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绿色”道教与基督教之比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5:15:26 点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严重的失调和对立的状态。而生态危机说到底是“文明危机”和“文化危机”。因而,摆正文化、加强当今世界的文化对话变得日益重要,而“文化对话的关键,在于宗教对话”。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道家和作为西方传统文化核心的基督教是东西方文化对话的着眼点之一,尽管两者有不同的文化哲学传统, 但都关注神、人和自然, 都具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鉴于此,本文拟对道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张扬两教中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求同存异,促进中西宗教彼此之间的了解,以此构建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万物同源平等的生态整体意蕴

    人与万物同源平等的生态整体观主要通过道教“道化生万物”与基督教“上帝创世”体现出来。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具有一个共同的本源。无论是“道”化生的人,还是“上帝”创造的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界的主宰者。道教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化生天地万物。《道德经》(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继承并发展了《道德经》(42章)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认为“六极之中, 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元气”是物质本源,“道”为“万物之元首”、“大化之根”。尽管道教认为“一切万物, 人最为贵”,“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元气论》说:“人与物类, 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人是在“道”的作用下禀天地之气而生,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的观点,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即人只是宇宙一部分,进而确定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地位。

    基督教具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即上帝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秩序的建立者;人是上帝创造的人, 是自然的一部分。创世纪记载了上帝创世的历程:第一日,上帝创造了天地;第二日,创造了穹苍;第三日,创造了青草、菜蔬和树木;第四日,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日,创造了鱼、飞鸟、昆虫和野兽;第六日,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藉此,可以显示人与其它受造物以及所有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首先,从天地万物与人类同是被造者的角度来看,人类并没有成为万物之中心,人与其它受造物一样,具有同源性,地位平等;在上帝的创造中, 世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因此世界不是人愿望的产物,也就不属于人类。此外,“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创世纪》 2:7)①;“一切生命都源于植物”,(《义赛亚书》40 :6) 这揭示了人类有着与大地以及自然万物不可割裂的联系。

    (二)尊重动物权利的生态伦理内涵

    生态伦理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与人类一样的内在价值与权利,而道教与基督教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道德伦理关怀。道教《太上感应篇》指出,“昆虫草木尤不可伤。”“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 不与人争饮, 不与人争食, 并不与人争居。 随天地之造化而生, 按四时之气化而活, 皆有性命存焉。如无故张弓射之, 捕网取之,是于无罪处寻罪, 无孽处造孽, 将来定有奇祸也。戒之, 戒之。” 道教制定了各种戒律、功过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告诫人类不可妄加损伤、毁坏生态万物。《警世功过格》规定:“教人渔猎, 三十过”, “毒药杀鱼, 三十过”,“杀一牲口, 五过”,“杀禽鱼昆虫一命, 三过”,“拘系禽兽一日, 一过”。道教力图引导人们走到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的道德实践上来。

    《圣经》中同样蕴含尊重动物权利的生态伦理思想。《创世记》(33:13-14)中,以色列的先祖雅各对以扫说:“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牛羊也正在乳养的时候,若是催赶一天,群畜都必死了。求我主在仆人前头走,我要量着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们的力量慢慢地前行, 直走到西珥我主那里” ;《箴言》(12:10)说,“义人顾惜他牲畜的命”;《申命记》(25:4)中规定:“牛在打场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马太福音》(6:26)写到,“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路加福音》(12:6)中说,“五只麻雀不是卖两分银子吗? 但在神面前,一个也不忘记。” 以上体现了基督教对动物怜悯和爱护的思想,其救赎和关怀的范围延伸到所有生命,“无疑包括个体的人,但亦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群体, 以及整个自然与宇宙。”

    (三)道教“三一为宗”与基督教“三位一体”生态整体蕴涵

    道教、基督教蕴含了深刻的生态整体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道教有天、地、人,精、气、神等“三一为宗”的思维模式,基督教有“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念, 尽管具体内容有别,但实质很相似。《太平经》认为天地人均由元气演化而成,把元气生成天地人的顺序, 称为一、二、三,“元气恍惚自然, 共凝成一, 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 名为二也; 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 名为三也。三统共生, 长养凡物”。“天道常有格三气,其初一者好生, 名为阳; 二者好成, 名为和; 三者好杀, 名为阴。?无阳不生, 无阴不杀, 无和不成。此三者相须一家, 共成万二千物”, 并且这“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 一气绝不达, 太和不至, 太平不出。” 这里的“太和”, 即是“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的和谐,“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 共养万物”。只有“天地和合, 三气俱悦”,然后“万物莫不尽得其所”。“三一为宗”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实现天地人的阴阳协调, 创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整体秩序。

    基督教“三位一体”观富含生态整体的意蕴。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是三个神圣位格的永恒关联,是父、子、圣灵的无限团聚。整个宇宙是从这一种神圣的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流溢出来的,是按三位一体的形象创造的。”《圣经》中贯穿着“三位一体”的观念,例如,《以弗所书》(1 :10)中说,“要照所安排的, 在日期满足的时候, 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 。” 以及耶稣离世前向父恳切祷告说: “我在他们里面, 你在我里面, 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约翰福音》17 :23)。三位一体的上帝概念表达了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宇宙,包括人和万物,都是这个三位一体的反映与再现。圣灵充满宇宙,居住在万物之中并通过万物而活动,把宇宙当作其活动和彰显的舞台;圣灵是万物生命给予者和一切生命形式的体现者,使宇宙不断得到更新。而万物通过圣灵而存在和运作,并在圣灵之中聚为一体。由此,“万物都在他物之中, 在彼此之中, 互相在一起,为了彼此。在圣灵的宇宙内在关系中存在、生活和运动。” 通过圣灵的居住,“上帝存在于世界中,世界也存在与上帝中”,并且这种寄居是整体性的,也就是说,在所有的造物中能反映出上帝不是个别的部分,而是整个的创造集体,即整个生态系统。因而,要保持上帝的完整性就要保证生态的完整性,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圣灵的保护,更是对上帝的保护;而破坏造物秩序便是侵犯其中的圣灵,也就是亵渎上帝。这种相互渗透和融通的“三位一体”观体现了生态的整体性,并要求人类保护此整体自然秩序。

    通过阐释道教和基督教所蕴含的生态整体观念,不仅可以促进中西宗教间的对话, 求同存异,亦可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新的信仰支持,并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凡(Richard Sylvan)和贝内特(David Bennett)认为“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的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也受到道家思想的重要影响。而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经过再阐释以后,其中潜含的绿色教义和理念,诸如生态神学、创造论神学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第十一诫凸现出来,它们不仅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更为道教“绿色”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总之,道教与基督教中蕴涵的复杂而丰富的“绿色”思想对于当代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注释:

    ①引于《圣经》, 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 2005. 《创世纪》(2:7)表示引文取于《圣经》中《创世纪》的第2章的第7节,以下雷同,不再赘述。

    (付文中 李雪瑾,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道教 基督教 批评 生态 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