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现代化生态化: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驱动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20:00:32 点击:

    摘要: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问题,文章在区域供需错位现状描述的基础上了,认为农业生产供给的“异化”与农业产品供给的“失市”导致了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出现,并依据区域自然及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提出借助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的现代化和生态化,作用区域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供给侧改革;现代化;生态化

    从宏大的空间尺度来看,无论龙头之上海或者龙腰之湖北及至龙尾之川渝,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类型整体上可归属于山地农业范畴。这一农业类型是高山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分布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耕地空间分布呈现出块多、面小、分布零散和存在明显的垂直带性分异特点,而且具有山多山大地少人稀以及区域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之特征,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山地农业基础条件脆弱,生产条件比较恶劣,致使区域“三农”问题解决任务艰巨,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发展区域农业经济?如何顺利推进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实则考验着国人的智慧。

    一、供需矛盾:农业生产质量走低三量齐高价格倒挂趋势明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资源要素大规模的投入及开发力度,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214.5亿公斤,实现“十二连增”。“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毫无疑问,随着农业生产力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与改善,农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然而繁荣的表象背后却潜藏着经年累积的产业危机,不仅农业资源被过度开发透支严重,资源环境“红灯”此起彼伏,而且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加重,农作物品質逐渐降低,人体健康危害多元叠加,更为严重的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给侧对接市场需求效率渐次低下,越来越不适应需求侧的变化,导致投资的边际效应持续明显递减……简而概之,现阶段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平衡、品质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区域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适应(经营方式不适应、劳动者素质不适应、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不适应、公共服务不适应)、不可持续(资源环境不可持续、农业生产面临不可持续)四大问题。

    而上述问题尤以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类型最为突出,区域“供给”与“需求”远离动态发展的平衡态趋势性变化显著。因此长江经济带农业供给侧如何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支撑农产品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如何破解农业供给侧对接市场需求效率低下的严峻挑战,科学有效化解粮食高库存,及至如何破解农业产业整体性面临的“成本价格”紧箍咒双重挤压的严峻现实,扭转价格倒挂问题,在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的框架下找寻行之有效的路径,让“要素再流动起来,让资源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已过剩领域转移到更有需求的领域。”成为当前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攻坚任务,更是化解供需结构性突出矛盾,破解制约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难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顺利实现的顺势而为。

    二、归因缕析:农业生产供给的“异化”,农业产品供给的“失市”

    大量迹象表明,现阶段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产业所面临的上述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诱发的结果,既有定价制度、补贴制度、收储制度等制度设计缺陷的因素,也有技术低下资金短缺的瓶颈掣肘,更有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的问题……本文进一步认为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农产品供需的失调,即农业供给侧对接需求侧效率低下所致,甚至脱离市场需求变化兀自生产“自娱自乐”而诱发,表征为农业生产供给的“异化”,及至农业产品供给的“失市”。受传统小农经济思维影响,区域山地农业商品化地发展规模生产尚处于培育阶段,自耕农主宰着农业自然资源的支配权,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还是生产经营过程的把控,自耕农自始至终自给自足,进而导致供给侧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而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或者偏好使然,甚至于忽视市场的存在。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来讲,这种供给是“异化”的供给,不是建构在市场需求层面上的有效供给,所供给的农产品卖售难在所难免,“失市”之结果不言而喻。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不仅是农业生产有效供给的“导航器”,而且是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因此,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势性变化和区域资源环境比较优势,积极有效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即在供给侧改革上下足功夫—表征为不仅要向市场紧缺农产品作生产调整,而且要向优质特色产品作生产调整,更要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构建作调整,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需求侧趋势性变化需求的同时,拓宽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激活区域山地农业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力!

    三、调整路向: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化和生态化

    “十二五”期间,区域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封顶、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问题,还面临着“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利用”多重压力的挑战。因此如何推动区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至关重要,本文认为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虽“病症”各异,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而通过“调结构”、“扩规模”、“保安全”、“可持续”、“强科技”五大措施的实践,借助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力于供给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可行。具体而言,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就是“扩规模”,家庭农场现代化、生态化技术于生产经营环节的导入就是“保安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理论、技术及模式于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有机架构就是“可持续”,现代农业技术、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的巧妙结合就是“强科技”,而上述四项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实践就是农业供给侧的“调结构”。以此通过家庭农场的引导力作用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使供给侧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更充分,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有效供给。

    因此,在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加剧,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农业供给侧转型农业发展方式,走现代化生态化发展之路迫在眉睫,而以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切入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供给侧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生态化的调整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这一现代化、生态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成为未来推进区域农业专业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实现的内在驱动。

    四、实现方式:家庭农场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和生态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出了“四化同步”思想。孔祥智、毛飞撰文认为“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除了农业自身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更加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和影响。”而农业生态化则是借鉴生态学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管理科学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精华所构建的一种旨在既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形式,其目的在于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构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供给侧产能。由此观之,无论是基于内涵及外延的解读,还是基于具体实现方式的分析,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均致力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在资源与环境、经济与发展上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鉴于此,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要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生产体系的优化、区域布局的优化、经营体系的优化,及至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就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现代化和生态化,以此作为驱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表征为农业经营主体认知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农业技术实践的现代化和生态化,种养加销模式构建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即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统而概之,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的融合發展必须充分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引导力,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环节上推进家庭农场主现代化生态化观念认知的革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技术体系现代化生态化的融合,及至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化生态化的建构。本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目的,区域家庭农场现代化生态化具体技术及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类别:技术层面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立体种养技术、基于物种相互作用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基于物质能量守衡理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设施农业技术、基于物质循环理论的物能高效利用接口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销售技术的植入……及至模式层面基于沼气为枢纽的复合产业生态模式、基于腐生食物为纽带的农林牧渔多元产业生态模式、基于农副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多元产业生态模式、基于生态旅游为主线的休闲农业多元产业生态模式的构建。总之,区域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实现方式要注重将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的基因深嵌家庭农场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以此驱动长江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接二连三”实现山地农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及其价值的提升,形成现代化、生态化的农业产业新业态,进而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三农”系列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生产端发力走现代化生态化道路外,还需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一并植入现代化生态化的基因共同着力于结构调整,即既需要植入“互联网+”技术扁平化农产品销售,也需要凝练特色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还需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互动交融,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格局……进而才能持续提升长江经济带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持续力、有效力,破解区域“三农”问题解决任务艰巨的难题。

    洪范八政,食为政先。农业生产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容不得丝毫松懈。夯实农业之基,方才能将“中国人的饭碗有质量地端在自己手中”,方才能筑牢“中国梦”实现的百业之根。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现代化、生态化元素的植入,实现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的融合互动,引导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以此作用供给侧驱动供给侧,推动“政策市”向“市场市”过渡,根本上实现长江经济地山地农业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实支撑。

    推荐访问:驱动力 长江 结构性 山地 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