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宠儿》所折射出的宗教意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7:55:20 点击:

    摘要 基督教,尤其是基督教圣典《圣经》一直对西方文化以及欧美作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很多作品中,运用了《圣经》中的母题。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当然也受到基督教以及《圣经》的影响,读者很容易发现基督教教义在其作品中的运用。本文分析的是莫里森的《宠儿》中基督教教义、以及宗教意识在小说中的运用,以及基督教情怀在在提升小说的内涵、主旨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小说中折射出来的宗教意识的分析,读者看到了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从超越一切的视角出发,释放了其关爱他人的基督情怀。

    关键词:宗教 宗教意识 基督教 母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基督教自产生以来就影响着西方文化,它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在文学方面,中世纪早期出现的教会文学作品多是赞美诗和描写基督与圣徒生活的戏剧。基督教典籍,尤其是《圣经》对欧美文学的影响至今不衰。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从《圣经》中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弥尔顿的《力士参孙》和《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等都取材于《圣经》。由此可见,《圣经》已成为欧美文学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亦可清晰地看到这些影响的痕迹,这部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许多学人的关注。本文所做的是分析《宠儿》中蕴藉的宗教意识,以及对作品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 宗教与宗教本质

    宗教是基于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方面的内容。成功的宗教不但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会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宗教还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弗雷泽认为宗教是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范·德·列乌认为宗教是人与神秘力量的独特关系。而蒂利希则认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

    对于宗教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三 《宠儿》中宗教意识的体现

    莫里森说她是在一个与鬼神有着密切关系的家庭长大的。她的小说中处处体现了缘于非洲文化的神话、民间传说、神灵等。莫里森是在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里长大的,黑人民间传说、黑人音乐、黑人文化的宗教仪式是她幼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宠儿》中,可以看到莫里森的宗教意识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人物形象描写以及故事情节设计等方面都得以体现,作品中大量的圣经思想、教义、宗教原型的运用,使作者意图的表现得到很好的体现。

    《宠儿》中表现了基督教灵魂不灭观念的超验色彩。一般说来, 任何一个具有宗教气质的人,他的世界观中总要包含灵魂与肉体的对立、现实与超验世界的对立。灵魂在基督教神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在小说《宠儿》中,塞斯死去的女儿在屋中闹鬼,她的两个儿子被吓得离家出走,从此不归,而在婆婆贝比萨克斯去世后,家中人口逐渐减少,并由于屋中闹鬼,不再有人到此造访。

    与其他鬼魂不同的是,鬼魂宠儿是以人的形式出现在家中的,而且是个鲜活的年轻女人的形象,这也就加重了塞斯家的混乱。实际上宠儿是个吸血鬼,她吸食母亲的灵魂、心以及头脑,以使自己得到充足的营养,并离间塞斯与保罗·D、塞斯与丹芙之间的关系。而塞斯也是心甘情愿将自己的一切给予宠儿,原因很简单——她害怕宠儿离去,因为杀死宠儿使得塞斯多年来一直受到心灵上的折磨。她心甘情愿让宠儿折磨她,直到耗尽她最后一滴血,只要能够与宠儿在一起,她愿意这样。

    作品传达了基督徒的博爱思想。“博爱”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包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个方面,它要求人应该自我完善、忍耐、宽恕。《圣经》中耶稣告诉他的臣民要彼此相爱,爱他人胜过爱自己。你为我,我为你,没有仇恨,没有纷争。在《宠儿》中,作者运用了《圣经》典故。作者莫里森将白人契约佣工艾米描绘成一个像基督一样为他人疗伤的圣贤之人。树林中艾米与塞斯相遇,由于艰苦的跋涉,塞斯的脚已经溃烂了,不能够走路。艾米不住地向基督诉说着,像智慧的贤者一样说着富有哲理的话语。在为塞斯按摩脚时,疼得塞斯喊叫起来,可艾米的话却像智慧贤达所说,“疼吗?所有死去的东西活过来时都会疼”。为了医治塞斯的脚,让她尽快地好起来,艾米轻轻地揉搓着塞斯的脚。此情此景让人想到了圣经《约翰福音》中基督给门徒洗脚的场景。

    《宠儿》中基督教救赎思想。上帝让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临人间,拯救人类,“神爱世人, 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基督教义讲人生的希望在于人们侍奉耶稣基督,因他(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受难替人类赎罪, 并在三日后复活, 使相信他的人的一切罪皆得赦免。人只要相信上帝,侍奉他,就会得救。

    在作品中,艾米这一人物的深刻寓意,使得塞斯以及黑人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从艾米的行为上,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确是上帝所爱——追随基督的榜样,甚至牺牲自己,也要去关爱他人,爱他人胜过爱自己,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爱,是一种超越一切的爱。因这一人物不是作者随意安排的,她的出现有着深刻意义。她(艾米)就像从天而降的天使,在塞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她的面前,给她疗伤、安慰;是艾米的出现让这个故事更加丰满,也使作品的内涵也得到了升华。在塞斯回到婆婆家中自由生活的28天中,她将自己与其兄弟姐妹分割开来,以致邻居都在想这个女人得到了她应有的一切,对她有些嫉妒、羡慕。“124号被笑声、诚意和九十人的饕餮摇动着,让他们(邻居)生气。太过分了……”

