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行动研究在计算机图文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3 02:15:05 点击:

    【摘要】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反思式研究。在计算机图文设计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尝试从提升多媒体艺术素养、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例教学、建立Blog、成立教学站点等方面建立解决方案,并根据试行的结果不断修改。

    【关键词】行动研究;实例教学;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3—0120—03

    一 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勒温(Kurt Lewin)创建的,之后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众多领域。教育界的行动研究理论,是“提倡处于实际教育环境中的教师,为了提高对自身实践的理解、增进实践的理性程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和管理而进行的自我反应式的研究。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以批评、审视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学生管理等教学要素及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

    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研究的是自身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本校或本班特色。教师置身于真实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边行动边研究,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随时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变化,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及时解决新问题。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加深的发展过程,McNiff认为教学行动研究分5个步骤[2]:1.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3.制定、实施解决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4.收集分析数据,评价教学行动结果;5.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基于上述观点,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我们把行动研究概括为:发现并分析问题;制定并试行方案;反思;修改四个循环连续的过程。

    二 行动研究在计算机图文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行动研究具有特殊性,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通常仅限于本校或本校的某个教学班,属于某个学校的校情问题或班情问题。在笔者所在的学院,《计算机图文设计》是广告学专业一年级的专业课程,之前他们已经学过《计算机文化基础》,之后还要学习《平面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掌握Photoshop和Illustrator等软件操作技能,为平面广告设计奠定技术基础。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图文设计》教学以软件讲授为主,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讲授软件操作方法,学生在上机时重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例作业。笔者在教学之初也曾采用这种方式,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1)教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起点和学习进展情况

    学生人数众多,计算机水平和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在多媒体网络课堂中授课,教师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只能了解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由此,教师不易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讲课进度也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

    (2)学生作业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作业往往片面追求技术效果,在艺术性方面缺乏较高表现力和感染力,画面视觉效果平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例如,有的画面文字太大,没有留出空白,画面拥挤;有的画面标题和正文的文字一致,字体单一,内容重点不够突出;有的图片的位置不合适,使整个画面失去平衡;有的画面颜色种类繁杂,过于花哨,缺乏整体风格,无法体现表现主题的时代特征;有的画面不加选择的使用各种元素来装饰,弄巧成拙。

    (3)教学评价不够全面

    到期末学生上交电子作业,教师给每个学生评分。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一方面通过最后的作业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难以鉴别学生作业的真实性,无法作到评价的全面和公正。

    分析原因:

    从教师角度分析,笔者作为《计算机图文设计》的主讲教师,具备教育技术专业的背景,能熟练运用各种工具软件,但很难从设计理念和艺术效果方面给予学生较为深入的指导和帮助。

    从学生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美术基础,计算机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采取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无法考虑学生的个别需要,也阻碍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自主创新。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只是零星记得一些操作方法,软件掌握不够熟练,不能自主设计、制作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作品,也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 制定方案、试行方案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与本学院教授艺术设计、摄影的教师及相关学生协商,制定出以下方案,并试行:

    (1)提升教师的多媒体艺术素养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多媒体艺术素养起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尽可能参加系统化的艺术培训,及时补充艺术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并真正学以致用。

    《计算机图文设计》涉及的艺术问题主要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创意、文字、版式等,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艺术素养,曾多次与本校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研讨,并随堂听课,同时查阅“视觉同盟”()等平面设计类网站,学习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图形创意》(https://222.66.109.20/ jpkc/txcy/kcjs.htm)等精品课程。通过学习,教师对设计作品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2)学习内容体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计算机图文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图形图像数字化的相关理论,Photoshop和Illustrator的基本操作(PS的基本绘图和编辑工具、抠图、图层、蒙版、通道、滤境、颜色调整;AI的各种绘图选择工具、上色工具、变形与修整工具、文字与符号等),而且包括插图、色彩、文字设计、构图、版式、广告创意表现技法等理论内容,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讲授软件操作的技术上,新增了“平面广告的编排设计”、“平面广告文字设计”、“获奖平面广告欣赏”、“广告构图”、“广告创意表现技法”等新专题,详见https://itc.qrnu.edu.cn/design/jiao/tuwen/content.asp,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解释设计思想和方法。

    (3)采用实例教学,从模仿到创新[3]

