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流浪和死亡的母题解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6:40:17 点击:

    摘 要: 本文以美国小说家比彻·斯托夫人的首部反奴隶制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切入点,讨论主人公汤姆颠沛流离的奴隶遭遇,分析作品中流浪母题和死亡母题对黑人奴隶悲惨命运的凸显,揭露美国南方黑人奴隶制度的暴虐残忍,刻画汤姆仁爱的博大胸怀,彰显基督教博爱和救赎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 流浪母题 死亡母题 基督教精神 《汤姆叔叔的小屋》 黑人奴隶制

    一、引言

    哈里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是美国杰出的废奴作家,她的第一部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曾先后被译成42种文字,享誉文坛;该书和它的续篇——《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Dred, a Tale of the Great Dismal Swamp) 被道格拉斯赞为19世纪的大手笔。《汤姆叔叔的小屋》除了深刻揭露出黑人奴隶制度的残暴罪行外,还宣扬了基督教的信仰和精神,有黑人的《伊利亚特》之称。1863年,斯托夫人访问白宫期间,美国前总统林肯称赞其为酿成了一场伟大战争的小妇人。小说以主人公汤姆被卖往南方蓄奴州的流浪遭遇和最后惨死在异乡为主线,有力地刻画了主人公汤姆的人物形象,抨击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罪行。作品中的流浪和死亡两大母题的呈现宣扬了基督教仁爱精神的同时提升了作品主题的高度。

    二、母题的含义

    母题由英文motif的音译得来,指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或人类对于周遭世界的概念等。作为主题和情节的中间一环,它寓于情节之中又高于情节。母题既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又是文化传统中的传承因子;它身兼叙事和意义的双重身份,具有稳定和深刻的内涵,能在文化传统中被不断地延续和复制。俄国比较文学之父亚·维谢洛夫斯基认为:母题是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使用的最小意义单位,并与主题构成直接而密切的关联。陈建宪认为母题具有易识别和易分解性、继承和变异性、独立和组合性、名族和世界性;编撰《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美国著名学者蒂斯·汤姆森曾指出正因为母题在传统中的延续能力,才使它具有非同寻常的动人力量。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母题种类繁多,上至古代神话和神祗英雄、下至传说人物和文学形象,它们在作品中不断重现,深刻刻画了人物的特点,同时为作品反映的时代精神赋予了不同诠释。

    三、《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流浪母题与圣经渊源

    流浪指四海漂泊、居无定所的一种不定的生存状态,包括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无归属感。作为人类最初认识自然的一种生存方式,流浪因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逐渐演化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的能动反应,同时是与世界抗争、寻求真理和胜利的过程。其范畴包括主动和被迫的、行为与精神的、显性和隐形的、历史和现实的等各种形态的流浪。流浪中的奇闻逸事、人生遭遇、文化碰撞和环境更迭一一被文学家赋予不同的呈现方式,使流浪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母题。

    斯托夫人笔下的主人公汤姆是谢尔比先生家的“家生”黑奴,也是基督教的虔诚信徒。当主人在股票市场的投机生意失败,不得不变卖奴隶抵债时,汤姆帮助女奴伊莱扎和其子哈利成功出逃,迈上自由之州的土地。忠诚守信的汤姆不忍看到主人谢尔比先生一筹莫展,甘愿被卖往南方,从此踏上了流浪之旅。小说着意描绘了在谢尔比庄园时,汤姆是主人的管家,深得主人信任;他的妻子克洛伊大婶则是厨娘,一家居住的小屋依着大屋而建,字里行间中无不暗示着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汤姆都看似是有归属感的。可是,万恶的蓄奴制打破了这原本宁静的生活,从此,汤姆成了背井离乡、远离妻儿、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即便在得到第二个奴隶主圣克莱尔和其女伊娃的赏识和搭救后,祥和的生活也是短暂的,随着父女俩的先后离世,汤姆又被送到拍卖场,开始了再次的流浪,直至落入恶魔雷格里的皮鞭下惨死。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经历着显性和隐性、物质和精神的流浪,包括带着孩子逃亡的女奴伊莱扎最终与丈夫乔治汇合,在废奴派的帮助下前往加拿大获得自由;心灵流浪的奴隶主圣克莱尔在女儿死后,反复诵读女儿生前的那本《圣经》,并幻想着能与她在天国重逢,从而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女黑奴凯西和埃玛琳的逃跑则充满着智慧,她们敢于与命运抗争以争得自己的生存之地;终生处于心灵流浪之中的残暴奴隶主雷格里缺乏信仰,只对母亲临终的爱感到不寒而栗,而他最终也难逃自己的终极审判日等。

