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学生心理活动客观规律的高校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0:00:31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分析高校学生在110分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总结出学生精力的高峰区和低潮区;然后针对这一客观规律及心理学效应基本理论,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五种教学方法,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心理活动客观规律;心理学效应;高校;教学方法;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4-0052-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classroom, the objective law of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110-minute classroom learning process is analyzed and the peak area and low tide area of students’ energy are summarized. Then, in view of this objective law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effect, the f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re put forward, which have great guid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objective law of psychological activity; psychological effects; college; teaching method; micro-lecture

    1 前言

    区别于中学的基础教育,高校更侧重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综合型研究型人才,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自觉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1],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主阵地是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发展,一端连接着民族未来。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如何对课堂进行“革命”?无非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即要求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均要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施教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自觉能动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学生由教学主题及教学内容激发,按照自己的智力、兴趣和个性心理特点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2]。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我国高校教师目前多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能力较强,然而多数在教学方面未经过专业训练。因此,本文在结合高等学校课堂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学效应基本理论,按照充分调动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则,探讨高校教学方法,以改善高校教学效果。

    2 学生心理活动客观规律分析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高校课堂每次分为两节课,每节课50分钟,课间10分钟,共计110分钟。根据陈化文[3]等人的研究分析发现:在这11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在不同时间段会呈现高峰区和低潮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一次授课过程中,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四個时间段,分别为每一节课开始的20分钟和结束前的10分钟,将此阶段称为高峰区;其余时间段为低潮区。这一研究与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一致的,即对于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学习材料,开头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最好。这一发现将是高校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理论依据。

    3 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探析

    作为教师,要结合学生精力分布规律,按照“巧用高峰区,减少低潮区”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五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优化课程导入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兹尼博士研究发现:“人的第一印象是在最开始四分钟决定的。”[4]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每一节课最开始的3~5分钟。1992年,国外学者James M. Cooper曾指出:“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课程导入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5]因此,教师想在课堂一开始就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采取多种手段来优化课程导入设计,避免流于形式,失去价值。

    课程导入的设计主要从导入的内容及导入的形式两个角度来设计。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应在结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理解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标,进行设计。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点复习、课程背景知识、课程知识应用前景、典型案例等。导入的形式可以是生动的声像素材、直观的实物模型、启发式的提问引导、诙谐幽默的笑话等方式。课程导入采用的形式,应结合课程实际需要和学生的接收能力进行选择,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心理学家波斯特曼发现:中间内容的遗忘率是首尾两端的三倍[6]。同时,结合学生精力高峰区和低潮区的时间分布,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应充分把握重要的时间段。在不影响教学知识架构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必要按照课本知识结构,从前至后循规蹈矩地讲解,而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分析出重点、难点及其他非重要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难点)放在一节课的高峰区,其他非重要知识点(或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放在低潮区。即每一节课开始的20分钟讲授重要知识点或重点,中间20分钟讲解其他非重要知识点,在每节课结束前的10分钟总结复习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如表2所示。按照学生的精力分布和遗忘规律,在学生精力最为集中的时候传授或复习重要知识点,更能强化知识的学习及记忆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在每节课的第21~40分钟,学生精力开始松懈,此时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理念的定性思维,结合教学主题和内容,創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学生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松懈情绪。在此推荐三种方式供教师参考。

    1)微课程。微课程依托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在10分钟内可将一个知识点讲解清楚[7],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讨论会。教师给出问题,学生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研究解决问题,然后一起交流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8]。

    3)竞赛。课堂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回答问题,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松懈情绪。

    当然,在既有的教学考核模式大环境下,创新教学方式势必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是课程的设计还是实施,均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甚至在实施之初可能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矫正。

    及时给予正面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126名被试者分成四组,在四种不同诱因下(及时正面反馈;及时反面反馈;不给予任何反馈,但能够听到其他两组的反馈;不给予任何反馈,并且与其他三组分开)完成工作[9]。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别人的工作,要及时给予反馈,方能促进工作完美地完成,并且正面的表扬反馈比反面的批评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对表现好的学生应时给予正面反馈(点头示意、语言夸赞等),不仅对该学生及其他学生都能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也可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推动教师、学生的互动。这也是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体现,减少低潮区学生的松懈情绪。

    注重教学表达方式  心理学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传输的总效果,仅有7%来自文字,38%来自音调,而高达55%取决于信息传输者的面部表情[10]。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想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高校目前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忌全屏同颜色文字的堆砌,文字颜色以两种为佳,黑色为主,重要内容用其他醒目的颜色标出;同时配有与主题内容相匹配的图像、声音、视频。

    2)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教师一定要切忌毫无激情、语调平平地阅读课件内容,要结合授课内容做到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和与之相匹配的肢体语言。教师以情绪激昂的姿态面对学生,开展教学,定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收紧学生松懈的情绪,调节课堂氛围;适当的肢体语言,可提升教师的表达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当然,这种方式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尺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做到恰到好处。

    4 结语

    高效的教学方法应能紧扣教学内容主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在全面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心理活动客观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开展教学,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复琢磨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14-22.

    [2]钟玉泉,彭健伯.双向能动教学法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72-175.

    [3]陈化文.运用教育心理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S1):13-14.

    [4]张亚宏.基于心理效应的图书馆读者维系策略探究[J].图书馆,2013(2):12-14.

    [5]王玉婷.基于深度教学知识观的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6]林炜鹏.“首因效应”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成功:教育版,2009(9):110-111.

    [7]张武威,曾天山,黄宇星.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4(7):10-16.

    [8]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5-101,118.

    [9]徐频.“赫洛克效应”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2009(10):156,158.

    [10]史伟峰,宋坚.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育课效果[J].政工学刊,2011(3):34-35.

    推荐访问:教学方法 客观 规律 高校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