    教师经调查得知,广大同学喜欢这门课程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门课程的实用性,都希望能设计、制作出满足平面广告市场需要的作品,增加自身的毕业竞争力。因此,教师把实践课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课前,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挑选典型的图片案例,同时要求学生们收集各种产品的广告宣传单页(收集纸质广告或者网络下载)。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商业作品,领悟什么是美,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均衡,什么是统一,什么是节奏,图片中用到了哪些创意表现技法和软件制作方法。同时,结合相关的设计理论作深层次思考,真正领会理论的内涵,掌握软件操作的实现效果。并要求学生从收集的广告图片里选择一张模仿制作,把思考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迁移。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设计类网址,要求课后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并指定设计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从模仿走向创新,并把作品上传到教师的论坛中(https://itc.qrnu.edu.cn/design/bbs)中。

    (4)学生运用blog记录学习过程

    评价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进步的喜悦,不断得到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反馈与激励。B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日志形式,学生建立blog来记录学习心得,提交图片作业,反馈教学意见,和教师共同创建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描绘出个人知识形成和认知提升的渐进轨迹,而且教师可以定期了解各个阶段学生的进步情况,学习的积极程度,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的、综合的和更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针对学习结果,还包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和心理等方面。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也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个人blog容易建立、维护、更新,但由于注册用户增长幅度大,导致国内免费申请Blog的网站,如“博客中国”和“新浪博客”等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上传图片困难,访问速度慢、有时服务器不稳定等问题。而且教师想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打开每个学生的blog,网速慢,工作量较大。

    (5)教师建立教学站点支持教学[4]

    教师在校园网上制作个人站点,把自己的教案、课件、优秀的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个人作品、教学体会、教学通知放到网站上,紧贴教学进度,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在教学论坛中,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新主题,用跟帖的方式发言或提交作业。教师只需要打开某个学生的主题,就可以浏览到该学生上交的所有作业和疑难问题,并及时给与答复。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不同基础的学生课余学习的需要,而且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教学评价平台,师生共同监督,避免虚假作业的产生。通过资源共享,下一级的同学可以参照教师意见,避免同样问题的出现。对教师来说,通过与学生分享想法和情感,会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给出合理的建议,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意见承认自己的不足,引起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也是智慧之源,他们非比寻常的创造性、青春焕发的朝气会时时感染着教师,给教师的发展带来新生力量。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建立教学站点的确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教师个人教学站点中,多数成员都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归属感油然而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本校学生访问速度快,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笔者利用网络(https://itc.qrnu.edu.cn/design)辅助“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教学已经有3年的时间,在辛苦中体会着工作的充实、快乐、激情。

    3 反思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提高了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利用计算机作图,利用论坛上传作业,用blog记录学习过程,提高了信息处理、表达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们不仅学习软件技巧,而且是结合实例学习真正的图片设计。在模仿他人的作品,在继承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把握艺术规律,激发灵感,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形式。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之外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协作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给学生们提供了参考站点,如“设计中国”,里面有各种教程和作品,极大地拓展了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不但可以模仿教师的课堂演示,而且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从网络中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中不断参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还能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向本领域的专家请教问题,自主构建对计算机图文设计的理解。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理论联系实际,对新的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更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不断改进教学。

    4 修改

    根据行动研究方案的试行情况和这一阶段行动研究的结果,对方案进行了适当修改。

    (1)不再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建立blog,减轻学生的负担,只采用教学站点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2)成立学习小组,挑选计算机操作熟练、审美能力较高的学生作为导生,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提高。

    (3)把“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和“广告摄影”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广告创意的设计思想、图片拍摄及后期处理的方法和技能,把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从技术层面、文化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广告设计。同时,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使知识和能力突破自身狭窄的专业领域。

    (4)建议学院开设《艺术鉴赏》课程,请艺术专业教师讲授,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

    三 小结

    在《计算机图文设计》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教师扮演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反省、批判、探究,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不断创造新成果,不断发展个人教学思想,完善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学生参与行动研究,同教师一起感受创新的乐趣和研究的氛围,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对话,加深了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发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是改进教学的新思路,不仅需要本专业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还需要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教育“行动研究”的原理及其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9(2):33-36.

    [2]汤声平,张金陵.教学行动研究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6,(1):73-74.

    [3]李晓飞,姜波.观察•模仿•创新•超越——《产品广告图片设计》教学设计及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36-38.

    [4]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9-72.

    推荐访问:图文 计算机 研究 设计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