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记叙文阅读要有“静”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03:10:11 点击:

    [摘要]自主预习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去品味、求真、索疑。然而,现在学生的各科作业量大,预习的时间很难有保障。利用记叙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课内自主预习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教学;自主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2402

    课内自主预习,是给学生减负的一个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安排课内自主预习。在记叙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尝试落实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满足自我情感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的自主性体现得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阅读效果的好坏。

    相对于说明文等体裁的课文,记叙文预习学生应该比较乐于接受。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大都不能完成,或者应付了事,原因不一而足。如果让学生自主预习,是不是更加有难度?答案是肯定的。我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发现,自主预习并不一定在课外发生,特别是在记叙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不妨把预习任务放在课内来完成。因为记叙文往往故事性强,学生的阅读欲望比较高,是可以把预习任务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下面结合我最近参加的赛课经历,谈谈自主预习落实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做法。

    一、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存在的问题

    记叙文阅读课中学生没有时间走进文本,在零认知中被“强行”学课文,参与不积极,被动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低、能力差。比如,学生对于生字词等基础知识都不会自主掌握它的读音和意思,而是标上读音就算完事,更不会积极探究字词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谈不上品味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另外,学生由于缺乏对新课文的兴趣,上课热情低落。大多数学生较多关注文章情节,但对于具体内容的了解,则浅尝辄止,远远达不到吃透、领悟文本的程度,对于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没有积极去探知答案,而是被动听教师讲解、分析。

    学生上课前没有走进课文,没有对课文的“预热”,自身又缺少自主学习的方法,导致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低下,往往遇到稍微难点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学习起课文来囫囵吞枣,浮光掠影。

    2.主要的原因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上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改由来已久,但落后的教学观念依旧还在,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学是围绕着教师的“教”来进行的,于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无从谈起。我们不难发现,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不放心,喜欢包办,依然经常陷入“生拉硬拽”出力不讨好的窘境,或者当学生开始阅读文本时,教师还在不停地干预,没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完成预习任务的做法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自主预习的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点。教师可以抓住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来设计导入。比如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精妙独到的细节等,都可以作为设计导入的抓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己任时,那么他的课堂无疑会成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要知道,只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就抓住了解决阅读教学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去年底,我参加南宁市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城区预选赛,规则要求不能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教师事先不能跟学生接触。在教《散步》时,为了让学生不紧张拘束,我先跟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聊聊天吧。你们喜欢散步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說喜欢,有的说不喜欢。我知道现在的学生比较宅,于是赶紧跟那个不喜欢散步的学生打趣道:“那你肯定喜欢一个人——葛优!”好几个学生脱口而出:“哈哈,葛优瘫!”我趁机来一句:“那我觉得学完《散步》,你一定会爱上散步的!喜欢散步的孩子说说你们喜欢的原因吧。”学生七嘴八舌说出生活的经历,回味散步的滋味,大家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顺势说:“让我们朗读这篇课文,在朗读中留意故事的时间、地点等要素。”这样安排就把预习课文的任务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自主预习的外部环境

    如今学生各科的作业量大,很难有预习的时间保障。我就尽量把预习放到课内,开讲前直接安排预习。另外,现场赛课一般是不给教师提前接触学生的,课外预习根本没有机会落实。我以《散步》参加赛课时,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接触课文,让学生花了整整6分钟朗读这篇课文。有些教师说没有必要这样,因为课文很简单,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但是事实证明,初一的学生安心读完全文,有了足够的时间接触课文,不再是头脑一片空白。在赛课现场学生安安静静地

    府服务的御猫展昭。这些在以原著为蓝本拍成的影视剧作中基本保留了下来,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在现代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颂的。

    在古典小说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小说原著与翻拍而成的影视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认识上的深刻性,同时在情感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故事情节

