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浙江高考文综政治部分自主命题三年来走向浅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23:40:07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1年是浙江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自主命题的第三年。对三年来文综试卷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探寻浙江文综试卷的命题走向,颇有必要。本文试从试卷结构、考点分布、试卷长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等角度,就政治部分三年来命题走向谈些看法。

    一、 试卷结构走向分析

    三年来文综政治部分均由12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共5个设问)组成,其结构可从模块和题型两个角度统计如下(见表1)。

    结论一:从横向看,政治部分的命题遵循样卷、尊重样卷

    通过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与当年《考试说明》中提供的参考卷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2009、2010和2011三年的高考试卷中,无论是题型分布,还是各个模块的题量分布,均与当年的参考试卷高度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命题是严格遵循样卷、充分尊重样卷的结构的。

    为此,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应切实增强对参考卷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力度。另外,作为《考试说明》的一个部分,参考卷的参考性和权威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认真研读、充分利用《考试说明》,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论二:从纵向看,政治部分的命题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通过对三年来文综政治部分的纵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试卷结构还是命题风格方面,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也能从中窥探出命题者在求变求新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尝试。试卷结构方面的明显变化主要有两个:一是选择题部分,2009和2010年均设有的一则材料下设置两个题目的“题组式”试题,在2011年的试卷中消失了。二是非选择题部分,2009年高考卷中没有的辨析题在2010年出现了,且在2011年得到了加强;2009年高考中各个模块均有一个主观题设问,但在2010年以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部分的主观题没有了,同时选择题有所增加;而经济生活的主观题设问由原来的一个调整为两个,同时选择题有所减少。

    试卷结构上出现的各种变化绝非偶然,每一处变化的背后都蕴涵着命题者的思考与思索。我们研究高考,就要对其中的变化进行换位思考,努力还原命题者的思路和意图。如何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历来是备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种选择;如何收集新信息、创设新情景、探索新题型、拓展新变化,提升学生以变应变的能力,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功力。

    二、 考点分布走向分析

    三年来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在各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分布情况,大致统计如下(见表2)。

    结论三:政治部分的命题力求“点”与“面”的协调

    文综政治部分只有12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5个设问),浙江《考试说明》所列的2011年的文综政治考点虽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多达219个。因此,如何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使考点的覆盖面尽量大一点、平衡一些,对命题者而言是一种挑战。上表可见,2009年的试卷覆盖了其中的15个部分,2010和2011年的试卷各覆盖了其中的14个部分,覆盖的面非常高。

    结论四:政治部分的命题存在“热”与“冷”的差异

    尽管政治部分的覆盖面非常高,但从统计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明显存在“冷”与“热”的差异。宏观方面:经济生活第一、二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四单元,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第二、四专题等,在三年来的高考中均有涉及;但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第四单元(2009年高考有的世贸组织考点现已删除)在三年来的高考中均无题目。微观方面: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生活与哲学中的联系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美国等,在前三年高考中均有体现;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其他考点在三年的高考中未曾涉及。

    如果说结论三中“点”与“面”的关系问题比较笼统,那么结论四涉及的“热”与“冷”的问题,则是非常具体的。对于考试说明中的考点特别是高频考点,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会不会再考的问题,而是如何考的问题。对冷门考点,我们也要重视:以前未考到的点,在接下去的考试中出现的机率会否更大呢?因为考点虽然有热与冷的差异,但绝无考与不考的区别。从2011年的考题看,冷门考点备受命题者关注,像信用卡这一知识,以往并不是热点,但却赫然出现在了2011年的浙江文综卷中。

    三、 试卷长度走向分析

    试卷长度是试卷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下面是笔者对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长度统计(见表3)。其中选择题部分各有一幅漫画未计字数,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和2011年各有一张柱状图未计字数。

    结论五:政治部分的命题十分重视对试卷长度的控制

    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长度是逐渐缩短的:试卷长度从2900余字缩短到2400余字,其中选择题从1900余字缩短到1600余字,非选择题从1000余字缩短为700余字。虽然我们不能肯定2012年的试卷长度一定会更短,但命题者十分重视对试卷长度的控制这一点不容置疑。至于浙江文综政治主观题答案,长度基本保持稳定。