    而在塞斯受到宠儿的折磨时,是塞斯所在的社区教堂,用上帝的信念——爱帮助了她,最终使塞斯从杀婴的噩梦中得到解脱,使塞斯得到拯救。基督教义要人们坦诚其思想、言语以及行为;同时对未来事件要人们团结一致充满信心;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这样才能够有生活目标,才能够提醒人们他们是上帝的子女,上帝不会抛弃他们。所以在小说中,人们看到了塞斯以及黑人在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分离、妒忌、猜忌到人们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共生共荣这一动人场景。

    作品中引用《圣经》的典故还有很多。在124号的盛宴过后,来了四个骑马的人。可以看到这四个人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和平、安宁、幸福、快乐,而是死亡、杀戮、恐惧。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启示录》中的四个骑士——给人们带来灾难的白马骑士;制造战争、杀戮,腥风血雨的红马骑士;使大地饥荒遍野的黑马骑士;给世人带来死亡、瘟疫的灰马骑士。

    塞斯在临走之前给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儿丹芙喂奶。她没有听见婆婆对她所说的话,就让丹芙喝了带有姐姐血的奶。基督为了救赎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流淌着血。而基督的血是人类得救的基础,按照基督教义的说法,如果没有基督的死亡,人类便不能够得救。人们要用自己的血唤醒自己,使得心灵得到解救。“用自己的血,叫我们归于神”,“这些人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这些洗净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

    如果有人能够像基督那样生活,将会成为上帝的子民;便会见到他(基督)。丹芙这个年幼无知的女婴渴望母亲的奶汁,饱饮带有姐姐血的奶,这样形成了永世不断的纽带。对于向信仰基督的人而言,承认所犯的罪,求基督在他十字架上担当一切罪,求他的宝血洗净一切的罪,所信仰的人将在他里面成为一个新造的人,成为神的儿女。女婴的死亡就像基督为他臣民的罪而献身一样,婴儿死亡这一事件,使黑人看到了由于自己的嫉妒、冷漠、自私、不爱他人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得黑人的良心受到了震撼,内心有了改变的欲望,所以在小说的末尾才有黑人团结一致,驱走宠儿,最终使塞斯、所有的黑人得到救赎。

    水是生命之源,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宠儿》中多次出现水的场景。无人知道宠儿的身世,也无从查出。她穿着整齐地从水中走出,最后又消失在水中,宠儿似乎生于水,又归于水。水是流动的,是活的,它见证了黑人悲酸的历史,黑人与河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非洲的河流,他们从那里繁衍生息,创造文明。在19世纪美国黑人的中间,河流则意味着更多——在密西西比河畔,他们为自由而战;他们选择水路逃离奴隶主庄园。俄亥俄河则是黑奴塞斯逃亡自由之地所跨越的约旦河,在俄亥俄河的那边是自由之地,是黑人向往的圣地,就像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跨越约旦河,到达上帝应允之地。水是纯洁的,而耶稣就是在约旦河受洗。

    《圣经》中大雨下了40天,洪水淹没了一切,只有方舟中的诺亚一家以及动物在上帝的庇佑下幸存,繁衍生息,莫里森在《宠儿》中也运用了这一母题。雨下了一个月,雨中的乔治亚浸在水雾泥沼中。没有蛇,没有鸽子,也没有了白人。神圣的、世俗的、丑恶的、善良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下雨了……下雨了……柏树、黄杨、白杨和棕榈经历了五天无风大雨,垂下头来。到了第八天,再也看不见鸽子了;到了第九天,就连蝾螈都没了……一切都随着一个月前的那场大雨带来的洪水蒸发了,却也繁茂地开了花”。

    这与《圣经》中的大雨类似。当人堕落到上帝无可容忍之时,上帝打开天窗,任由大雨和洪水冲走人类,让善良和虔诚在经历洗礼后重生,预示着罪恶的根除和新生活的开始。当奴隶制带给黑人的苦难已经不堪重负时,大雨吞噬了一切,冲走一切,只留下被铁锁捆锁在雨中挣扎的奴隶。大雨为保罗·D以及同伙创造了逃跑的机会,他们逃出乔治亚,把过去的梦魇、耻辱都丢在身后,奔向自由之地寻找新的、自由的生活。

    莫里森描写其他景物来隐射母题。荣格认为,水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代表着活的精神运行,就像道一样浑然一体,无所不在,无所不留,体现出人类对普遍或回归的永恒追求。

    当然作者在本书中使用了其他母题,如伊甸园、智慧树,最为明显的是作者在小说的开篇,直接引用了《新约·罗马书》第九章第25节的原文。“那本不是我的子民,我要称为我的子民;那本不是我的宠儿,我要称她为宠儿”。这里作者将基督的爱、宽仁之心、恩赐施与他所爱的臣民,而不论他的肤色、人种。

    总之,莫里森在《宠儿》中将其宗教情怀融入到了人物的刻画中,使其人文关怀的思想很好得到了体现,使人物以及小说内涵都得到了升华,而其超越一切的高超视野、关爱他人的基督情怀也得到了释放。

    参考文献:

    [1]托尼·莫里森:《宠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2]刘霞:《寻找自我的历程——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主体性》,《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圣经故事》,译林出版社,1994年。

    [4]方立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中国民族报》,2005年。

    [5]《宗教的本质》。.

    作者简介:齐桂红,女,1966—,河北固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廊坊武警学院。

    推荐访问:宠儿 折射出 宗教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