    我们都知道,影视剧大都是以情节的新颖有趣、上下相连、曲折有致、惊险离奇来吸引观众的,那影视艺术与古典小说在情节上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其实,“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国古典通俗小说在情节发展中,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总是曲曲折折。

    讲究曲折起伏、惊险离奇的情节,这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一段,虽然不过区区数百字,直接描写关羽的笔墨也不多,却将关羽这一盖世名将写得生龙活虎、声色俱备,表现出了他无比英勇威武的精神风采。罗贯中在这一段中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着笔,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从侧面虚写,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了对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一句“其酒尚温”更使关羽那非凡的英雄形象增添了无比的光彩,那杯壮行酒袅袅的热气尚未散尽,不可一世、有着万夫不当之勇的华雄之首,犹如探囊取物一般轻而易举地就被关羽摘了下来。作者仅用了几十个字,就充分启发了读者想象的翅膀,使关羽那不凡的气象、身手、精神风采就浮现并扎根于读者的脑海之中。而电视剧94版《三国演义》中展现这一段时,也完全使用了这种曲折精妙的情节构思,而且展现得绘声绘色。

    如果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这一集,观后让学生有头有尾地复述故事,然后动笔写篇记叙文,学生绝不会冥思苦想而无话可写。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再印发小说该章节的原文进行学习。原文仅数百字,以侧面虚写为主,却把鏖战的情景、关羽的神态描绘得有声有色。那么,什么叫虚写,什么叫侧面描写,什么叫环境气氛烘托,在这个从影视到原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全都一步一步有滋有味地掌握了,而不仅仅是掌握故事情节上的特色。

    三、人物塑造

    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它决定着剧情的发展,主题的展现。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有的作品,时隔多年,剧情可能忘却了,但人物形象却能留在心中。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都以其独特的审美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一样,小说的情节或许在读者心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但是作家成功塑造的人物却会长久地留在读者心中。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一直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传统。金圣叹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认为罗贯中塑造的刘备过于忠厚而近于虚伪,诸葛亮过于智慧而近于妖,关羽过于忠勇而近于愚等。这就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学在塑造人物方面最大的特点便是夸张,这种夸张可以是强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特征,也可以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具有的某种品格。这种传统的人物塑造方法,又是中国普通读者或观众所喜爱的,在影视作品中也被适当地运用了过来。笔者非常喜欢《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当然是因为这个人物被作者塑造得个性突出且极具反抗精神,如果没有他极其夸张的一些行为,如“三试颜查散”“万寿山前杀命”“忠烈祠题诗”“戏御猫”等,这个人物也不会有如此的魅力和个性。

    四、语言特色

    我们在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特点时,一般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二是小说的叙述语言带有作家本人的语言风格。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电视时,人物的对白虽然更口语化一些,而且受到当时场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的影响,所展现的内容是经过了演员、导演、美工的再创作,与原作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在个性特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相融性的。比如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演员的对白是半文言式的,非常接近于原著,有许多甚至直接引用了小说中的原句,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学韵味。所以,如果有的小说从语言上较难理解,可将原著中人物的语言与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演员的对白进行比较,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形象,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总之,影视艺术理论,除了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与中学语文古典小说教学有相融性外,在结构、环境等其他方面也有相融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古典小说作为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是不同的,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語言艺术的欣赏。当今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是在形象艺术中长大的,如果过分强调影视的欣赏,那么就会淡化语言艺术的欣赏,就不能达到语言艺术欣赏的目的。在古典小说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是关键,即要以影视作品作为阅读的迁移和深化,不能让学生过分依赖影视的趣味性,而放松了对小说语言的解读。当然,处理好了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把影视艺术理论和中学语文古典小说教学的相融性继续探究下去,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开来,让影视艺术这朵奇异的仙葩,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文兵. 利用影视剧进行语文教学[DB/OL]. http:///Article/ArticleShow.asp ArticlEiD=40312006-03-28.

    [3]宋家玲.影视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陈剑平)

    推荐访问:记叙文 要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