    对试卷长度的有效控制,表面看涉及的是试题语言表述的简洁性和考生的阅读量,实质上关系到试题信息密度的增加和思维含量的提高,试卷长度的缩短意味着对考生能力特别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四、 选择题命题走向分析

    对选择题的分析,可从很多方面展开。笔者仅从选择题的题肢类型和取材特点两个角度对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作统计(见表4)。

    从上述统计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六:政治选择题中组合选择题比重一直较大

    从题肢的角度,政治选择题可分为独立选项选择题和组合选项选择题两大类。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中组合选择题的比重一直较大:2009、2010和2011年中组合选项的选择题分别达到了8个、7个和6个。其中,除了2009年和2010年各有一题为三项组合的选择题,其余19题均为两项组合的选择题。

    相对而言,组合式选择题的难度更大,区分度更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当然也更高。在选择题的命题中,极易出现容易题大家都对、难题大家都错的现象,使试题的区分度得不到保证。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中组合式选择题的大量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命题者希望选择题保持较高难度和较大区分度的这一意图,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结论七:政治选择题在命题取材上坚持冷热并重

    从三年的命题情况来看,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在取材上一直坚持冷热并重,其中不以热点问题为材料的试题占了很大比重,三年分别为6个、5个和7个。如2009年第24题、2010年第33题和第34题、2011年第24、34和35题,均以课本基础知识直接入题;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第30题,均以漫画作为材料;2009年第28、29、31题,2010年第31题,均以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素材作为命题材料;2009年第32题,2011年第27、28题等,均从科普、考古方面的素材切入;2009年第27题、2010年第26题的材料则是假设的。

    选择题命题取材上的冷热并重,既能丰富政治试题的内涵、提高政治试题的厚度,避免取材上的单一性和浅薄性;又能增加命题取材上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命制出更高质量的试题。同时,对平时的教学也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

    五、 非选择题命题走向分析

    两道大题五个设问,共52分,其中第40题为两个设问,第41题为三个设问,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非选择题均保持了这一命题框架。

    结论八:政治非选择题在命题选材上聚焦热点

    与选择题不同,浙江文综政治非选择题取材完全聚焦热点:2009年第40题聚焦的是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热点,第41题聚焦的是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第40题是对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裁量权的思考,第41题则是对浙江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分析;2011年第40题以动漫大片《田螺遗梦》入题,反映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第41题则从用工荒、协调区域发展的角度切入,使“迎着热点上”这一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表露无遗。

    非选择题的这一命题特点,启示我们:在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打通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现在的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而备考复习的时间有限,光靠高三的备考复习显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高一抓起,引导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的习惯。

    结论九: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紧扣材料、知识指向明确

    设问紧扣材料、知识指向明确,是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两个鲜明特点。就设问紧扣材料而言,15个非选择题设问中,直接出现“结合材料”“指出图、表信息”等字样的设问占了9个;其余6个虽无此类字眼出现,但实际上都在设问中规定了这一要求,如“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做法”“对该观点进行评析”“创作过程”“三位同学的观点”“面对‘用工荒’”等,都要求考生到材料中去寻找答案。就知识指向明确而言,15个设问中,除了2010年和2011年第41题的第1问(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并无课本知识的直接对应),其余13个设问均明确规定了知识范围,其中有9个设问更是具体指明了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块。

    政治非选择题答题的基本要求是“问什么答什么”,其中蕴涵两层意思。一是“有什么答什么”:既然设问紧扣材料,考生在答题时就应回到材料中去提取相关信息,并把相关信息转换成课本语言。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进而根据信息调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二是“要什么答什么”:既然非选择题在设问中已给出了明确的知识指向,考生在答题时只要从自己的知识贮备中调用这些知识即可。设问中知识指向明确,看起来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具体的考点知识,而且还要把具体的考点知识“上挂”到整个知识的大系统当中去,构建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否则只能是答到哪里算哪里,全面性和条理性大受影响。

    三年来的自主命题实践,可以探讨的地方很多,笔者的以上分析,无疑是挂一漏万、蜻蜒点水,权且算做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推荐访问:高考 浙江 浅析 命题 三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