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兵团题材影视剧热的文化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01:10:07 点击:

    [摘 要] 兵团题材影视剧近年来走红荧屏,在广大受众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兵团有着特定的发展环境,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考察兵团影视剧热的深层原因,对促进其健康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兵团题材影视剧;文化;主旋律;社会转型

    21世纪以来,以《热血兵团》《西上天山的女人》《戈壁母亲》《化剑》为代表的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史的影视作品走红荧屏,继20世纪90年代《重返石库门》等作品之后,又一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伴随着兵团题材影视剧的火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宏发展历程也再次勾连起人们尘封的记忆。本文通过对这股热潮的剖析,探究其内在的文化推动力。

    一、兵团题材影视剧是主旋律热潮的一个支流

    兵团题材影视剧的兴起体现了国家对影视文化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努力,缘于“倡导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方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震荡,在国家层面开始注重重构中国文化的当代精神。1987年,广电部召开的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主旋律”作为电视文化领域的口号被正式提出,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也要求“主旋律化”。1994年全国宜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主旋律”被再度提倡和重新定义,此后便被正式命名为“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除此之外,国家政府机构还采用制定专门的文化政策、评奖方式、经济支柱等多种手段与方式,推动主旋律影视剧市场的繁荣。主管部门不仅制定了《电视剧制作许可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录像片)管理规定》《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还通过定期举行电视剧题材规划会,组织评选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政府奖或政府与地方媒体合作的奖项以及对重点剧作予以财政支持等形式,来规范和引导能够体现文化主旋律影视剧的生产与制作。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下,一批主旋律影视剧相继被制作完成,并在中国最具影响的电视传播媒体——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其中部分影视剧在各级各类影视评奖活动中拔得头筹,从而形成一股“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热潮。

    伴随着“主旋律”的热潮,兵团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也空前活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处边疆,担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凝聚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兵团精神,其内涵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等核心要素与具有传达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功能的“主旋律”价值追求趋同。可以说,兵团开拓、建设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本身,就呈现出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风格。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为兵团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与拍摄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戈壁母亲》前4集收视率就超过6%,在以后的各集播放期间,一直保持在5%以上,最高达到8%以上,创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近年来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的最高纪录。①

    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原因就如导演沈好放所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在咱们整个国家也是很特殊的,20世纪50代初,军垦战士放下枪就开始开荒,而且是一代又一代,这种真实的震撼、打动,比所有的艺术品都有力量,我在拍摄过程中被兵团的事业,被兵团人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精神打动了。”②

    兵团题材影视剧着力于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拓、建设的伟大历程。力图通过个人命运的抒写讲述兵团的历史,兵团特色鲜明,让人一看就可以与其他历史时空区别开来。这些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无不以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为基调,以诗性的表达和通俗易懂的形式宜扬兵团革命历史、教导现实生活,其表意结构完全符合“主旋律”的精神。

    电视连续剧《热血兵团》《戈壁母亲》在央视的热播,尤其是《热血兵团》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戈壁母亲》获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并且其编剧受到兵团有关部门的重奖,为兵团影视剧的创作注入了更大的推动力。目前,《化剑》和《戈壁儿女》已先后亮相荧屏,此外,还有一批反映兵团题材的电视剧脚本正在创作之中。由此可见,政策的导向为兵团题材影视剧的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独特的文化存在与新疆地域文化的结合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存在的一种独特的管理体制。它沿袭了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从兵团到师、团、营、连机构健全,组织严密。作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兵团不仅发挥着“生产队”的作用,更承担着“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因为承担多种职能,所以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这种特殊体制也造就了军垦人“一手拿枪,一手扶犁”的“亦军亦民”身份。新疆兵团远离内地,自成立以来,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在茫茫戈壁荒漠建设发展起来。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的游憩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像——军垦第一犁,他不仅生动体现了第一代军垦战士在生产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顽强不屈的奋斗历程,而且传递着兵团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兵团因为有着这些独特的存在,使得中国内地很多观众对于兵团有着强烈的神秘感。

    处于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新疆,一直以来,以它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目光。兵团题材影视剧大量采用大山、大漠、大风雪、地窝子等富有典型新疆地理、气候环境特征及恶劣生存条件等镜头反映兵团人在大困难面前败不服输、困不丧志、苦中作乐、昂扬向上的情怀与胸襟,展现兵团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相濡以沫、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皑皑雪山、茫茫戈壁、漫漫黄沙、滚滚麦浪,永不言弃的军垦战士、开朗奔放的少数民族群众,这些因素的组合,共同作用于观众,令他们产生新鲜、奇异而又震撼心灵的审美感受。

