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迈向开放共享、多元个性的高校互联网教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2:30:29 点击:

    摘 要: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对降低高校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互联网对高校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重要影响,总结了国内外高校的互联网教育实践,分析了目前制约高校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即经济支持、资源建设、知识版权和学分认证,指出未来高校在互联网教育认证体系、互联网教育模式、互联网教学监管测评、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上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147-03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塑了个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对教育行业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教育观念、丰富了教育手段,还极大拓展了高校教育的发展空间,推动高校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没有国界的大学”迈进。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成为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新技术、新思维既给高校传统教育带来了新活力,也给传统教育理念、方式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

    首先,互联网促进了高校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教育资源横纵贯通,打破了高校与外界之间的围墙,不仅整合了高校间包括教育信息、科研信息、图书馆等资源的校际共享,缩小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还联通了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让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的精准对接;更联结了中国与世界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了全球性知识库的扩充和各国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

    其次,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教授方式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合理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學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基于大数据发展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根据自身特征与兴趣,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学习对象,把知识被动接受的过程转变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探索过程。

    第三,互联网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不但使教育管理高效化。通过一体化高校互联网管理平台,促进跨部门资源互通与业务协同,保障学校各项业务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运作,实现高校一站式管理与服务。还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化。通过对高校内、外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客观反映诸如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授课质量、宏观行业背景等全方位情况,使高校管理者能够及时预测发展趋势,做出精准决策,促进高校决策由经验向数据、由模糊宏观向精准微观转变。

    二、国内外高校的互联网教育实践

    (一)国外高校互联网教育实践

    为迎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向全球使用者发起的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该项目以“开放”“免费”“共享”为理念,在线发布该校所有课程资料并免费共享,拉开了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教育实践的序幕。2006年英国开放大学启动实施OCI项目(Open Content Initiative,简称OCI)并发布了Open Learn平台,利用远程技术为全球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成为第一个启动实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远程教育机构。随后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教育资源开放的行列,如荷兰开放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后来还出现了很多网络大学,如西部州长大学、可汗学院等教育机构向非正式学习者提供远程教育,实施完全在线运行、全面认证、在线考核。2012年,MOOC在美国迅速发展,以Coursera、Udacity和edX等为代表的教育平台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全球共享课程资源的数量迅速增加,极大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化进程。

    (二)国内高校互联网教育实践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十年的资源积累,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数量已达3909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超过2万门[1]。2014年中国教育部“爱课程”网与网易携手推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教育平台,即中国大学MOOC,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名校、名师的精彩课程。随后国内各大学纷纷加入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大军,清华大学研发了学堂在线MOOC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台湾国立交通大学联合台湾地区大学合力构建“ewant育网”开放教育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了“好大学在线”平台;深圳大学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开放大学与网易云课堂合作,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截至2018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已达5000门,学习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2]。

    三、制约高校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因素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高校互联网教育从迅速崛起逐渐走向平稳成熟,在收获丰硕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互联网教育的长期经济生存能力。高校互联网教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资源开发再到设备维护无一不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多数高校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形式势必带来很强的不确定性,如2009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因政府停止支持而关闭。为解决财政难题,各高校积极探索盈利模式,目前主要是通过提供课程或学位认证以及出售慕课技术给其他高校的方式获取收益,但依然难以抵扣高额的课程制作、运营成本。

    二是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是资源共建主体有限。我国高校互联网教育以MOOC形式为主,实行多校合作共建课程资源,然而目前课程供应主体主要来源于国内一流大学,占比70.2%,其他大学参与度较低,甚至没有进行MOOC教育探索,这对地域特色和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建设是极大损失。另一方面是资源更新滞后。线上课程从选题、设计、制作到上线运营等一系列流程较为复杂,需要多部门、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其建设成本远高于线下课程的制作成本,导致线上课程在种类增加与内容更新上滞后。

