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与探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5:20:11 点击:

    摘 要: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后,2013年10月1日,《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开始实施。规划和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山西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规范了行为、提出了要求。根据国家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教育现代化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推进信息化发展,如何将信息化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中,成为教育界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 信息化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10-04

    1 世界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形势及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前瞻

    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出现在日本的学术文献,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应用而生。

    现代信息技术在90年代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纷纷被纳入当今世界各国新一轮的教改方案。尽管各国所面临的教改任务有层次上的不同,有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但从教改所处的同一全球信息化时代下的宏观大背景、教育所面临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挑战等宏观方面来看,又呈现出某些共性,这些共性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所呈现的教改特点和举措上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的“尤里卡计划”、美国ISW 向教育进军、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这些带有浓厚信息化时代色彩的世界教改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信息社会世界教改与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共性的新特点,世界各国呈现出各有国别特色的新举措,教育信息化一时间成为当代教改的时髦词汇,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改的信息化进程。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国家早在1996年开始便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并形成法律、制度、政策等以推动具体实施。进入新的十年,国际上第二轮教育信息化潮流风起云涌。

    一是政府引导推动发展。美国在2010年发布“变革美国教育:以技术增强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推动学习方式、评估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以巩固和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教育优势。2012年在《美国创新战略》中提出“交通基础设施是工业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而数字基础设施是知识经济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实施“网络学习改造计划”,以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英国2012年的科教预算中增加1.6亿英镑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帮助大学更简便地共享海量研究数据。日本2010年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习、使用、提高教师指导能力等9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运用。韩国2011年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开发电子教科书、开展教师培训、建立云网络,宣布到2015年所有学校的纸质课本将被电子课本取代。

    二是集成社会资源构建资源库。一些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分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大型数据库检索服务;同时,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四大趋势鼓励各协会、学会、学术机构开发分类资源库,学校、公司、个人等网站也提供一定数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公众可通过政府主办的门户网站来访问和使用。

    三是建设全民学习的开放平台。许多大学着眼于边远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帮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平台免费共享了30多个学科门类的2000多门课程,吸引了世界100多所大学参与。英国实施“学习网格计划”,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学校、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共建服务全民的在线教育资源。日韩举办“开放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和学习年限,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

    四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美国10多年前就设立专门机构并制定标准,把30%的教育技术投入用于教师培训,大规模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德国设立地方性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心,由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咨询团,对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中国教育科研网、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部分省区市教育网相互补充,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覆盖全国、“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高校校园网全面普及,不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装备了信息终端设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1年的13∶1,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行了系统部署,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2012年9月5日,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2年9月24日,在深圳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会。从国家到地方,从政策到投入,从硬件到软件,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氛围初步形成,“三通两平台”、“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大家的共同追求。

    2 山西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2000年以来的12年,伴随着山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浪潮,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2013年7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颁布了《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从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络环境、基础设施、教学应用、教师个人空间、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七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为山西省基础教育推进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提出:“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划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管理信息化,二是教研信息化,三是课堂教学信息化,四是学生学习信息化。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到“组组通”再到“三通两平台”,山西基础教育的信息化道路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山西省从省级政府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省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推动了山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的市县、有的学校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应用。表现在:

    2.1 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数量生机比超过15:1,师机比超过4:1,部分市县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优化教育资源配比,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实施了多项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全省共有17582所中小学校,100%实现了“校校通”, 全省50%的市县区实现了“班班通”。

    2.2 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及教师信息素养取得突出成就

    山西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将网络在线考试推广到基础教育的其他学科,提高了基础教育考试评价的科学化水平。12年间,山西省分批对全省各中小学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进行新教材教法培训和考核,要求所有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必须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初高级培训,全省教师基本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2.3 省、市、县各级教育网络开通运行

    2008年2月26日,山西启动了基础教育网,标志着全省基础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启。截至目前,所有县市区都有了自己的教育门户网,很多市县有了自己的教育城域网。以全国信息化试点晋中市为例,晋中市教育局开发的晋中教育网可以供晋中市范围内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使用,其中晋中网络教研平台总注册数已达到40165人,协作组数为5517,总文章数为944119,总资源数为1190031,真正成为晋中市中小学教师共同研究的网络基地、资源共享基地。

    2.4 信息化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校校通”到“班班通”直到目前追求的“人人通”,已经开始从单纯课堂教学到利用网络教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信息化已渗透到全省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信息化建设同时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例如,晋中市灵石县静升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但是早在2012年2月,全校所有教师就建起了网络工作室,全校所有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室,整个学校形成网络教研平台和网络学研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实名制网络空间“人人通”,该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有力推进了教、学、研模式的变革,成为晋中市首批数字化校园示范校。

    但是,就全省而言,教育信息化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社会各界对教育信息化应用认识不到位、缺乏紧迫性、研究不积极、没有开创性,致使硬件配套力度大的市县区应用深度浅、整合力度小,仅仅把信息化应用于常规管理或教学,对教育教学模式缺乏突破型变革;硬件配套力度小的市县区存在等要靠的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形成制约。主要表现在:

    2.5 各地信息化配套力度不平衡

    由于各地政府或者教育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同,山西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教育部首批数字化教育试点单位太原市与晋中市发展最为迅速,以太原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晋中市的网络教研平台为龙头,已经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最基层;吕梁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滞后,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上没有政府性文件或教育局的规划,硬件配套也非常落后。这给全省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影响。

    2.6 规划到位建设滞后

    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全世界而言,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模仿。很多市县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但是在规划落实问题上受到当地政府或资金的制约,往往处于等靠阶段,没有在现有基础上展开前期研究,或者仅仅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政策上传下达,缺乏推进信息化的主动性。

