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础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4:35:24 点击:

    [摘要]从教学过程观察,“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困境突出表现在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适应当前大学生认知需求、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方面,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对策是确立教育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发展需求有机统一、处理好课程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合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基础课” 教学有效性 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周立新(1963- ),男,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武汉 430056)周正儒(1988-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武汉 43008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为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25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89-03

    “基础课”是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简称。教学有效性是指人民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高效率教学实践活动。“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即要遵循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的客观规律,教师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人员相互配合,以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优质高效地帮助“90后”大学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水平,促成大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基础课”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上达到了党中央提出的开课要求。但是,从一线教师的视野看,提升“基础课”的有效性,还面临各种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共同改进。

    一、“基础课”教学有效性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课程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

    从教育原理上讲,“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其教育目标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解,做到因材施教。但是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对所有学生,不论其思想程度如何,都执行同样的标准。由于“基础课”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导致“基础课”课程内容和要求与“90后”大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匹配,抑制了“90后”大学生接受“基础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削弱了“基础课”的有效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基础课”的本质、目的及功能,不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变革的需要。其原因有三:一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人们强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益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这些内容强调不够,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设计的目标要求。二是多数大学生都渴望成才,而“基础课”在成才教育上设计不足、文化特色性不强、知识含金量不高、信息覆盖面狭窄、学术氛围不浓。三是“基础课”的教育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简单重复,没有抓住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这个主线对“90后”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加上中学文理分科的影响,导致文科学生“吃不饱”,理科学生“吃不了”,造成“基础课”针对性、有效性不强。

    (三)教育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虽然近年来一些教育者对“基础课”教学方法进行了诸多改进,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目前,“基础课”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突出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和沟通较少、教育者孤立地而不是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不能化解“90后”大学生多种多样的思想问题等,因此,降低了“基础课”的效果。

    二、提升“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纵观上述“基础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或问题,提升“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当前,要从确立教育教学目标着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课程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恰当表达教育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施教。

    (一)确立教育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发展需求有机统一

    1.把好备课及授课“关”。教师要深刻领悟备课的内涵,精心备课。备课既要备学生、备内容,又要备自我、备信息;既要确定认知目标,又要设定情感目标。特别是要备出学习价值和教学价值,备出教学灵感、教学情感和教学激情。教学内容要依据“基础课”教学大纲,针对“90后”大学生的诉求而确定,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促进“90后”大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同步协调发展。

    2.促进教与学视野的融合。教与学视野的融合,是教学和谐的基础。“基础课”只有做到教师教的视野与大学生学的视野的交融,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深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治观,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为此,“基础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动机、兴趣和情感等的兴奋点,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表现,遵循教育辩证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90后”大学生拓展视野,提升目标高度。

    3.做到因材施教。“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表现出诸多共性的同时,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面临的困惑、问题也各有特点,概言之,不同大学生有着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成才目标诉求,形成了“基础课”教育教学对象的个性。教师要尽量避免单纯地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的课程教授方式,恰当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侧重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学大纲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促进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达成一致,加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二)处理好课程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

    1.要坚持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辩证统一。课程教学体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按照教学对象而设计内容体系,它和教材体系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课程教材体系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献,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接纳并内化;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体系既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安排。“基础课”教材是由专家编写、中央审定的,是国内具有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材。“基础课”应以教材体系为依据构造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教材内容,否则就会改变教材的设计理念,无法达到教材的设计目的;同时,要对教材内容再次开发,而不能照本宣科、机械照搬教材内容,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基础课”教师要坚持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结合“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大纲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整合提炼教材内容,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联系社会现实讲清、讲透,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问题。

