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1:20:17 点击: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等方式,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技能型 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张同怀(1962- ),男,陕西凤翔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检测教学及研究工作。(陕西西安71007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85-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已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任,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一、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是泛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的人,不单是指那些已为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人类做出了重大发明,有了创造事迹的极少数人。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创新既有理论型的,也有应用型的。理论型创新人才有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在理论、原理等方面突破的原始型创新人才,有把众多新技术优化组合,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集成创新型人才,还有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为我所用,使之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的学习型创新人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自主创新将以集成创新与学习创新为主,这必然要求我们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重点。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专业知识、基础知识雄厚,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理论性创新人才主要由重点大学培养;知识综合性强,具有资源整合与集成能力的设计型创新人才主要由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熟练,具有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专业基础较差,但操作规范有技巧,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操作型创新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院校培养。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七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专门人才处于最紧缺的位置。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25、1.84、1.78。这方面人才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新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队伍既需要科技领军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一线创新人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理应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改革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改革需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需要有先进理念的引导。目前,应当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来寻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改革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应当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技能。在师资队伍中专、兼职教师结合,兼职教师要占较大的比重,以此真正提高学生对企业设备性能和技术更新情况的熟悉程度。

    (二)改革教学制度

    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种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的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积极探索学分制。学分制不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学习的办学理念。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利用学分制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所具有的优点和作用,既要解决好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建构,学分如何积累和互换,课程、学时、学分如何安排等教学管理的技术问题,更要在制度上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充分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

    2.开设暑期学制。将一些技能型强的实践环节集中安排,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那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特殊发展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研开发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

    3.让学生参与研究工作。我国高校普遍对科研工作有要求,教师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其中不乏创新性的成果。如果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既扩展学生知识面,又激发、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及效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三)改进教学内容

    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用21世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去指导改革、指导实践,需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创设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要重视通识课程。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个性化培养,让学生学习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健全人格。此外,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理解人与社会,更要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增强其适应性。考虑到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技能实训任务又较重,可以少开通识教育课程,将它们贯穿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

    2.要重视创业课程。美国马里兰大学每周都要请一位有创业成就的人给学生讲创业经验,每个学期要求学生写一个如何组建企业的计划书,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商业创业竞赛,前几名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奖金。据调查,近40%的美国大学开设创业课程,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实战训练,许多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的。利用这种方式,他们培养了很多的创业型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多开一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课内外科技制作。

    3.要加强实践实训。实践动手能力是职业学校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我们不否认理论环节的重要作用,但是理论最终要指导实践并体现于实践。无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它与生产、工业现实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工艺还是有区别;无论学校的实训设施怎样先进,与生产一线最新的生产设备也会有差异;无论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多么丰富,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也会有差距。当前,不少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还滞后于生产实际需求,无法做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实验、实训环节,除了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还应多建校外实训基地,尽力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教学模式。

    (四)改变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要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互动。这是创新教育中最富效应也最为生动丰富的环节。教师只有充分地体验和反思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才能对教学策略的更新和调整起作用,它是创新实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才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积极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并加以实施。为此,国外主张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很多考卷的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2.要重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知识的情境性特征引发的情境式教学已为职业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学生间的互动特别有助于探索精神和迁移能力、团队精神和工作态度的养成。

    3.要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严格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开设课程,开展各类竞赛,特别是制作类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因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教育环境。大学正是由于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应有的学术精神。

    1.要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有使命意识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核心使命是传播和发展科学并通过传播和发展科学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没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使命选择,学校就不会有敬畏科学、忠于科学、信服科学、遵循科学、探索科学、发展科学、维护科学的坚守,就不能形成坚定的、明确的、符合学校发展逻辑和规律的目标和追求,就难以抵制并可能屈服于外部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为平台,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开展诸如课外科技活动、各种讲座、竞赛及学术交流,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补充,又扩展了学生视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要加强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的实训条件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们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达到UNESCO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课程标准:一是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二是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三是要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和职业教育考试方法等;四是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五是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3.要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可以像图书馆那样,陈列并且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尽可能早地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在他们进入学校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着手进行某方面设计,尽早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量大、需求面广,只要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进以及在师资培训、校园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就能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唯,吴爱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A].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溯源与创新[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谈松华.科学发展观与学校现代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01-30.

    [3]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4]睦依凡,方倩琳.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

    11-24.

    [5]李进.构建创新理念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A].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溯源与创新[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

    10-09.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深化 探讨 技能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