    2.7 信息化成果尚未直接深入应用到课堂教学

    山西省在硬件配套先进的地方,其数字化应用在管理上走在前面,这和全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扬州市有类似之处。教育信息化应用在管理上好操作,但是在教育、教学、教研和学生学习等方面还没有一个好的模式可利用。目前实现“班班通”的学校,其课堂教学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白板等信息工具,电子书包、教学用一体机虽已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但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应用信息手段方面还处于一个基础阶段,仅仅是初步的应用,并没有深入探索和研究。

    其实,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硬件的配套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政府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企业在应用软件方面进行研发,但是最重要的是基层学校在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要求,才能使教育信息化的研发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满足当前和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所以,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研究是自变量,要推进山西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通过专门课题研究让一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才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整体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

    3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研新模式的形成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而信息化教学研新模式则是信息化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研方面的活动结构和方式。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研新模式是指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活动结构和活动方式,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表层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层特征则涉及人才观、教育观、学习观、技术应用观、评价观等一系列变化。传统教学研模式重知识、单学科呈现、以集体学习为单位、获取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封闭、受时间场所限制,而信息化教学研模式重能力开发、跨学科交叉、可个体或协作学习、重过程、具有时间、空间与信息的开放性。

    当前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模式具有单一性,如扬州市很多学校开发的教师集体备课平台仅仅用于教师集体备课,不能用于学生学习;有的学校使用的电子书包主要用于学生学习而不能进行集体备课,而教师日常教研的软件就更少了。这样的信息化应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工作或学习,教师经常要登录不同的平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只有具备一套能够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化工具,才能更方便地促进信息技术直接作用于课堂、直接作用于学习,与教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教学研评一体化的新模式。

    灵石县静升中学以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为依托,将网络技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基础平台上开发出能够同时进行教、学、研活动的立体教学研模式,创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卡两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3.1 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卡两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四个设计理念:一是构建功能完整的单一平台。要求教师或学生只要一次登录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学、教研学习任务,平台是综合的、互动的、功能完备的。二是课堂内外自然整合。师生行为既可以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堂,并且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即时调用课外学习成果,学生课外学习可以即时调用课堂资源,形成内外一体的立体课堂。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学研的工具,而是要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三是教学环节力求简单化。教学要追求效果,追求三维目标的实现,越是简单的教学环节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应用,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型。四是学案教学信息化,即学案内容信息化、学案传递信息化、学案完成信息化、学案评价信息化,将学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3.2 模式定义

    静升中学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卡两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平台广泛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备课和学习、互动和研究、评价与反馈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指教师的信息化备课环境、信息化教研方式、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预习、多媒体网络下的课堂学习;一卡指一张学案卡;两案指这张学案卡包括两个部分,课前预习案和课堂训练案;三环节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三个环节,即组织预习反馈—预习效果交流、重点难点点拨—核心知识构建、知识拓展应用—应用能力提升。

    3.3 基本程序

    “一卡两案三环节”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课前两准备、课堂三环节。课前准备阶段包括备课和预习:教师在备课组互研的基础上,在教研平台进行网络备课,形成共案(一卡,即学案卡);每位教师根据共案设计出个案上传至学研平台,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预习。课堂教学阶段包括:组织预习反馈——将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在小组内充分互动、交流、检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展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补充、质疑进而发现问题;重难点点拨——教师依据学生展示后发现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操作、跨组合作、点拨发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核心知识生成与构建;知识拓展应用——组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应用训练,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获得方法。

    3.4 课堂特征

    一是任务下放,预习任务提前一周上传,提前一天下放给学生,检查预习效果的任务下放给组长,预设中要点拨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的任务分阶段交给学生。二是主体激发,任务下放前要提出要求,课堂上要培训和激励小组长,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馈以小组为单位,课堂结束时要对本节课整体表现给予一个激励评价。三是组长组织,组长作为一级学习单位的负责人,要组织本组预习效果检查、组织本组研究讨论探究,组织本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认真回答问题。四是信息应用,导入环节、检查环节、关键环节、重难点环节、互动环节、小结环节要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节约时间、创设情境、展示成果和释疑解难。

    3.5 网络机构

    静升中学以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为网络基础,由教师注册实名制工作室,同科教师组成协作组,每个协作组分为各年级备课组,组成静升中学教研平台,承担备课、教研和资源库建设任务。所有学生分别注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以班级组成学研组,构建各年级学研网,进行网络预习、资源搜集整理、学习成果展示。教师教研平台和学生学研平台可以互访,学生不但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网络作业,还能进入晋中市所有教师工作室猎取优质资源,进入晋中市数字图书室进行网上读书。两个平台的互动,为师生交流创造了新的方式、开辟了新的空间。

    当然,这个平台的一些功能还未完备,其系统的升级改造如果能将自动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加入,则会更方便一线的教育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使得教育教学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拓展了学习渠道、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发展。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所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革,既要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必须关注、研究并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性。首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让学生懂得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承受范围,控制利用电脑与网络的时间,保证学生的视力健康,脊椎脊柱健康、心理健康。其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必须做到重在应用、效率优先,不能光配套、不应用,更不能为应用而应用,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再次,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要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各学校必须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有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和人才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应该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以应用为主,构建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进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中学,山西 晋中 031308)

    参考文献:

    [1]云时代的校园数据中心[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2,(07).

    [2]全球信息化发展四大趋势[EB/OL].中国教育网络, 2012,(10).

    [3]山西:信息化为教育增光添彩[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09).

    [4]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山西省 教育信息化 探索 模式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