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恢宏的建筑,灵性的圣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7:25:14 点击:

    英国基督教文明的摇篮

    一座古老的教堂,一本影响深远的故事集,宗教的沉重和文学的传奇,这是英国东南部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小城独有的特色。这里是英国宗教领袖的所在地。这座人口约4.2万的小城有英国最古老的、最庄严肃穆的圣马丁教堂、纪念圣徒圣奥古斯丁的修道院遗迹,以及举世闻名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坎特伯雷基督座堂和大主教教堂(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Christ at Canterbury),是英国圣公会首席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主教座堂。这座宏伟的大教堂及其教区,是催生英国基督教文明的摇篮,也是英国基督教兴起和发展的见证,因此被称为“天堂之门”。

    坎特伯雷在英国历史上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据史料记载,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前,坎特伯雷就已非常繁荣,与比利时和其他欧洲国家均有亲密的贸易往来,据说圣马丁教堂便建于这一时期。公元597年,来自罗马的传教士奥古斯丁受教皇的委派,带领40名修士赴英国传教。他来到当时撒克逊肯特王国都城坎特伯雷,当时的国王是一个异教徒,但王后伯莎是基督教徒,在王后的支持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他以圣马丁教堂为根据地宣扬基督教义,并在此建造了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和坎特伯雷大教堂,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这三座宗教建筑为英国基督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这座基址上建起的教堂在英国的基督教会里承担了中心的角色,所以才被人们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

    自公元598年圣奥古斯丁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一千四百多年来,坎特伯雷见证了一百多位大主教的诞生。在英国,大主教的地位高于主教,管辖着广大的教区,享有教会最高的权力。坎特伯雷大教堂是英国圣公会的最高权力代表,因此,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全英教会的精神领袖。

    12世纪时,坎特伯雷发生了一场王室和教会斗争的事件。中世纪教会势力强大,又有罗马教廷支持,常与王权分庭抗礼。为了削弱教会和贵族的势力,加强王权,1162年,英王亨利二世任命属下和挚友托马斯-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希望借此控制英国教会。但贝克特接替主教后,以大主教身份与王室分庭抗争,反对国王控制教会事务,拒绝承认王室特权,宣称只听命于罗马教皇,使王室与教会的矛盾白热化。国王对大主教不满,屡屡与其发生争吵。四位忠诚的男爵骑士一向将国王的意愿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误把国王对大主教的怨言当成了命令,于是经过密谋,将贝克特杀害于大教堂。获悉贝克特死讯后,亨利二世懊悔不已,赤足走到坎特伯雷大教堂,跪在贝克特墓前,接受主教、修道院长和修士们的鞭笞。多年后T.S.艾略特的《大教堂凶杀案》即以此故事为蓝本。贝克特之死震惊了基督教世界。事隔三年,贝克特被信徒尊奉为“殉教者圣托马斯”;1172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追封贝克特为圣徒。从此,坎特伯雷大教堂中贝克特的圣祠成为基督教世界最著名的朝拜圣地之一,他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并传说他的遗物还具有治愈疾病的神奇力量。

    于是,数百年间,难以计数的信徒络绎不绝地涌入坎特伯雷,朝拜这位“殉教者”,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宗教地位由此得到大大的提高,坎特伯雷也因此成为英国的“圣城”。

    大教堂的建筑特色

    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其教区内有三个主要的宗教机构,分别是位于城内的大教堂,位于城外的修道院,以及位于城东的圣马丁教堂。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外,教区内还分布着一些小教堂和教堂墓地,共同构成了坎特伯雷地区壮丽的宗教建筑群。

    坎特伯雷大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是整个教区的主体建筑。大教堂规模恢宏,长约156米,宽50米,中塔高达78米。它始建于罗马时代,11世纪动工重建,后来又经历了几次续建和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由于建筑的各部分筑于不同年代,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高大而狭长的中厅和高耸的中塔楼及西立面的南北塔楼是哥特式的,有直冲云霄的气势;面对大门的东立面则是雄浑敦厚的诺曼风格。

    大教堂的出入口是晚期哥特式的基督教大门,穿过入口后的庭院即可来到西面大门,进人大教堂中堂。大教堂的中殿和高坛的建筑结构垂直高耸,气势恢宏。中殿中,每根高大立柱拔地而起,垂直的线条和尖顶支撑起一个开阔的空间,整个建筑呈现强烈的飞拔升腾的动势,使观者油然而生触摸天堂的震撼力量和强烈的皈依向往。大厅非常宽阔,可容纳上千人,而厅中的细节又将教堂装饰得非常华美。立柱在穹顶交织成精美的图案,目之所及,每处都是精美绝伦的金色浮雕,有的粗犷有的细腻,令人折服:大厅侧翼摆放着过往大主教的石棺,墙上是贵族和圣徒的纪念铭牌;高大玻璃窗上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是这里的艺术特色之一,题材广泛,描绘了从《圣经》故事到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是英格兰12-13世纪最杰出的作品,成为不识字圣徒们的《圣经》。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圆形的玻璃窗象征天堂,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玻璃窗画依然色彩纷呈,晶莹璀璨,犹如一个巨型的万花筒,华美异常。大教堂雄伟的外观,直升的线条,以及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各式轻巧玲珑的浮雕装饰和玻璃窗色彩斑斓的光线,营造了浓厚的宗教气氛,创造了一座神秘的“天堂神宫”。

