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构建三个体系,推进素质教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5:20:11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近年来笔者在办学实践中,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办学环境的发展变化,构思并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本文就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的三个体系:学生素质发展积分体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体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了介绍。

    关键词:农村;素质教育;现实化路径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05-05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可以说,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莫衷一是,杂乱纷呈。以至于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话语体系,一套有效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办学者只能从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一、上天——把乌托邦作为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

    “上天”是农村初中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坚持的理想主义追求,没有这个理想,就无法引领农村初中教育走出现实的狭小封闭“井底”。也就是说,作为农村初中的校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乌托邦式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说明这个问题,一是教育目标本身就是理想主义,就天然具有的乌托邦精神,二是我们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全面解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

    1.乌托邦精神本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实际上,一直到今天,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是空想的代名词。人们时常把乌托邦理解成“不现实”、“不实际”、“不实用”的空洞口号和教化式的“大道理”,继而产生反感、厌恶及排斥的心理倾向。人们或者是小心翼翼地疏远它、躲避它,或者是大张旗鼓地排斥它、旗帜鲜明地攻击它,并理直气壮地走向其反面——庸俗化、实用化、现实化及功利主义等。其实,当今教育的种种失范、扭曲、异化等无不是乌托邦精神缺失使然。

    其实,乌托邦精神决不能被简单地、绝对地理解为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幻想、空想,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也就是说,乌托邦精神是使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神,是对符合人性的美好事物或境界的设想,是批判、超越、创造精神的总和。

    如果说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时常因囿于现实性原则与考虑而排斥乌托邦,还“情有可原”的话,而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事业、指向人的生成的事业、作为创造理想与希望的事业,其实我们教育本身就天然地蕴含着乌托邦的精神,无论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还是教育以人自身的解放与自主为出路,以生成人与提升人为宗旨。这都表明了教育有着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的品性。

    为什么多年以来的素质教育一直难以推进呢?其根源就是不少教育工作者集体无意识丧失了教育本来就蕴含的乌托邦精神,屈从于现实,离弃了教育目标的本质,使得教育走进了工具化的误区。

    2.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全面解放和发展人

    素质教育本身也蕴含着乌托邦的精神,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也就是全面解放和发展人。但是在实践中,很多人弄不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个最基础性的关键问题。许多“素质教育”,竟误以掌握形式载体为素质,这只是没有素质目标的教育。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汤因比认为,教育的正确目的,归根结底是宗教性质的东西,不能只图利益。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同样,池田大作也认为学问和教育本来的意义非常接近某种意义上的宗教性质的东西。这些观点,虽未能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我们今天的中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要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下,21世纪的中学教育应当从“生存的教育”走向“文化的教育”。而这种“文化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正是超越了“生存的教育”这第一层次的工具性的教育,走向对学生心灵和生命的关注,全面解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入地——把现实化作为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如果说,在素质教育中树立全面解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价值追求是“上天”的话,那么对我们实践工作者来说,推进落实素质教育还需要“入地”,也就是要把现实化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路径。

    1.尊重农村初中所面临生存和发展环境现实

    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初中教育,是面临着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

    首先从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来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虽然是苏南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较高,但是学生家长的主体是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新城镇市民(本地农民转化而来的小工商产业经营者+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他们大多已经脱离土地耕作,但是其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还是农民式的,他们对子女的期待首要的还是要能考上好的高中而不是职业学校,然后再考上大城市的好大学,跳出乡镇和农村。而目前对农村孩子来说,优质高中资源也相对城市稀缺,所以面临的升学竞争是高于城市的,社会和家长对初中学校要求自然是看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不太重视的。总之,在应试压力这点上,农村的初中大于城市的初中,也大于农村的小学,所以开展素质教育的压力是很大的。

    再看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来看,农村初中无法同大城市的初中相比,无论配备师资力量,还是学校内部硬件设置,外部可借用的社区教育资源,都限制了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要尊重现实,不能脱离农村初中实际,

    应选择现实化的素质教育路径。

    我们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实践,提出了“整体适应、局部突破”的八字方针。

    “整体适应”就是认清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和区域性。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有初级阶段,也有农村环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整体上适应我们当前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实环境,即要尽量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应试和智力教育的需求,扎扎实实提升教学质量。

    “局部突破”就是说我们搞素质教育不能只是适应现状,还要适度超越现实,引领现实,这就需要在某些方面做局部突破的改革尝试,先行取得素质教育的成效,然后逐步放大,最终引导社会和家长支持更大层面的素质教育改革。

    “局部突破”还意味着我们要阶段化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认清素质教育是长期的、艰辛的、反复的,不能渴望一蹴而就,但是不能不做,需要从局部做起,阶段推进。

    长期以来,我们多次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能见效的主要原因就是过于理念化,注重出思想,出理论,忽视可行性和操作策略的研究,这样一来,教育改革就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不只是教育观念问题,更是实践方法和教育质量问题,就是不仅要“好听”,还要“能做”、“好做”。因此,笔者在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素质教育措施。具体来说,是构建了三个体系,即“学生素质发展积分体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体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个体系引导全体学生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目的、途径和实现情况。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构建 推进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