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西方音乐“内核”的形成与历史嬗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7:20:14 点击:

    摘要:作为一种成熟文化形态而具有广泛普世价值的西方音乐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舍它与基督教音乐之间的关系,但基督教崇尚理性、抹杀感性,尚神学、灭人欲的宗教统治本质又与之本身衍生出的西方音乐文化价值的“普世”二字似乎格格不入。基于此,本文将西方音乐形成的“内核”放置到文化人类学的广阔视野进行审视,探讨两者之间的顺延相生关系,从而形成对西方音乐历史更迭的内省。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西方音乐 内核 基督教音乐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使命是把生命个体的“人”放置到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进行历史、社会、民族、心理等元素的综合考察,以消除宗教神学带给人的束缚,增进民族的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恶之华”,它的文化属性不能规避,它以信仰和拯救为主题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为和政治统合行为亦不能规避,西方音乐文化的内核形成恰恰与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延展有关。

    一、关于“内核” 的考察

    关于“内核”一词,《汉英大辞典》将其译为“core”,《汉英工业技术词典》将其译为“kernel”,《汉英分类词典》将其译为“inner”。但不管是哪种解释,在现有词典中“内核”一词的意义指向性均与计算机有关,它指的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计算机驱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本文将借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内核”一词来阐释西方音乐的内在机理。“内核”一词的内涵,其本质是一种更靠近原初的人类创造力的凝结,并且在时空的沉淀中凝聚了强大的动力源,一旦在某些外在因素如精神、意识的刺激下,它会释放出无尽的能量。

    如果说西方音乐的发端与“两希”(古希腊、希伯来)文明有关,又或是与基督教音乐有关,那从这些本身去谈西方音乐的发展内核,似乎显得很空洞。因为“两希”文明遗存下来的音乐文化实在太少,以至于“古代希腊的音乐,除了当时音乐哲学的一些理论文献尚保存至今之外,具体的音乐实践今人所知甚少, 因此难以就涉及其特征问题作出什么描述……”。①而基督教文化的自身价值又饱受争议,因此,从这两者自身去探索西方音乐的“内核”的确不是“明智之举”。由此,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用倒退原理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作一个梳理,并从中寻求西方音乐发展的“内核”。

    二、西方音乐的历史嬗变

    我们从西方音乐的各种教参中可以发现,所谓西方音乐史学目前涉及到的领域大致在上限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下限则叙述至二十世纪六十七年代,在这一时间段上的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层次相对明显而具有典型意义。事实上,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已经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电子音乐、序列音乐、微分音音乐、偶然音乐等在不同作曲家的笔下以不同的形态呈递出来,虽然这些音乐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发展空间,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它表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自二十世纪初到中叶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类浩劫(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的意识发生了骤然的变化,体现在音乐创作领域,作曲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就是“没有了焦点”,各自为战,自成一派,他们对自我灵魂的思考多过对普世生命的关注。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直接导致了西方音乐所经历的原有的“一元文化价值体系” ②彻底的分崩离析。作曲家更加注重个人非理性情感的宣泄,建立了一种音乐创作上的“混沌”新秩序。这个新秩序的音乐与之稍早出现的印象派音乐还有着截然的不同,如果说印象派音乐的模糊调性仍建立在“有调可循”的调性框架内,那么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则建立在音乐发展的无调性体系内,色彩成了作曲家挥毫泼墨的个人心理宣泄,而这一切可认为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极端。

    浪漫主义音乐已经在理性和感性的天平上失去了准星,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动荡的欧洲社会局势,民族的灾难接踵而来。幻想的破灭,理性王国的倒塌没有把人类带入到理性的思考中,而是在失落中寻找灵魂的暂时慰藉。这一时期,曾经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大型音乐体裁如交响乐、歌剧等创作数量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钢琴小品、交响音诗、室内乐等。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则以突破古典和声的功能化倾向来制造音乐色彩的出其不意。

    在浪漫主义“迷失”之前,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兴起了以“古典三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乐派,他们开启了一个理性与感性平衡而更崇尚于理性的时代。在这期间,音乐体裁被广泛的挖掘和使用,音乐结构被加以理性化的规范,音乐语言在核心调性贯穿和有序的功能和声进行下得以有张力、有弹性的展开,多重思维的复音音乐开始走向主音音乐。贝多芬把交响乐和奏鸣曲体裁发挥到极致,秉承前人,导启后人,莫扎特把歌剧发展完形并赋予其更大的社会、历史内涵,他们都是音乐创作的巨匠,兼收并蓄、不拘一格,恪守本分又敢于突破。他们的创作动力源于当时的欧洲启蒙思想,他们始终站在理性的高度为自由精神辩护,强调生命个体情感的解放而达到了“人本主义”的历史新高度。古典主义的作曲家不约而同的从教堂中走了出来,走上自由化的创作道路,这与他们所倡导的“自由”精神不谋而合。

