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对语文本然的执著追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6:55:14 点击:

    几天前,高万同先生把他的新作《相似与互构》寄给了我,并嘱我读后提提意见。我手捧这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不由得感慨万千,忆起了大家共同打造苏教版教材的日日夜夜。

    1998年,张光鉴教授应教育部和省教委领导之约,来江苏帮助搞“科学教育与儿童潜能开发”的课题研究,住在南京金城花园。张教授是思维科学家,是“相似论”的创始人。我们大家平日埋头编教材,无暇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上几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乍一接触“相似论”,感到十分新鲜。张教授是个做学问非常执著的人,每逢在一起吃饭,三句话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就谈到“相似论”上去了。有时谈得兴起,滔滔不绝,连饭菜都放凉了。耳濡目染,我们几位也渐渐地对“相似论”有了兴趣。这其中尤以万同先生为最。他跟教授讨了一本《相似论》,便如饥似渴地“啃”了起来。我当时也读了《相似论》,我想,它既然是一门思维科学,就肯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不可以以“相似论”为指导,来研究一下我们的母语教育呢?

    一天晚饭后,我跟万同一起散步,谈到“相似论”,我对他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夕阳期,来日苦短了。好比是一截蜡烛头儿,燃不了太久,所以做学问战线不可拉得太长。你在有生之年,倘能在“相似论”和“苏教版”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也就功德不浅了。万同深表赞成,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记得当时我们谈得十分兴奋,大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劲头儿。

    他先是在张光鉴教授的具体指导下,系统、深入地学习了有关“相似论”的著作和论文。与此同时,还开始关注国际上思维科学方面比较前沿的东西。从他这本书中所引用的资料,可知在这一阶段,他广泛涉猎了很多书,如辜正坤的《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刘国正主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王尚文的《语感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等。众所周知,高先生读书是相当投入的。虽说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当大家谈到某个方面的话题时,他往往是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只要是他读过的书,其主要观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高万同先生不光勤学,而且善思。大家往往亲切地称他为“哲人”。这虽然带有一点戏称的意味,却也准确地抓住了他善于思考的特点。他想问题想得深入,想得缜密,每每新意迭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语文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究竟应当怎样结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往往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高万同先生对此却有比较深刻的剖析。我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上的《让语文课程名正言顺,轻装上阵》一节,便可知我言之不谬。

    他先是给语文正名。在过去,这方面的说法多如牛毛,但大都是“想当然”,而万同先生则穷本溯源,反复论证,从而得出了“语文”之“语”乃是指的“言语”这一论断。我觉得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唯其如此,才能让人明白语文课学习的对象是动态的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语文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从语文课程本位出发,提出了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高价值取向的观点。他在论述这一观点时,有一段话说得特精彩:

    我们可以用一个“信”字,来隐喻语文教学的全部精髓与真谛——将“人”与“言”联系起来,把“学言”提到“立人”的高度;由端正“言品”入手提升“人品”,从“学言”的角度“立人”: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凸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有效途径。如果执意从“立人”抓起,坚持“先立人、后学言”,貌似“以人为本”,实则大而无当,势必迫使语文教学因职责不明而任意越位,最后丢失“本位”。(见《相似与互构》,第75页)

    真是一针见血!想想前几年,在语文教改中出现的一些笔走偏锋、功能错位现象,不都是与没有处理好“立人”与“学言”的关系息息相关吗?作者立足于语文课程的本位,指出的由端正“言品”人手来提高“人品”,从“学言”的角度“立人”的观点,无疑是给语文教学廓清了迷雾,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契合点。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历来撕扯不清的问题,而作者却从认识论的层面,通过层层剖析,作出了语文课程是语用课程的论断。

    我以为这是语文课改当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抓住根本,避免对语文课程赋予过多的不恰当的负载,从而造成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扭曲或异化。

    有人也许会说:作者这么给语文课程定位,不就是否定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既然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就离不开运用语言的人,当然也就离不开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性。

    对于母语教育来说,理论实在是太重要了!它不仅指导着母语教育教材的编写,而且还能使教学增益、增值。然而这些年来,有实用价值的教育理论书实在是太少了。即便偶尔碰到一两本,不是估屈聱牙,教师读不懂,就是照搬外国,跟我国母语教育对不上号。何以至此?盖因一些研究者对小学母语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甚了了。

    高万同先生则不同,他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教过中小学语文20年,又做过20年的语文教研员,在面临退休的时刻,又参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这些年来,还走遍大江南北,对实验区的语文老师进行教材培训。由此看来,他不光有母语教育的实践经验,而且对母语教育的现状了如指掌。以这样的经历和视野来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应该说是优势独具的。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在操作层面同样是一位眼光独具的设计高手。

    最初的苏教版小语教材,推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教材样式,为了引领教师教好这类课文,在教学上少走弯路,万同先生做了很多筚路蓝缕的工作。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种新型的课文叫“文包诗”。编创这样的课文,意在探索出一条学生学习古诗的新途径,即不是光靠教师讲解,而是通过阅读“文包诗”课文,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进入诗歌境界。可是由于大家不了解这一用意,往往把它当成了一般叙事课文来教,这就跟编写意图南辕北辙了。当时万同先生对这个问题很是重视。他先在当小学语文教师的女儿班上作试验,帮助女儿上了一课“文包诗”,然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总结出了上“文包诗”课文的三步教学模式:一、初读课文,明白意图,重点感知;二、精读课文,文诗对照,突破难点;三、熟读课文,借文赏诗,兼收并蓄。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受到一线老师的普遍关注。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此类的教学设计几乎涉及到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所有课文类型的教学,如《“整一分一整”拼音教学模式和情境图、语境歌的妙用》《苏教版几种集中识字课型的教学设计》《低年级起步阅读教学设计》《“三原一自”读书内化模式》等等。应当说,作者在操作层面上设计的诸多具有开创性的案例,形成了书中的一大亮点。

    为了追索语文的本然,高万同先生耗费了大量心血。他年逾古稀,还有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等慢性病,按说该好好地休息了,但他数年如一日,孜孜砣砣,不停地读书,思考,笔耕。尤其在最近一二年间,他几乎是昼夜辛劳,笔耕不辍。夜深人静了,他依然戴着老花镜,吃力地瞅着显示器上的一字一句。老伴心疼地几次催促他睡觉,他还是依依不舍,真可谓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辛苦,他终于给我们捧出了这本37万字的《相似与互构》。我由衷地为他的这一成果感到高兴。

    重组即创造。高万同先生第一次将思维科学引入小学母语教育,用以指导小学母语教育实践,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正如贝弗里奇所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我以为,这就是《相似与互构》一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些什么呢?我以为,我们的求索不应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跟风”“赶浪头”,而应是执著地求索语文的自然之道,用万同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感悟语文的本然”,“要争取做个明白的语文教师”。

    推荐访问:执著 语文 追求 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