    三、迎合社会转型期受众的收视需求

    首先,将观众的审美心理作为评判的尺度和标准。兵团曾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客观上为兵团培养出了大批热衷兵团题材影视剧的受众。卢卡契说过,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委托”。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批青年投身于各地兵团的建设。后来,各地的兵团虽被相继取消,但兵团的生活却在他们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兵团人”成为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认知。各地返城的兵团知青及第一代退休返乡的兵团人,成为承载与传播兵团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汇集成一个庞大的对兵团题材影视剧有着超强收视需求的受众群体。

    其次,兵团题材影视剧中所传递的时代豪情,满足了受众的文化心理。20世纪末,揭露权力运作秘密的官场影视,展览身体咀嚼感官知觉的欲望影视,沉入古代历史自我深思的历史影视,从各方面努力迎合现代中国人失落又需要刺激的胃口,然而这些剧作却缺乏坚定高昂的信念,弥漫的多是灰色的情绪。人们在一系列“情色”“欲望”“隐私”“大话”“戏说”剧中得到短暂的快感后,得到的却是更大的落寞和空虚。相反,那些具有浓烈的英雄主义与乐观进取气息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能够激扬士气,催人奋发,给人以奋斗的力量和乐观的情怀。

    对于年纪较大的受众,通过观看兵团题材影视剧,能够唤起他们的文化记忆。围坐在电视机前,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斗争和劳动的动态画面,而且是一幕幕重新在内心闪现的历史。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观看兵团题材影视剧,就像聆听传奇故事那样,充满着好奇,能够带来某种娱乐效果,现实生活中逐渐稀缺了的英雄情怀,构成了他们新的想象空间。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时尚。

    再次,小人物、大叙事的表现方式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追求。兵团人的传统美德是从兵团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剧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是在兵团这个特殊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品行。但是影视媒介却把兵团的特殊环境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将兵团人的生活空间转换成了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艺术空间,使之富有当代性的审美情趣。

    以前人们总是习惯用兵团这个宏观上的概念来表达那段历史,其实兵团不是抽象的,是由一个个非常具体的人和事组成的。钟况民、刘月季、杨自胜、欧阳铭、刘铁、薛紫苏……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精神,汇聚成了兵团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每个人的奉献,组成了兵团人的整体奉献精神。原新疆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文学评论家王仲明说:“《戈壁母亲》这部电视剧深刻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的历史,对兵团人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这部电视剧作品的创新性非常突出,通过写一个人的命运来讲述兵团的历史,这个探索非常成功。电视剧的叙事风格新颖,兵团特色鲜明,让人一看就可以与其他历史时期区别开来。”③剧中刘月季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但她身上凝聚了无数兵团人的特点。刘月季是个活生生的形象,而非僵化的思想代表,透过琐碎的日常生活,她的个体生命中渗透出的热爱世界、热爱生命的激情也就散发出更加强大的审美价值。在平凡中发现崇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女性在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为兵团这个充满豪气的环境增添了柔美的色彩。

    兵团影视剧的成功还在于它采用了为大众所接受的叙事模式,在叙事中特别注意对大众欣赏心理的调动,并且从大众可接受的程度来建构自己的故事结构和营造自己的故事氛围(亲情、爱情、个人的挫折与精神坚守),使得剧中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成为一面镜子,营造出了大众自己的真实生存状态,从而引起大众的心理共鸣。刘月季们的英雄行为和英雄业绩的实现和完成不是靠自身超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靠饱含在血肉之躯中的红色理性精神。他们产生于大众之中,无一例外的普通人,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然而他们闪光的灵魂,却使他们永垂不朽。普通使他们亲切,崇高使他们成为令世人敬慕的英雄。

    当然,市场化的“主旋律”追求也为兵团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过于强调情感与道德等社会普适性价值以满足观众收视的情感需求,兵团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伟大事业与崇高精神反而成为演绎爱情、亲情、友情的特定时空背景,从而造成实质上使“主旋律”所要追求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边缘化的效果。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③ 刘原:《光荣岁月时代精神——老兵团战士及专家学者畅谈电视剧〈戈壁母亲〉》,《当代电视》,2008年第1期。

    ② 《央视热播剧〈戈壁母亲〉主创访谈》,河北广电网:https:///html/200712/14/102619251.htm,2007年12月14日。

    [作者简介] 郑剑平(1971— ),男,陕西镇安人,文学硕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兵团文化。

    推荐访问:兵团 题材 影视剧 思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