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造型表现与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02:25:06 点击:

    【摘 要】语文课堂中文学作品形象审美过程与造型表现的艺术创作存在本质的关联,因此二者可以通过形象互译在实际培养和训练过程中相互生成促进。

    【关键词】造型表现;审美体验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其对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侧重理解认知、交流传承、表情达意;人文性侧重感受体验、修身涵养、审美升华。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我们都知道,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灵魂,文学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形象的艺术审美价值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实现,常常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外,由教师引导着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体验等,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已有的内在知识经验、信息资源来唤醒主体对美的更深层的精神感受。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造型表现这一艺术手段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形象之间常常在主体审美的过程中通过其精神中潜在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互译而进行再创造,从而是主体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造型是美术的主要特征。造型艺术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美术等具体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创造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造型艺术,它不同于文学艺术可以通过语言直接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像音乐等时间艺术,直接表现作者浓烈真挚的情感。然而无论是在绘画、雕塑、摄影,还是在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门类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造型艺术本身的外在形象,往往还可以通过它们去感受艺术家的意识和情感。尽管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从中还是能够发现共性的东西,如莱辛所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事实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法律”。因此,我们可以说,造型表现和文学审美体验之间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生成、生长,进而趋于成熟更有利于艺术的创作!

    让我们来通过实例做一个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选编了台湾作家陈之藩先生的一篇文章《失根的兰花》:文章记叙作者零飘异邦,在美国大学里看到中国的花草而引发故国之思,回想年少自认为到处可以为家,而今身处异乡,才深知故土与家国的美好与可贵。

    文中作者感怀道:“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从没离开过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在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的体验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游子思想爱国之情,讲授者把凯丽金的萨克斯曲《回家》作为文章朗读的背景音乐;呈现展示郑思肖的兰花图;比较品读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诗歌《乡愁》;把这些不同艺术形式但相同主题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再把作者提到的“萍”和“絮”这两个意象做为主题拓展想象训练,可以通过自己理解进行造型表现和表现阐释,学生通过理解和表现,从而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效果非常好。其整个审美过程中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相得益彰,相生相长。

    事实上,造型表现与各类艺术及文学艺术间的内在本质关联,早有大家阐述过并以成功实践案例佐证: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篇梁思成先生的科技小品——《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文章中,梁思成先生谈了艺术表现的时空概念、节奏变化与统一不变的主题之间的艺术创作规律,其中谈到了舒伯特的《鳟鱼》所表现的“知鱼之乐”的主题;颐和园回廊设计的“欲扬先抑”的手法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造型表现与文学审美之间的意象完全可以通过解读解释其内在艺术审美本质的过程而得到互译、延伸、深化和升华,相辅相成。

    初中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首要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笔者认为:将造型表现技能的培养与语文课堂教学美育的渗透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可行可操作并具有深层探索价值和广泛实施意义的途径。

    推荐访问:审美 造型 表现 形象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