    这一切正与《圣经》中以色列人逃脱奴役,最终胜利到达属于自己土地的故事不谋而合。旧约中,上帝遵从诺言,要拯救以色列人,随遣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历经磨难,最终来到了美好宽阔又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此外,作品中两位人物被赋予的名字也源于圣经,汤姆(Tom)是托马斯(Thomas)的异体,源于中世纪教名,语出阿拉姆语,是孪生子(a twin)的含义;而伊莱扎(Eliza)则是伊丽莎白(Elizabeth)的昵称,出自希伯来语,指上帝的誓言(oath of God)。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渊源,也是西方文学艺术的主要体现。《出埃及记》中记载:以色列人为了摆脱埃及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其领袖摩西的带领下从兰塞起行,逃离埃及,后又历经40年的沙漠漂泊生活和一系列战争,终于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无论是伊甸神话的流浪起源、圣祖传说中的流浪历程,还是基督耶稣的救世人生,这一切都蕴含着人类对神圣信念的执著和流浪之路上的苦痛坚定。《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汤姆笃信基督教,他把死看成上帝对自己的赎买;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而是他完成背负十字架使命的必然;与之不同的是,作品中的镜像人物——女奴伊莱扎则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为赢得自由而抗争,最终踏上“迦南乐土”。小说以汤姆被卖往南方和伊莱札逃亡北方的两条交织线将两人的流浪经历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因为信仰不同,遭遇有别,他们的结局亦不同。无论是汤姆的死还是伊莱扎的生都在流浪过程中完成了精神回归和自我救赎。

    四、《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死亡母题与基督教精神

    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命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母题。《圣经》中,基督死后灵魂升天,复活的只是肉体;古希腊神话中,人的死亡被视为再生;文学作品中,死亡不再单纯指肉体的灭亡,更多地强调精神的麻木和堕落。虔诚的基督徒则把死亡看成灵魂得以升入天堂,是企盼得到永久幸福的渴望;道德的完善无异于精神和肉体的死而复生,在这个层面上,死亡早已超出了它原本的含义,而被幻化成人类对终极意义的探寻和人生价值的求解。

    作者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始终信奉上帝、至死不渝。他原本有两次逃离困境的机会,但都选择放弃。一次是在奴隶主谢尔比先生的庄园:汤姆是主人的管家,出入庄园自由,在得知自己将被卖往南方抵债后,仍然选择留下来,一则无法背弃主人,二则他相信以一己的牺牲可以换来他人的幸福。第二次是在种植园主雷格里的种植园:女黑奴凯西和埃玛琳准备逃离魔窟前曾将逃跑计划向汤姆和盘托出,但汤姆拒绝出逃,甚至在雷格里的酷刑逼问下守口如瓶,最后死在他的皮鞭之下。

    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在著作《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将人的本能分为两类: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并认为当生的负担超出了人的承受力时,会转而从死亡和再生中看到光明。《圣经》中凡信奉并忠诚于上帝的人物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上帝的恩典和救赎;信仰指引着灵魂,是最大的力量,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爱。基督教宣扬的仁慈、宽恕和隐忍在汤姆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汤姆的死正是对天堂的一种企盼;是对上帝的无条件遵从;是信奉者最终的心灵归宿;是基督教的仁爱在他身上的一种具化。《马太福音》中记载“人人彼此相爱,还意味着要爱仇敌,爱仇敌应是爱的极致”,汤姆还将基督教教义中的爱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对自己施暴的人也施以基督教的博爱感化他们,最终使他们向善。面对死亡,汤姆没有惧怕,他遵从善者升天堂、恶者入地狱的基督教教义;认为忍耐到底必会得救,死是上帝将自己买下,天堂意味着上帝对自己救赎的完满。

    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死亡同样昭示着浓厚的基督教情愫,包括仁慈的奴隶主圣克莱尔遭遇事故突然离去、其女伊娃(伊万杰琳)的病逝、心里极度恐惧的雷格里最后死于非命等。这其中最典型的是奴隶主圣克莱尔之女——伊娃的死。伊娃虽是奴隶主之女,家境殷实,却待人和善。平日里喜欢聆听汤姆吟唱赞美诗,而在汤姆看来,伊娃对《圣经》的诵读是世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将爱心、平等和快乐传递给庄园里的每一位黑奴的伊娃,正如其父所说:“伊万杰琳,你不就是上帝赐给我的福音吗?”她的离去不仅预示着汤姆悲剧命运的不可逆转,更是包括汤姆在内的黑奴们福音使者的逝去。伊娃代表着基督教平等、仁爱、信仰和希望。小说中,斯托夫人借用这个年仅五岁的小天使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传播到每个角落,即便在她幼小生命戛然而止后,当汤姆受到雷格里的虐待、身处困境之时,生前热情洋溢、心地善良的伊娃仍然像神的光辉般温暖着汤姆的心灵,给他足够的勇气和信念。

    五、结语

    废奴文学是19世纪上半叶文学的重要分支,面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许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笔触抨击了蓄奴制问题。《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对于生活的概括性理解,是对美国历史带有意识形态的重现。小说通过流浪和死亡母题的呈现,将美国奴隶制社会下的贫困、不平等、歧视等问题抛给读者,让读者为汤姆悲剧命运唏嘘叹息的同时,领略到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交融互渗,而《圣经》则是他们的交汇点。蕴含基督教信仰、博爱和救赎的精神无疑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更衍生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正如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所言:艺术作品源于人的心灵,后者又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而上帝的心灵则是自然万物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0-219.

    [2]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2-113.

    [3]陈召荣.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8.

    [4]亨德里克·房龙.圣经的故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0-117.

    [5]高玉华.英语姓名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4-441.

    [6]新旧约全书[M].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94:64.

    [7]夏来.国外文学家妙语集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98.

    [8]夏茵英.基督教与西方文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74-136.

    [9]斯托夫人著,张祖武译.汤姆叔叔的小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58.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2013年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3QRW114ZD)。

    推荐访问:汤姆 题解 叔叔 小屋 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