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4:25:24 点击: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问题,引导大学生实现职业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形成。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课程和课堂的管理体制建设,构建以人为本、开放办学和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制改革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46-04

    [作者简介]李生京,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吉林吉林132013)

    1909年美国学者F·帕金斯把职业规划分为三部分:个人分析、职业分析、人职匹配。上世纪50年代,霍兰德提出了人格与环境匹配的类型理论。到了70年代,雪恩的职业锚理论使得个性测量更具有了职业针对性。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不难推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顾名思义,“职业生涯规划”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个人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经过分析和选择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方向,以及相应的择业、就业及创业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实践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采取必要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在“全面中的教育改革”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或译作“生计教育”)旨在主要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职业发展”的正途。这个构想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倡导,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最有影响的一次改革。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至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的范围内全面展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社会化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与社会劳动相结合,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业、市场协调配合,需要整合社会的多种资源,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是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意义。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身,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转换以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价值理念与能力。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从完整的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和结构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还没有跨越以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如果限定在高等职业教育微观运行的层面,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限制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体现,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课程模式,这与高职院校相对封闭的发展现状不无直接的关系。在相对封闭的教学改革环境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门课程,很难与高职院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改革发生必然的联系,客观地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孤掌难鸣的被动局面。第二,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问题。招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组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是普遍的现象。这种组织教学的基本模式,限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主导的基本导向,割裂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教育教学部门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第三,是教学环境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教学环境具有特殊的要求,包括开放式教学、融入企业教育模式和引入市场就业机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背景条件,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基本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地位有待确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唯一主体。首先,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目的就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职业和职业生涯产生理性认识,促进毕业生在科学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引领下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最佳选择。这个计划是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针对学生所构建的总体计划,并紧紧围绕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整个学习周期组织和实施。这个组织是指包括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设施设备、专业人员、专门活动或教育场地的统筹管理和规划。第二,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贯穿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地方经济结构和就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的规划和调整。第三,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从业者。在这样的必要前提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的问题,就会发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规划科学、组织严密、结构合理和运行有序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改革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高职院校以系、部为单位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需求。建立适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开放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身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发生必然的联系,需要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之中,需要与社会、市场和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与互动。而以系、部为组织形式的管理体制封闭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道路,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首先,成立独立的教学机构。就是说,改变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状况,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机构(教研室),承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就是说,打破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垄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现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选聘教师,不仅要聘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招生就业指导教师、也要聘用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这样配置教师的目的,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三,建立与企业和市场的必要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融入企业和市场的要素。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由企业和市场的经济主体担任教学工作,实现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结合。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在高职院校践行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这两种课程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分课课程是对学科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依据教材的逻辑顺序排列对学生展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由于分科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纽带对学生实施的相对封闭的应试教育,因而容易导致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产生较大的矛盾和分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教学的课程类型,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弥补分科课程教学僵化和教师一言堂的不足,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教学的素质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的改善和变革,使教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这种课程模式的缺点是缺乏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通过树立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的课程观,构建以活动课程为教学重心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利用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一正一反、利弊兼具的互相补充的正能量。应在充分发挥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基础性课程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活动课程。开展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是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活动、请学校优秀毕业生交流创业经验、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总之,就是要实现对在校大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管理体制改革

    课堂是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首先,课堂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场所。这个场所能够满足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为学生开阔职业人生梦想的学习乐园。第二,课堂是学生职业技能培育的基地。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不存在没有技能属性的职业,也不存在没有职业属性的技能。职业生涯是职业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职业的养成和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第三,课堂是可以移动的时空。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并不是静态的场所和空间,而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所设计的教学时空。第四,课堂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讲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不同层次的就业观,需要引领学生学习专业和将来就业的道路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社会阅历和职业梦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相长,有助于整体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对职业生涯课程进行了这样的理性界定之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管理体制改革就有了基本的内核:即实现科学的教学理念、动态的教学时空、互动的教学角色、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标准的课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制创新

    1.确立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明确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生离校前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的动态发展科学实施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做的目标追求,是寻求高职院校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整个职业人生中的职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综合实力的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就是通过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健全的制度规范,实现对高职院校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运行机制,要联结高职院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如果按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时间周期来划分,那么这个运行机制包括这样几个内容。首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招生就业部门与学生辅导员来实现,其基本职责是引导入学新生了解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职业等基本内容。第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基本职责是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专业教学团队来完成,基本职责是带领大二到大四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第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励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毕业生指导教师和招生就业办来完成,基本职责是指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和成功创业。

    2.构建开放教学的运行机制

    开放性职业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着眼学生需求,强调学生参与,注重与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校外实践活动强调基地化、项目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特色化运行,实行“动员、规划、实施、总结、反思”五步走,让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检验理论知识,提升社交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为求职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构建开放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是全面展开开放性职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开放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课程和课堂开放机制。(1)是教学开放机制。教学开放机制,就是在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基础上,搭建校地、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岗位,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2)是课程开放机制。构建课程开放机制的制度基础,是高职院校学分制、弹性教学、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的制度建设,只有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制、跨学校(校企之间)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就业培训。(3)是课堂开放机制。课堂开放机制的实现平台,是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组织实施的开放式职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放式职业实践活动可以由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组织,也可以由学生社团自行组织。在校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文体类、学术类、实践类、创新和创业类的活动;在校外,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家教、家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3.培育自我修养的运行机制

    职业素质修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素质修养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而且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育自我修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导师制度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服务平台,推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师制度具有特殊的涵义。这里所界定的导师不仅包括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指导教师,也包括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修养过程中与其建立教学关系的学生家长、企业员工、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导师制度下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包括亲情关系、师徒关系、师生关系甚至同事关系。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服务平台,包括教学部门、教辅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修养服务的各种机构(如学生部门建立的心理咨询室、图书馆设立的参考咨询服务中心、学院团委设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等等),他们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生涯探索、就业信息、职业测验等综合服务,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我修养机制的作用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服务平台,通过指导教师以人为本的指导,自觉养成职业生涯规划修养的良好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修养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袁海军)

    推荐访问:体制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 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