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汉字看古代汉民族的思想观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10:15:45 点击:

    摘要: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间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汉字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思想观念。本文主要从重君轻臣、重官轻民和重男轻女三个方面对汉字反映出来的古代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作了阐述。

    关键词:汉字;汉民族;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30-01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使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成为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汉民族的精神家园,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

    一、重君轻臣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夏朝的启继位后,“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家天下”是对君主而言的,他以天下为家,即统治天下,天下变成了君主一人的私有财产,臣民对其诚惶诫恐地绝对服从;君主被神化,受到国人虔诚的顶礼膜拜;天威难测,臣道趋卑而成奴才。

    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它反映了古代汉民族重君轻臣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极端就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中国古代对君臣的称呼有后、毓、王、皇、君、帝和臣等,下面对这些汉字的形体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重君轻臣的思想观念。

    《说文解字》:“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后”作为一国之君,是君四方众民发号施令的。

    “毓”的金文写法是,在母权时代,族中最高之主宰为母,而母氏最高之属德为毓,故以毓为王母之称。

    “王”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解字》:“,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为王。’”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澄说:“王,大也,盛也。”当代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说:“其实王乃旺之本字。”吴其昌:“王之本义,斧也……故斧武器用以征服天下,故引申之凡征服天下者称王。”

    “皇”的金文写法是,吴大澄:“皇,大也。”朱芳圃:“皇即煌之本字,《说文·火部》‘煌,煌辉也。从火,煌声。

    《说文解字》:“,尊也。从尹,发号,古文象君坐形。”

    帝的甲骨文写法是。商承祚在《说文中的古文考》中说:“盖帝乃初字……帝为花之主,故引申为人之主。”

    《说文解字》:“,牵也,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均象以竖目之形,人俯首则目怵。”

    二、重官轻民

    中国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与做官相伴随的是财富、荣耀和特权,这三点是“官本位”政治文化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文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套上了寒门苦读、位居榜首的固定模式。“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强烈期盼。与“官”相对的是“民”,官的高高在上,恰与民的地位低下形成鲜明对比。

    《说文解字》:“,吏事君也。从宀、,犹众也。此与师同意。”段注:“人众而匝围之,与事众而宀覆之,其意同也。”从字形可以看出官是民的中心,民要服务、服从于官。

    《说文解字》:“,众萌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 》:“,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从“官”和“民”的字形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民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重官轻民的思想观念。

    三、重男轻女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之衣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寝床弄璋”、“寝地弄瓦”的区别在民国时代仍变相存在。有的地方生男曰“大喜”,生女曰“小喜”,亲友赠送彩帐、喜联,男书“弄璋”,女书“弄瓦”。

    甲骨文“男”字写作。徐中舒曰:“男从力从田,力字即像耒形。力耒古同来母,于声亦同。”金文男写作,像以手持耒耕于田。显然,“男”字之形所示乃是农耕之事。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农耕乃是男子之事,故以力(耒)、田之形象来表示男子的概念。农事与男子的这种关系,亦可找到语源上的佐证,“男”、“农”二字古音皆泥纽侵部,足见“农”之概念,实因“男”而得名。此种语言文字现象,足以说明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当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然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男子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此相反,女子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胜任繁重的农事劳作,只得退出生产领域而以操持家务为职,此可由“女”字见之。“女”字甲骨文写作,像一跪跽之人形。古人为什么要为“女”字设计这样一个字形呢?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古人居家的基本姿态,并不像我们现代人那样坐在椅凳之上,而就是如“女”字初形所描摹的那样,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这便是古人所谓“坐”。

    了解了古人居家的基本姿态,我们对“女”字初形取象自可有较准确的理解,之所以要突出描画其跪跽之姿,正是要强调其居家以操持家务为职的特点。其造字思维,正与“男”字之形突出男子以农耕为务相类似。而女子既然退出生产领域而从事家务,则不得不依附于男子。《广雅·释亲》、《礼记·本命》、《释名·释长幼》皆以“如也”为女子之训。《白虎通·嫁娶》则言之更详:“女者,如也,从如人也。”显然,古人多以“女”因其有“如人”(即听命于男人)之性质而得名,故有此探源之声训。征之上古音,“女”属泥母鱼部,,“如”则属日母鱼部,而泥、日亦是可以通转之声。可见,“女”、“如”声近义通,当具同源关系。而“女”之语源意义亦可与其字形意义相印证,表明其依附于人(男子)的从属地位。而这种差异在另外一些女旁字中则得到了多侧面的反映。从“女”得义的汉子,有一类是表示人的恶劣行为和品质的,如“奸”字,训“淫也”;“嫉”,训“妎也……一曰毒也”;“婪”,训“贪也”;“姗”,训“诽也”;“妨”,训“害也”;“妄”,训“乱也”; “嫌”,训“不平于心也”等等。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是非常深重的。以两性关系来说,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并被视为天经地义;而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并须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金科玉律。女子从来就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有时连生命也操纵在丈夫手里。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夫”字甲骨文作,像一位头插一簪的男子,他正面站立,威风凛凛。而“妇”字的字形则与“夫”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甲骨文中,“妇”字作,像一个长跪女子手持一帚,表明其服侍丈夫,操持家务的身份。从字音上看,《说文解字》以“服也”训“妇”字,《大戴礼记》亦曰:“妇人,伏于人者也。”其训释方法均为声训,这实际上揭示了“妇”与“服”、“伏”的同源关系。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中“妇”必须是“服”和“伏于人的”,所以才赋予“妇” 与“服” 、“伏”相近的读音。“妇”是与“夫”相对的一个概念,所以,“妇”之“服”与“伏”的对象自然是“夫”。可见,仅“夫”、“妇”二字,就赫然表明了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夫尊妇卑的地位差异。

    四、小结

    综上所述,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具有表意功能,从对汉字各种形体的分析中可以窥见古代汉民族的重君轻臣、重官轻民和重男轻女等思想观念,这也反映了汉字记载、传承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李梵.汉字简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3]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卷·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诗经[M].中华书局,2006.

    [5]王念孙.广雅疏证[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推荐访问:汉字 汉民 思想观念 古代