    2.精编教材,提升“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1)增补教材没有涉及的一些重要内容。第一,教材绪论部分缺乏校风内容。教材绪论部分用了近两千字的篇幅阐述“培养优良学风”,也应当有一定篇幅阐述“校风”,使校风和学风相互呼应,彰显大学精神。而且,教师在学风和校风教学时,还应当结合本校发展的历史,切实培养学生爱校建校、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信念。第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道德的本质”阐述没有深化。道德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反映出道德的一般本质。在这一点上,教材的阐述十分精辟。然而,道德的一般本质,反映的是道德作为意识形式的一个因素,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个性本质并没有反映出来。换句话说,道德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反映出来了,但是,在各种意识形态中,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区别的个性本质没有揭示出来。因此,应当进一步阐述道德的特殊本质,让学生把握道德强调节欲、奉献、牺牲的实质。第三,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道德的功能与作用”缺乏道德对个人作用的阐述,不能充分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第四,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没有采纳“集体主义原则”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应当补充“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正当个人利益者,集体不仅应当在精神上予以褒扬,而且还要在物质上给予必要的补偿”的内容,以充分调动大学生顾全集体利益的积极性。(2)对教材某些表述不准确的内容要予以修正。教材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表述不准确。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定途径只有仲裁和诉讼,协商和调解不是法定途径,而教材上将协商和调解放在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标题下,显然是不准确的。(3)对教材部分内容要进行归纳、概括。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内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内容、爱国主义的法律要求与道德要求的内容,教材上这些内容的表述比较凌乱,建议将相关内容集中在一起阐述。(4)教材有些内容详略繁简的处理尚需斟酌。一是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了整整七个自然段、一千多字罗列我国现行法律框架,显得篇幅浪费。可以考虑将法律体系和法的渊源、法的效力等合并表述。二是“法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法律知识,应当专门进行阐述。三是宪法规定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规定应当明确表述。

    (三)合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

    1.对于说理论证繁复的内容,要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教材上说理论证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不够或者方法不当,很可能形成强制性灌输,引发学生的逆反或对立情绪,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处理这些教学内容时,一是可以设计超出学生预期的情景,引发学生好奇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转换教学切入点,从“90后”大学生更为关注的自我发展问题切入,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用感性的语言表达理性的思维,让教材高深的理论更加贴近“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减少“90后”大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和乏味感。三是从看似普通易懂的教学内容中挖掘深层内涵,激发“90后”大学生探究的兴趣。如爱国主义是常讲常新的内容,可以提问大学生:爱祖国和爱国家的区别?这个问题多数大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挖掘常见问题的深层内涵,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习和修身的积极性。

    2.积极采用分类指导法,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思想水平和道德层次进行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借助心理学的相关测试量表,以作业和讨论的形式,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自我完善的意见。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于自卑或遭遇过挫折的学生,给予理解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自信的学生,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指出其不足,对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关于指导方式,既可以在课堂上交流和指导,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交流;既可以口头指导,也可以书面指导;既可以通过电话交流,也可以在网上交流。

    3.运用反省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一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自主探索人生发展道路。可以指定一些参考书籍,尤其是学校图书馆方便借阅或者网上容易找到的书籍,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并完成一定数量(字)的读书笔记。这样帮助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将学习探索的领域由书本联系到生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扩大到社会,拓展大学生视野,激发“9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二是要求学生勤于练习,体验知识运用的乐趣。如要求学生运用社交礼仪的知识方法,拨打或接听电话、结识陌生人、取证等。三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如介绍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的情况,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到法院参加庭审旁听,并完成旁听报告。

    4.实施“基础课”教育教学活动要做到“三项注意”。一是注意运用灌输与疏导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基础课”必须以理服人,而理性教育教学效率较高的方法就是灌输。但是,一味强“硬”灌输只能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形成对“基础课”的逆反心理。因此,“基础课”应当采用疏导式教育教学方法。化解上述两难困境的思路是采用灌输与疏导有机结合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是调动“90后”大学生参与“基础课”教学过程主动性、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二是注意采用专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基础课”内容较多,教学课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平均分配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以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既能突出重点理论内容,又能关照到学生关心的热点、教学的难点或疑点;既可以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又可以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增删内容。同时,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便于教师将科研成果注入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才能让“基础课”做到“三贴近”,凸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三是注意防止教育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另外,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胡菊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2]周宏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

    [3]朱琴芬.与时俱进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话语[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4]陈秉公.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7(4).

    [5]赵明媚,陈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推荐访问:基础课 困境 对策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