    三是在线课程知识版权存在争议。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新的版权问题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首先,教师在线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教辅或他人作品免费向公众传播是否合理,使用比例多少构成侵权。其次,MOOC课程制作流程繁杂,涉及制作者、出版商及学术机构等多方权利主体,在运营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如课件版权、作业版权等资源的版权归属问题。第三,我国网络版权的相关法律制度尚存在滞后性,尚不能及时为在线教育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避免版权纠纷。

    四是在线课程学分认证存在障碍。尽管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校存在课程标准不一、校际壁垒等问题。此外,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容易出现代学和替考等现象,因此一些高校也对MOOC学分认证存在质疑。

    四、未来高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完善互联网教育认证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互联网教育发展,国家需在顶层设计上统一高校互联网教育行业标准,完善高校互联网教育认证体系。一是高校在线教育资格认证。颁布高校在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和专业等级标准,加强对高校软、硬件环境等资格审查,拓展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二是教师在线教育技能认证。制定在线教育教师技能标准,开展教师在线教育相关技能培训工作,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需求,提升信息化教学素质,保证在线教学质量。三是学生在线教育学分学位认证。制定学习成果量化标准,建立学分置换与累积系统,成立高校在线教育学分互认联盟,统一学习成果评估和学位授予标准,保证学生完成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总量与学位要求相符,让在线教育学位获得与线下教育学位同等的价值与效力。

    (二)多元化互聯网教育模式

    一是促进教育主体多元化。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和技术优势,积极与各大MOOC平台、社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校外机构进行教育合作,整合教育资源,重组师资结构,让不同院校优秀教师和社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二是促进教学形式多元化。基于不同学科的教育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形式,借鉴国际高校基于MOOC延伸出的SPOC(私播课)、Meta-MOOC(超级公播课)、DL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MobiMOOC(移动公播课)、MOOL(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DOC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MOOR(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等教学形式[3],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模块化组合,弥补线下教学和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满足各学习环节的学习需求。三是促进教育路径多元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快速搭建小规模专业课程结构,通过课程定制、微专业、在线硕士学位项目等方式,为社会、企业快速培养急需人才,为成人和继续教育提供灵活多元的路径选择。

    (三)加强互联网教学监管测评力度

    虚拟环境教学需要科学的在线教学团队管理、有效的在线学习过程监督、完善的在线教育测试评价,以解决人们对虚拟环境下教学效果、学习过程和考试环节的质疑。在教学团队管理上,需建立团队管理标准,做好线上教学团队组织与课程建设工作,针对市场和学习主体需求设定课程方向,通过反馈数据及时优化线上教学内容与互动体验。在学习过程监督上,充分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如通过指纹、人像、笔迹、声音等识别技术对学生身份进行验证,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Coursera平台自2013年开始采用“签名追踪”(Signature Track)技术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带有身份认证的课程证书[4]。在考试测评上,可采取在实体教室进行人工监考的传统模式,也可施行对带有实况监督的在线考试进行远程监考模式,还可通过第三方如考试中心或电子考试公司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统一管理监督考试全过程[5]。

    (四)提升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能力

    教育资源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需根据知识更新、技术升级不断地进行修正、更新与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教育主体激励机制。将在线课程开发与在线教育实践等列入教师评价体系,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课程方向指导与技术帮助,鼓励更多教师参与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积极进行校企多渠道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弥补高校的运营短板,让高校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资源建设效率。三是发展区域互联网教育资源共建联盟。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精品课程,树立品牌效应,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分担建设成本,并对教育资源建设统一进行长远规划,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

    参考文献:

    〔1〕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咨询[BE/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article/moocs-take-a-major-step/135750?cid=wc&utm_medium=en&utm_source=wc, 2012-11-13.

    (責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0pen, Shared, Diverse and Individualized University Internet Education

    CHAI Jing, TIAN Yun-xin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cos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 equit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Summarize the practice of Interne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ternet education. Point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of Internet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Internet education model, Internet teaching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nd Internet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ternet Education; Online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推荐访问:互联网 迈向 高校 开放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