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发挥校本优势建构美术课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03:00:06 点击: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文化课程的指引下,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美术校本课程的资源与开发,在经历了发掘、构建、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后,逐渐变得具体、可行而富有个性,美术课程更为新颖和立体起来,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美术教学法的多样性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湿地文化 校本课程 美术课程 资源与开发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校本课程已逐步为各类学校所重视。我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时,侧重湿地的环境功能与文化功能,将湿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探究,这是将校园湿地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渗透于教学的尝试,也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契合。依托这一校本课程优势,我校构建了富有个性、立体新颖的美术校本课程。

    一、发掘校园文化中的美术课程资源

    我校校园文化湿地课程基地按照课程组成要素,构建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包括已有校本课程、湿地自然景观、博物馆等)都为美术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

    我校自2006年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各学科教师都参与其中,2009年出版的《湿地》校本教材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湿地》课本。《湿地》教材是美术课程资源的灵感来源,例如该教材中第一章《湿地生态》中有关世界湿地日和湿地招贴画的内容,在美术课上就可将其作为知识点加以扩充和丰富。我们请学生设计制作一幅以“保护湿地”为主题的招贴画,要求主题突出,形象简练,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文字简洁易懂,形式新奇独特。通过此次设计活动的交流,学生意识到美术宣传活动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作用,也对人地和谐价值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我校所在地是以前西马村旧址,建校后,保留了一块约2亩大小的湿地建成了“湿地生态园”。校园的湿地美景为美术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写生环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创造了条件,教师带领学生在池塘边进行风景写生活动,从认识绘画工具和表现形式入手,运用水粉、水彩和油画等工具材料进行绘画,学生学习用图式语言来表达情感。写生是美术活动的常见形式,却是学生体验和感受校园美景的最佳方式。

    我校还拥有目前国内基础教育界独一无二的湿地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内有湿地生态馆、湿地生活展示馆和湿地文明馆。借助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品,美术课也就有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教学形式。在校博物馆内上美术课,从图片认识到亲手触摸,从文字比较到分析解读,了解太湖地区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玉器:玉琮、玉璧和玉钺。更让人兴奋的是,可以亲眼在多倍放大镜下观察玉器上的打磨痕迹,学生对艺术与科技的兴趣立马被激发了。

    可见,校园文化中课程资源的发掘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极大地丰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无限创意的教学灵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学科之美。

    二、建构美术校本课程的体系

    1.从课程资源到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即是学校文化的体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湿地校本教材、湿地公园以及湿地博物馆所具有的专题性、探究性、实用性、互动性与开放性都为我校美术校本课程的构建提供了自然与人文的美学基础和教学资源。

    由此,我们的美术校本课程将校园文化渗入教育教学领域,找到校本优势与美术课程的契合点,从课题名称、内容拓展、情景创设、活动设计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建构,创造和生成了基于校本优势的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努力倡导人地和谐的价值观。

    美术校本课程《品味湿地之美》的基本结构包括了四个单元:一、湿地与自然之美;二、湿地与生态景观;三、湿地与人文艺术;四、湿地与文化遗产。前两个单元内容与自然生态有关,着眼于湿地的动植物与生态园景观,安排了美术鉴赏、构图与色彩、国画、素描、招贴与设计等美术活动,后两个单元内容则与人文艺术、文化遗产有关,安排了服装设计、工艺产品、建筑图案、船模设计、博物馆和实地考察等美术课程活动。

    2.从课程结构到教学实践。

    《品味湿地之美》教材于2011年6月编写完毕。校园湿地文化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财富,结合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可以让美术教学更具活力,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

    《水乡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是美术校本课程中一节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课,其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分述如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美术校本课程教材中的“湿地与人文艺术”系列单元中的第四课时,以水乡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针对水乡服饰的发展与现状,启发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进行思考,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内容结构

    第一课为蓝印花布的特点与制作等;第二课时为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第三课为水乡传统服饰的历史与发展;第四课时为水乡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认识水乡服饰的特色、文化遗产的内涵、水乡服饰的变化与发展。

    (2)能力领域:结合水乡服饰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作品中,强调体现民族文化韵味,为水乡服饰设计的未来寻求新方法、新方向。

    (3)情感领域:感受水乡服饰魅力,启发学生对非物质遗产的未来进行思考并探究,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进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艺术形式美的规律,将中国传统图案美与设计形式法则相融合,创造富有民族韵味的现代服饰图案。

    教学难点

    结合水乡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创新,将水乡传统服饰传承下去,对于水乡服饰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并导入新课

    1.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称为什么?

    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称之为汉服,主要是指上溯炎黄,下至明末,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而不是以唐装或旗袍代替。

    2.汉服为什么今天在生活中已很难见到?

    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服装,禁止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

    由于以上原因,汉服退离了历史舞台,值得欣慰的是,苏州至今留存有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杰出代表——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青莲衫子藕荷裳”)。

    (二)链接生活

    江南著名水乡有:同里、周庄、甪直、西塘、乌镇、南浔。

    甪直,位于苏州城东南,通过博物馆内模型可以了解甪直及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距离甪直镇只有9公里)。以前穿着水乡服饰的人很多,以甪直镇妇女的服饰最为亮丽,堪称水乡服饰的代表。

    甪直水乡妇女梳愿摄头,扎包头巾,身穿拼接衫、花布胸兜和拼裆裤,腰束作裙,小腿裹卷膀,脚着百纳绣花鞋为主的一整套(8件)服饰,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美称。

    概括水乡传统服饰的形成原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水乡妇女生产劳动、实用价值与审美角度、长期的发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介绍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现状与未来

    展示近日在校园里拍摄的照片——几位除杂草的劳动妇女,观察她们的服饰。时代变革,现在只有五六十岁的妇女才穿,若干年后,水乡服饰会不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三)思考与探究

    由甪直镇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的建立所带来的启发——在校博物馆展示各小组设计的服饰,选出一件最能体现水乡服饰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介绍作品的设计意图、内涵等。

    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选出最佳小组设计。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为保护传统文化做贡献,传承与创新!

    三、践行美术校本课程教学的反思

    在《水乡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课后,有学生建议能否将此服饰作品列入校博物馆展出;更有学生提出能否将他们所创作的服饰作品在校园舞台上进行时装秀表演。

    我对敢于向老师提想法和建议的学生给予了鼓励与支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进行了一些指导:如进行时装秀节目表演前可以做些活动准备,需要将原先设计的图案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建议由学校手绘社团的学生将图案绘制在各种物品上,如服装、鞋帽、小饰物等等。学生们采纳了建议,课后自主展开了多项活动,从讨论、宣传、构思策划、作品选拔与绘制、请教老师到最后成功进行了一次校园湿地公园里的时装秀。

    学生的行动让我以全新的目光看待他们,也提醒我在今后教学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美术课不仅要注重课堂任务的完成,也要注意课后拓展。这是根据校本实际,机动灵活地使用教材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典型实例。

    “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校本美术课程教学的新观念。

    诸多实践证明,美术课可以在湿地公园里上,也可以在博物馆上……既可以很特别,也可以很有趣。只要能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凸显美术课程的特点,就值得大家去互相交流与探讨,实现艺术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就不是空话。这是在学科教学中体现人文资源的生动案例,也是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校园文化为校本美术课程的资源与开发创设了一个学科创新与变革的平台。美术校本课程的资源与开发,可以充分发挥校本优势,发挥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将美术课堂变为立体教育的课堂。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乐,陈实,邱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苏州中学园区校学术处.中学校本课程教材——湿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教师)

    推荐访问:校本 建构 发挥 美术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