导作用,加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看看BC所在的三角形是否唯一,尝试一下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结果,学生大胆猜测,把BC放在△ABC中去求解,并验证了他们的想法,计算过程非常简便。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用好“猜想”,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数学猜想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证明求解,都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数学猜想,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数学进行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稍微留意便能发现,数学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其他科目上的表现再不济也不会差到哪去,这是为什么?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等于在锻炼人类的整个大脑,其结果就是整个人睿智了,在其他领域得心应手!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决定因素,也是数学创造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一中心任务,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德]海纳特.创造力[M].陈钢林,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推荐访问:初中数学 课中 思维 培养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