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顽固型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案例分析与对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14:20:16 点击:

    【摘要】针对近年来宗教在当代大学生不断蔓延的现象,本文以一个典型案例,剖析了宗教信仰形成的根源,以及所采取教育措施的得失。提出对顽固型和心性敏感型学生,采取宗教去神秘化科学教育,加强感情关爱和持之以恒的引导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 案例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3-02

    一、引言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颠覆与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进行着[2],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文化和宗教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侵蚀。当前,青少年信仰缺失日趋严重,信奉宗教人数和层次逐年攀升[3]。

    宗教信仰是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4],难以采用简单的理论或模型进行合理的阐释。关于性别、知识层次、农村或城市等因素影响的调研分析没有呈现出可信的规律。但是,相当多的案例是其本人或父母在物质层面或者是精神层面遭遇到困难或问题,陷入困境,如家境困难影响到生病就医,人际关系问题陷入恐惧或孤独,学习或工作压力过大而怀疑生存的价值,等等。也有部分青少年是怀着好奇心理接触宗教。尽管基督教在心灵慰籍和精神寄托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动摇青少年的爱国信念、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以及家庭亲情的纽带[5]。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信奉宗教问题,发展经济和传播科学知识是有效手段。对于好奇心驱动的宗教接触,通过正确的引导,或者科学客观地介绍宗教消除其神秘感,或者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则比较容易使他们放弃宗教。但是对于从小在宗教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可谓顽固型,一般的教育很难让其放弃,如何教育挽回此类人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案例描述

    某高职院校学生X,信奉基督教。从小随从母亲经常出入教会,可谓是在教会的熏陶中长大。该生入学后不久定期到教堂参加教会活动。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该生有在学生中传教的倾向。因此,加大了对该同学的教育和疏导力度,同时动员同宿舍同学正向影响该生,尤其是发挥班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经过努力,一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生停止了对其他学生进行传教。

    但是假期结束返校后,该学生又表现出很大的宗教热情,并参加了大学生基督教团契,为此,老师允许该同学在学校内进行兼职,使其生活更加充实,逐渐淡化了该生开展宗教活动的意识。并根据其家庭经济实情况,该生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

    然而在第二个假期回校后,情势急剧转变,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较之前有所减少,晚上与信教男朋友频繁联络,向身边的同学宣传教义,拉拢其他同学到校外参加宗教活动,出现轻微的抗拒老师的教育和心理疏导。经过老师的干预、疏导和有效引导,学生X情况好转,对信仰有了理性的认识,恢复了以往的神采。分析原因是,该生受其母亲信教影响至深,恰巧弥补其信仰缺失。父亲工作的辛苦,加之该生第一次谈恋爱,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出现上述情况。

    但在圣诞节前一周,开始出现天不亮起床打坐,晚上观看生病不用吃药就能痊愈的视频,并且该生又表现出很高的宗教热情,拉拢学生去教堂。老师发现后及时干预,同时请资深的心理老师对其进行教育疏导,情况出现转机。令人遗憾的是,学生X在圣诞节参加教会聚会后,出现精神障碍,表现眼睛发直无神、表情呆板、不时哭闹,不吃饭、不睡觉等现象。老师立刻通知学生X的家长,并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学生X已恢复如初。

    三、案例分析讨论

    事后经过梳理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该事件的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一)家庭的影响:父亲长期在边区煤矿从事井下作业,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孩子非常孝顺,甚是听话,从每一次假期后返校的状态可以判断出该生在假期所受到的影响。加之,家庭经济状况不甚乐观,母亲曾出现过抑郁症,女孩本人有些自卑,从未恋爱过,这些因素均使该生过早感受到未来就业和婚姻的巨大压力。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并且影响至深。

    在学生X出现精神障碍后,家长第一反应是让她的同道中人为其女儿祈祷,而非是在第一时间去医院救治。这反应出家长对疾病的认识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龄太长:该生小学时就随母亲参加宗教活动,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后来,自然而然地就被母亲带入了宗教的精神世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心性敏感:该生性格略显内向,心性敏感,对于老师、同学以及亲戚朋友的言语有比较大的反应,权威性的意见比较容易改变或影响该生的思想认识,但该生信仰不坚定,出现左右摇摆。

    (四)新媒体网络-宗教的隐形推手:一些宗教组织借助网络,以多种方式进行宗教文化的宣传,学生X的QQ空间中经常更新大量的宗教知识。

    (五)学校教育疏导策略:学校针对该生所采取的措施是得力的,也曾一度扭转了该生的思想观念。但是策略可能存在不足,方法和措施上相对较直接、力度较大,措施上不够完善,缺乏迂回教育和循序渐进。该生情况虽有很大改观,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上述案例的学生,其信奉宗教可谓“根深蒂固”,抗拒心理很强。做工作需要细致、迂回和委婉,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反思学校的做法,动之以情做得尚有欠缺。另一方面,教师也轻视了问题的艰巨性,除了第一方面原因,学生寒暑假回到宗教氛围浓厚的家中,一个假期使得学校一个学期的教育付之东流。更有甚者,学生母亲介绍的信教男朋友几乎每天都会“关心”该生,宗教夹杂其中;此外,学生出现精神障碍请来家长和让她的男朋友劝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究其根本原因,学校在假期这段时间跟进措施不够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假期学校多组织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协助学生进行实习或勤工俭学,减少学生回家重新生活在宗教氛围中的时间,同时也转移了学生注意力,此外也使学生对未来就业更有信心。唯有多管齐下,才有希望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宗教信仰教育对策

    当前,宗教信仰教育困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宗教知识匮乏,对宗教本质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学习生活中理想信念不足;二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宗教极端组织和国外敌对势力可以避开国家的监管,利用新媒体宗教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三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易受多方思潮影响。

    针对以上根源,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1)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和正确领会国家宗教政策;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教育;

    3)加强对网络媒体平台的引导和监管,净化校园环境;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家庭、个人、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学校负有引导和教育的责任,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基础引导作用,又要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优化自身意识形态,养成良好的个人信仰和独立的政治人格。同时,高校与社会要加大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尤其是情感和心理方面,要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

    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简而言之,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充满高度自信。对青少年而言,同样要对国家、政府、社会、未来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理解和认同。所以,唯有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辉. 关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3(04):43-45,78

    [2]威廉恩道尔(美),娜仁托娅著. 《新世纪之战》[M]. 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3

    [3]孙亮,徐姝. 在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与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6(21):166-167,173

    [4]李锐.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74-79

    [5]张宁.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5):77-79

    作者简介:

    李娜(1979年—),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硕士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基督教 顽固 案例分析 对策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