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校本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04:05:10 点击: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高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如大明寺的悠久历史渊源和厚实的文化积淀,济源市和轵城镇文化遗存的艺术特色这些本地资源,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开发美术校本资源,编辑美术校本课程,是美术课改革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校本教研 地方美术资源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大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灵活性,另一方面是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文本进行加工和重新建构,还要承担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个课程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变为课程能动的开发者。

    两年多来,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发动教师和学生全员投入,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笔者体会到:开发一个富有创意的美术校本课程,必须经历一次乃至反复几次的反复实践的过程。下面本文就如何通过校本教研,开发美术校本资源,谈谈笔者的初步探究。

    二、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课题的立项、理论学习和论证。近年来,我校积极利用和挖掘济源市和轵城镇的地方美术资源,不仅丰富了本校美术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发扬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传承了优秀的地方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赞美。我们为了使校本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且具有可操作性为目标,把上述的设想提升为校本教研课题——《轵城镇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出:美术教学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中小学校应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轵城镇文化是济源文化的缩影,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境内古迹颇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之墓、保留金代特色的关帝庙、“天下名都”的轵国古址等……深深地吸引着每个人,这都是一些值得挖掘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地方性美术资源是属于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济源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济源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其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开展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价值。

    (二)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轵城地处济源南部,自古以来就是风物荟萃、名胜云集之地, 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孕育出了融合传统的农耕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商贸文化、园林文化、禅宗文化、书画文化和工艺文化等特色文化,影响广泛,轵城的文化曾代表过济源的文化潮流。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体验和感受济源文化,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值得参观的地方,如位于我校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寺、济源博物馆、保留金代特色的关帝庙、“天下名都”的轵国古址等,要求学生用摄影、速写及上网查找等方式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笔者还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还曾几次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居住在轵城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作采访,了解轵城的建筑及他们的居住情况、生活情况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轵城文化的美,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通过上面一系列活动,课题组收集到师生的大量摄影、速写、调查报告、访谈录、参观感想等材料。这些材料可用生动、精彩、丰富来概括。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发展了师生的人文意识,丰富了师生的人文素养,为下阶段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些材料,我们经过整理、比较,先选取学生感受最深的,与学校当前美术教学联系最密切的,确定为重点探究的子课题。

    (三)典型案例的探究。下面对《古寺留芳——大明寺建筑装饰赏析》这个课例下面较详细分析。

    1.课程设置的思考。本课是人美版美术鉴赏课程《用心体昧建筑之美术——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的拓展课题,根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要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们通过美术鉴赏,更理性地认识济源的人文文化,认识大明寺。大明寺有着典型的中原建筑特点,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美术资源。如何使这节高中美术欣赏课上得好、上得活、上得实,确实引起笔者的思考。本课试图把艺术博物馆引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把鉴赏教材的内容与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讨论、直观图像与实物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济源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济源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2.教学思路。在本课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力求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既是传授者,又是引导者。通过感受、欣赏、讨论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要求。

    本课以郭沫若一首名诗导入来比较北方和南方建筑风格,突出表现大明寺的建筑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安排二项活动: ①展示图片。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建筑装饰,初步鉴赏其艺术,从而加深学生对大明寺的理解,为本课重点、难点的突破直接发挥了引导作用。②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让学生用简略的文字归纳概括,进一步探究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并有意增设了课后延伸作业,加强知识的内化,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教学设计(略);

    教学片段回顾:

    情境一(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风格比较):

    当用多媒体放出南方徽派建筑和大明寺的图片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比较南北建筑的风格特点,引起大家积极思考。有的说,大明寺的屋顶较斜,上面有很多精美的装饰,而南方的屋顶往上翘,瓦的颜色是灰色;有的说,大明寺庙看上去比较雄伟、有气势,南方建筑则比较秀丽。接着我又问:“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风格比较可以各用哪两个字的形容词去反映它们的建筑风格呢?”大家畅所欲言……就这样,师生不知不觉地在情境对话中,糅合了学科知识的运用。

    情境二(大明寺建筑装饰工艺及其彩绘):

    当播放大明寺建筑装饰工艺时,教师及时导入: 后佛殿的外檐、梁架、檩条、斗拱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各式各样的彩画。这些彩画,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惟妙惟肖,画中描述的佛教故事,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尊崇。

    情境三(拓展学习建筑文化):

    课堂教学将结束时,我小结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真实的感受,看哪个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候,课堂可热闹了。一个同学说:“大明寺的建筑之美、装饰之美,充满了浓郁的中原乡土气息。民间艺术大师们虽然没留名或名不经传,却以自己精湛的技艺,给我们留下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另一个同学又说:“大明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人文气息。”……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这节课的感受和思考中了。

    (四)反思与研究

    本课在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大明寺参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收集或拍摄下来,让学生对大明寺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这样便给教师实施课前教学计划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把美术鉴赏课与德育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连接,使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后的反馈表明,本课的教学是成功的。但是冷静细思,笔者感到还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如: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学环节的转换和学生学习评价运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推敲。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在课后延伸作业写上:“希望老师再带我们到其他文化遗存参观,实地观摩欣赏点评,去领略我们济源的魅力。”可能本课设置为两课时,内容会更为充实、互动会更为实效、评价会更贴合实际,效果会更加明显。如何把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得更好、更活、更实,这是我今后需继续探究的课题。

    在对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与同事互动、与学生互动的人与人交流合作的愉悦;体味到来自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人文熏陶感染的畅快。笔者清楚,现在所作的只是一个起点,已经整理的校本资源、课程还要进一步修改、充实、提高;还有更多的资源待开发;况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都具有时代性,“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教师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则校本教研无止境,校本资源的开发无止境,让校本教研之“水”长流。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 《新课程校本教研》编委会编.新课程校本教研(上册、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 “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李瑞,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教师。

    推荐访问:校本 美术 利用 开发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