    而在古典音乐之前,巴洛克音乐中充满着浓厚的神性气息,蒙特威尔第、库普兰、维瓦尔第、J.S.巴赫以及亨德尔这些巴洛克时期的伟大音乐家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与神学主题有关,弥撒曲、经文歌、众赞歌、清唱剧、受难乐等众多音乐体裁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时期作曲家的创作意向。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形成大致与两个因素关系紧密,第一是宗教音乐的蔓延,第二是文艺复兴大旗的高举,宗教音乐的继续发展使原本已经存在的众多音乐体裁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最大限度的张扬,文艺复兴思想的产生又为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音乐注入了新生活力。

    如果把以上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倒退进行简单的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图表中窥其一斑: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进程,每一次音乐风格的转变都与社会运动下产生的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关联;2.调性和和声语言是构成西方音乐风格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成为音乐的显性特征;3.西方音乐大小调体系和功能和声经历了先发展完形再被逐步扬弃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到20世纪的音乐一直处在弹性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它从来不是一个恒定的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充满各种不稳定的因子,并且适时而动,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得以生命力上的延伸。

    历史证明,造成西方音乐能够长足发展的力量一定有一个内核,而且这个内核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能量集聚和沉淀,在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它能游刃有余的进行能量间的相互转换而促使西方音乐向着理性或者是感性的方向发展,而这个内核就是——基督教音乐。

    三、基督教音乐的沉淀

    从时间跨度上来讲,自公元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始到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基督教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大约十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个长达千年的时间段中,基督教经院哲学一直使教会的音乐神学家小心翼翼、亦步亦趋,他们不得不被限定在某些宗教的条条框框下创造出适应宗教性格的那些肃穆、庄严,又充满静谧的音乐,他们需要这种音乐去传播福音,最大程度的让充满七情六欲的人性沉寂下来,而不是让他们从音乐中获得充足的愉悦。

    公元六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搜集整理了欧洲各个地区的教会仪式歌曲和赞美歌,并从中去粗取精,有舍弃的保留了部分音乐汇集成册,并迅速波及整个欧洲。在传播基督教义的过程中,音乐记谱法得以首先的改革,符号记谱法、纽姆记谱法先后出现,一直到有线谱的定量记谱法,西方的记谱方式最终寻觅到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让乐谱得以轻易的记录和认识,进而极大的推动了基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同时,教会音乐理论家在古希腊四音音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教会调式。复音音乐的发展也是教会音乐家的一大发明,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音乐到固定低音的出现,从音乐形态上的奥尔加农到迪斯康都,再到经文歌的出现,西方音乐的复音音乐织体得以最终确立。

    如果说记谱法和调式确立是西方音乐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那么复音音乐的形成则是西方音乐立体化和声思维确立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切,都须归功于基督教音乐家的贡献。并且,宗教神学音乐家并没有因为宗教对于人的桎梏而失去音乐创造的热情,这种热情赋予了处于能量集聚过程中的音乐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整个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里,不管宗教怎么分裂,但音乐却总是在蓄积力量,它不仅开启了西方历史发展的新气象,也为“积尘”已久的基督教音乐焕发了勃勃生机。

    综上所述,文化人类学对音乐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音乐对人的精神关怀。西方音乐在中世纪阶段的发展,虽然暂时迷失了它的本质和功能,但是对于音乐而言,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宗教本身。基督教的确控制了那个时期欧洲人的意识、思维,但最终没有控制住音乐,它在本体的生成上一直保持着宽松的发展态势,基督教赋予了音乐以历史的应有的价值,并且在十五世纪以后的西方音乐发展中,逐步释放出它的“内核”能量,影响深远。

    注释:

    ①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与反思》,《人民音乐》,1998年第8期。

    ②西方音乐自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新古典主义出现之前,每个时期都有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这些风格是靠多数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共同累积完成的,一元文化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甘霖.基督教对西方音乐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J].音乐探索,2004,(02).

    [2]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J].人民音乐,1998,(08).

    推荐访问:视域 嬗变 人类学 内核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