    堂内正中的高坛上,是奥古斯丁的大理石宝座,一代又一代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这里举行就职典礼,坐上这把交椅,成为全英首席主教。中堂台阶最上层有一座石雕布道坛,以怀抱盾牌的天使和国王的肖像作为装饰。布道坛两侧是用白色大理石装饰的唱诗席,1174年由法国建筑师威廉设计修建,其鲜明的反差效果令许多大教堂建筑师趋之若鹜,这种艺术潮流席卷全英国达一个世纪之久,艺术史上称为“早期英国哥特式”。后来,一座建于1411年至1430年间的隔墙将唱诗席与教堂主厅分开,三位一体的教堂就出自这一时期。从高坛向大教堂深处,便是大主教贝克特的圣祠和黑王子爱德华的陵墓。在教堂的西北角,正对着笔直的门廊的古墙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十字架,上悬两把交叠长剑,剑锋下垂,所指的地方正是圣托马斯遇害的地方,灯光照射下,双剑在墙上投下两条长影,好像四把剑,象征四个杀手。

    大教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东端的地下墓室,约建于1100年,用以纪念圣托马斯在此殉道,地下墓室中盎立着22根古典风格的巨大列柱,雄浑敦厚,不可动摇的形体显示了教会的权威,是教堂至今仅存的罗马风格的建筑。由其残存的遗迹,不难想象当时这座英国最大的地窖的宏伟规模。

    坎特伯雷修道院是英国最大的修道院,可供150名修士隐修,包括庞大的回廊、会议厅、寓所、食堂、教堂和医院。公元7至8世纪这里曾是神学及学术研究中心。11世纪修道院内又建造了一座新教堂,用以安置圣奥古斯丁和早期几个坎特伯雷大主教。1538年修道院大部分被拆毁。1844年开始发

    掘和保护,被认为是英国现有最重要的撒克逊时代的遗迹。

    圣马丁教堂位于城东的山脚下,主要由中厅、圣坛和西部塔楼组成,是英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这座建筑初看起来很普通,内部的细节结构却很复杂,是历史演变的见证。教堂始建于罗马时代,毁于战火后,又得以重建和整修,修复完整的彩绘玻璃上,可读出教堂历年来的大事记。圣马丁教堂的最大贡献是对美国教堂建筑的深远影响,许多美国教堂的风格都以它为本。

    教堂区占据着城市东北部,设有围墙,一条小路从教堂区通往坎特伯雷老城。教区内的沉静肃穆与外部商业区的热闹繁荣形成鲜明对照。

    坎特伯雷的人文底蕴

    英国著名诗人怀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曾将坎特伯雷大教堂比喻为“灵魂的巨轮”,因为这座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个基督教的摇篮,不仅造就了基督教的大教堂及建筑群,以大教堂为中心的基督教文化,还孕育了不少文人。

    贝克特遇刺激发了文学家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当代伟大的诗人、戏剧家T.S.爱略特的《大教堂凶杀案》便是以坎特伯雷大教堂里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成。英国的丁尼生和法国的阿努伊也曾写下这位殉难圣徒的故事。与坎特伯雷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还有: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的托马斯·马洛在坎特伯雷出生并接受早期教育,如今他的全身塑像就矗立在市区马洛剧院外的广场上;现代著名小说家威廉·毛姆曾在此地一所寄宿学校度过少年时代,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记录了他在坎特伯雷的生活经历;简·奥斯汀作品中多次描绘的花园小径,就好像她自己多次造访坎特伯雷;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有坎特伯雷城的背景;济慈也曾到坎特伯雷感受中世纪的古风:还有丹尼尔·笛福、约翰·斯威夫特、约瑟夫·康拉德等十几位文学家都与这座圣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这座教堂有着紧密联系的还有英国文学的奠基人、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里·乔叟。他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于1386年至1400年间写成,是最早把文学与坎特伯雷大教堂连接起来的作品。它还是用中古英语写出的第一部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全书17000行韵文,由朝圣者们讲的25个幽默故事组成,描绘了中世纪的基督徒们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朝拜圣托马斯的情景。书中所蕴舍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拓宽并加深了故事集的文化底蕴,不仅推动了英国宗教的发展,也给英国文学注入了生机。

    《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基督教思想为这部纷繁复杂的巨著提供了一条主线,而《圣经》则为它描写人生百态、揭示精神实质提供了蓝本。乔叟以朝圣旅途为叙事框架,将信徒们独立成篇的故事串接起来,有圣徒传说、浪漫爱情、骑士传奇、动物寓言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几乎每个故事都大量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或影射《圣经》故事,表达了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重视,对腐败的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揭露和嘲弄。正如《圣经》展示人类失去伊甸园后回归上帝的艰苦曲折的漫漫旅途一样,信徒们从伦敦到坎特伯雷的朝圣历程也象征着人类寻找失去家园的精神之旅。

    乔叟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创作主要以人为中心,并试图全面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因此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这部作品集欧洲中世纪文化、文学之大成,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是中世纪英国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正是书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赋予基督教思想丰富的内涵,使乔叟作品中的精神探索意义更加深刻。

    结语

    正如《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所吟唱的,“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濯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当和风吹香,使得山林莽原遍吐着嫩条新芽,青春的太阳已转过半边白羊宫座,小乌唱起曲调,通宵睁开睡眼,是自然拨弄着它们的心弦;这时,人们渴望着朝拜四方名坛,信徒们也立愿跋涉异乡。尤其在英格兰这地方,他们从每一州的角落,向着坎特伯雷出发,去朝觐他们的救病恩主、福泽无边的殉难圣徒。”千百年来,坎特伯雷大教堂恢宏雄伟的气势与丰厚的人文底蕴互相辉映,经久不衰地吸引着朝圣的人们。这宗教和权力的象征,这华美而灵性的圣殿,就这样承载了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见证了不列颠的历史变迁。恢宏壮美的坎特伯雷大教堂,以一种极其丰厚的内涵向世界呈现它的神秘触角,以庄严肃穆的姿态宣示它的存在。

    推荐访问:恢宏 灵性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