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课堂实践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14:20:13 点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有效教学的概念,作者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经验,从有效内容、有效方法和有效管理等三方面出发,就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进行了一番探索。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才开始慢慢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都有大量关于“有效教学”解释和定义的材料,而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描述是:“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接受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这三方面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把“教学”与“有效”的关系细化成“教学内容”与“有效”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有效”的关系、“教学管理”与“有效”的关系,详见下图:

    综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设计好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行合适的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实效。

    一、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笔者发现,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面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讲同一知识点时都使用相同的案例来进行讲授和操作,有些甚至是教师直接从教材或练习册上找来的,这些案例与学生将来就业岗位中涉及的工作内容大都不相关。笔者认为,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讲授同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选取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案例加以展现和分析。以下是笔者从事工作多年来,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某些知识点时,在选择教学案例问题上,以前和现在的变化对比表(以两个专业为例),详见表一。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案例,可以较好地做到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将来实际就业岗位贴近,公共课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效果,达到教学内容有效性的要求。

    二、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没有所谓的好方法和坏方法,只有适合的和不适合的方法,所以,保证“有效方法”得以实施,关键是对症下药。由于中职生素质参差不齐,自我学习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以下情况:当教师照本宣科或教学方法单一时,耐性较差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做出一些违纪事情;在做课堂练习时,笔者发现,往往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任务,没事干了,而能力稍欠缺的学生却拖慢了全班的教学进度。但如果教师不顾及这些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那么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这部分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他们进而会失去学习信心,放弃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使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具体操作如下:

    (1)上课前,教师可将预先设计好的登记表画到黑板上,在一般情况下,笔者会按照机房的布局对学生进行分组,详见表二。

    (2)教师可将一堂课内容分成n部分,每完成1部分将进行1次练习。在学生进行第1次练习操作时,教师就可观察每个小组做得快和做得慢的学生,并记录下其学号。接着对先完成练习的学生进行考评,对于完成得较好的学生可安排其去辅导组内做得慢的学生。

    (3)第1次练习结束后,每组抽查一名学生并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将其作业在班上展示,大家对其作业进行评价,统计出错误处的数目,然后发动其组内其他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帮助其修改,时间结束后教师再登记剩余错误数目,并进行评讲。对于练习时小组内没有充分进行互助而造成被抽查学生存在较多没完成或较多错误的情况,教师更要提出说明,并安排同组较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

    (4)以后每次练习结束后,教师都用上述方法进行互动性检查评比,直至第n次。课程结束前,教师将每个小组各次练习后所剩余的错误次数相加,填入表中相应位置,然后在各小组间进行横向对比。对剩余错误次数多的小组进行分析和提点,并适当扣分;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适当加分。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下习得知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能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兴奋状态,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三、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怎样才是“有效管理”呢?作为任课教师,每天要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像班主任一样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所以,要控制好课堂,实现“有效管理”,学会观察学生的情绪尤其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情绪管理”这一教学管理方法,其操作可分成六个阶段,具体如下:

    (1)观察期:指学生陆续走进机房后到正式讲课的这段时间。教师可利用点名的机会,观察学生的行为与反应,特别要注意与之前相比行为有较大差异的学生。例如之前比较守时的学生今天突然迟到了;或者之前课堂表现比较活跃学生今天突然沉默不语等。(2)试探期:在点名过后,教师可利用1~2分钟左右的时间间隙,针对上述学生,直接走到他们的跟前,通过近距离观察、眼神交流或简单提问等方式,试探这部分学生是否存在猜测中的情况,如轻微或自我调控较好的学生,此时可作简单提示,让其立即反省,从而缩小范围。(3)监控期:教师正式讲课的过程,就是对经过试探后仍有情绪波动而未能及时改好的对象实行个别监控的过程。因为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讲课,所以受监控的对象不宜过多。教师在监控期内可根据实际授课内容借机向个别监控对象使用提问、举例等方法,警醒这部分学生。(4)处理期:如在监控期内有突发情况,比如个别学生开始大声聊天影响课堂秩序时,教师还是要像救火队员一样作及时处理。为了不给课程带来太大的影响,这种处理需要及时且迅速,以抑制其扩展。(5)沟通期:利用做练习的时间,找出处理期后还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后通过关心其作业完成情况等方法,了解其状态和想法,也可对其适时进行简单教育,以及时扭转其心态。(6)后续期:如果发现情绪波动较大而在堂上无法扭转的学生,教师可课后向其班主任反映,并了解其近来在其他课堂上的状态,再作进一步处理。

    此方法笔者从09年开始使用,一直到现在,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管理的方法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上述是笔者近年来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从“有效教学” “有效方法”和“有效管理”三方面出发,对有效教学进行实践研究的经验之谈。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方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推荐访问:中职 课堂 实践 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